APP下载

针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0-10-10王志敏

光明中医 2020年18期
关键词:肌电生物反馈踝关节

王志敏

脑卒中是中枢神经系统发病率最高的疾病,并仍呈逐年上升趋势,其高致残率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且给家庭、社会带来很大负担[1]。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神经功能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临床脑卒中康复治疗的重要内容。本研究在常规治疗和基础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采用针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与单独针刺治疗和单独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进行比较,旨在为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提供更有价值的方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在2019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150例,其中,男101例,女49例,平均年龄(59.74±9.92)岁。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联合治疗组,各50例。所有患者遵循知情同意原则,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无脱落病例,各组年龄、性别、病程、偏侧障碍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3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例,

1.2 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1996年中国第四届脑血管会议制定的的脑卒中诊断标准,并经影像学证实。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首次发病;②偏侧肢体障碍;③生命体征稳定并已进入康复期。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认知功能障碍者;②合并其他严重疾病者,如冠心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

1.4 方法

1.4.1 治疗方法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和基础康复治疗。常规治疗包括降压、降脂、抗栓治疗,应用神经保护剂;基础康复治疗包括良肢体位摆放、维持关节活动度、康复锻炼。针刺治疗组患者除了接受常规治疗和基础康复治疗外,还进行针刺治疗。方法:取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梁丘、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解溪穴进行针刺。针刺得气后接电针仪,治疗时间为20 min。每日1次,每周5次,共治疗8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除了接受常规治疗和基础康复治疗外,还进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方法:患者卧位,将电极贴在患侧肢体肌肉起止点表面皮肤上,刺激频率为35~50 Hz,刺激时间5~6 s,每隔10~15 s刺激一次。患者通过电信号的图像提示,进行相关肌肉的运动诱导。每次治疗时间20 min,每周6次,治疗8周。联合治疗组除了进行常规治疗和基础康复治疗外,还进行针刺治疗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方法同上,治疗时间为8周。

1.4.2 观察指标卒中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进行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采用Barthel指数进行评估;使用上肢Fugl-Meyer评分(上肢FMA)、腕关节活动度(AROM)评估患者患侧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使用下肢Fugl-Meyer评分(下肢FMA)、踝关活动度(踝关节AROM)评估患者患侧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

2 结果

2.1 3组患者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比较3组治疗前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有所降低,Barthel指数均有所升高(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针刺治疗组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P<0.001),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针刺治疗组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P<0.001);治疗后,针刺治疗组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3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比较 (例,

2.2 3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指标比较3组治疗前上肢FMA、腕关节ARO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后上肢FMA、腕关节AROM均有所升高(P<0.001);治疗后,联合治疗组上肢FMA、腕关节AROM均明显高于针刺治疗组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P<0.001),而针刺治疗组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上肢FMA、腕关节A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3组患者治疗前、后患侧上肢运动功能指标比较 (例,

2.3 3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指标比较3组治疗前下肢FMA、踝关节ARO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后下肢FMA、踝关节AROM均有所升高(P<0.001);治疗后,联合治疗组下肢FMA、踝关节AROM均明显高于针刺治疗组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P<0.05),而针刺治疗组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下肢FMA、踝关节A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 3组患者治疗前、后患侧下肢运动功能指标比较 (例,

3 讨论

脑卒中后梗死灶核心区的神经细胞死亡和神经通路阻断,是导致患者偏侧肢体障碍的主要原因,而梗死灶边缘区的神经细胞可以通过调节轴突和更细突触,建立潜在的神经通路,这种神经细胞的可塑性和功能重组为脑卒中康复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3]。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是通过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仪将肌电信号转换成听觉或视觉信号实时地反馈给患者[4],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仪可以动态设定肌电信号阈值,当肌电信号超过设定阈值时,治疗仪便会产生电刺激,从而能够让患者和医师及时的了解机体对肌肉的控制情况,患者可以通过自我训练,提高肌肉收缩力,从而改善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5]。脑卒中恢复期运动功能是运动再学习的一个过程。中枢神经系统通过发布和传递命令,患者依靠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仪不断对大脑指令进行反馈调节,通过反复训练,形成相应的反射,以及对大脑皮层的条件性重复刺激,均有助于中枢神经功能重组[6]。本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理论,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各项观察指标均较治疗前有了显著改善(P<0.05)。

中医学理论认为[7],脑卒中因脏腑阴阳失调,气血不能濡养筋脉引起,故而卒中治疗多以“治痿独取阳明”为理论指导,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阳明经气畅通,正气得以扶助,机体功能得以恢复。针刺是较早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治疗的一种中医学干预方法,已得到广泛认可。针刺能通过改变血流动力学,增加患者梗死灶边缘区的血供,明显改善脑梗死灶的供血情况,加速了梗死灶边缘区神经细胞的功能恢复[8]。本研究显示,与治疗前比较,针刺治疗组患者NIHSS评分、Barthel指数、上下肢FMA评分、腕关节和踝关节AROM评分均有显著改善(P<0.05)。

针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是针刺被动治疗和肌电生物反馈主动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案,通过两种不同作用机制,既改善了脑梗死灶血供情况,形成丰富的侧枝循环,又通过加强反馈调节,形成新的神经通路,从而使患者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本研究显示,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显著低于另外2组(P<0.001),Barthel指数、上下肢FMA评分、腕关节和踝关节AROM评分均显著高于针刺治疗组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P<0.001)。说明联合治疗方案不仅疗效显著且神经功能恢复和生活治疗提高均优于两种疗法单独应用。

综上所述,相比于针刺治疗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针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尤其是运动功能,且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由于本研究样本和观察指标有限,研究结果可能有一定偏倚。期待未来更多随机临床试验在此领域进行更深入和广泛的研究。

猜你喜欢

肌电生物反馈踝关节
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自然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
产后早期联合应用盆底肌电生物反馈仪、电刺激、针对性护理对盆底肌功能恢复的影响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护膝踝关节
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盆底肌锻炼在治疗中老年妇女子宫脱垂的康复效果
老年焦虑症应用生物反馈治疗的效果观察
经皮神经肌电刺激治疗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的疗效
踝关节骨折术后早期能否负重的生物力学分析
浅述蒙医治疗踝关节骨折进展
女生穿运动鞋与高跟鞋步行腰背肌电比较
60例阈下抑郁人群在脑电生物反馈干预后的转归及P3b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