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现状及对策

2020-10-09蒋洋洋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高职院校

蒋洋洋

摘  要:高职院校各专业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既是政策规定又是人才培养内在要求,但皖南某高职院校存在课程覆盖面不够、师资不足、课程内容狭窄、教学效果不明显等问题,要挖潜整合综合性高职院校现有资源,重新定位课程内容,整体推进教学内容模块化、师资配置团队化,丰富教学资源,实现课程良性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20)03-0036-04

近年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和教育部陆续出台了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政策文件,确立了加强和改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高职院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作为各专业公共基础必修课或选择性必修课程,既是当前高职院校各专业课程设置的政策规定,更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内在要求。高职院校必须立足现实,重视并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

一、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面临的问题

以皖南某高职院校为例,该校是一所综合性的高职院校,开设了7个大类37个招生专业,统计该校2019级37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发现,仅8个专业开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具体分布见表1。由表1可知,该校各专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语文以及与专业相关的文化或人文课程的开设情况并不乐观,大部分专业没有开设相关课程,且专业群分布非常不均衡。

(一)课程覆盖面不够,专业分布失衡

从总体情况看,该校78%的专业没有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81%的专业没有开设大学语文课程,86%的专业没有开设与专业相关的文化或人文课程。从专业大类看,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专业集中在艺术大类和财经商贸大类,艺术大类4个专业全部开设,覆盖率100%;财经商贸大类8个专业中有3个专业开设,覆盖率38%,两个专业大类分别占开设总数的38%和50%,其余五大类25个专业仅1个专业开设,覆盖率仅4%,占开设总数的12%。从专业属性看,旅游、财经商贸、艺术等文史艺术类专业对学生人文知识教育更加重视,即使没有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也基本上开设了大学语文以及与专业相关的文化或人文课程,而土木建筑、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医药卫生等理工类专业均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知识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缺乏相关课程的设置。

(二)师资配置不足,学术背景单一

该校目前承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的专任教师4人、兼任教师4人。8位教师的学术背景均为汉语言文学,个人承担的常规教学任务以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等课程为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并非教师的教学重点,也不是教师开展教研、科研的主要领域,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课程的内容结构吻合度较低、教研科研深度不足,近三年仅申报立项了2项教研项目(省级质量工程1项、校级教研项目1项),建立了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1门,发表与课程建设直接相关的论文1篇,影响了课程建设与教学质量。

(三)课程内容狭窄,缺少专业特色

受师资数量不足及学术背景单一的影响,该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古代哲学、古代文学为主,较少讲授其他领域的传统文化,即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局限在精神文化领域,忽视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如政治、经济、社会、建筑、制造、艺术、饮食、军事、民俗、法律、戏曲等,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大学语文课程重合度较高,没有真正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实质。此外,教师在讲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精神与主要思想时,也难以结合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与该专业相关的内容讲清讲透,造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割裂,不能很好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感染学生,帮助大学生在树立专业自信中坚定文化自信。例如,在装备制造类专业中未能注重结合中华传统工艺中伟大的科技创造与工艺制造,在建筑、藝术类专业中也没有探讨中国古代建筑与艺术中凝结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审美与道德高度统一的思想,从而深入阐述古代文化中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等等。

(四)课程建设滞后,教学效果欠佳

该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基本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缺少实践教学、体验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学生体验度偏低、参与感不够、积极性不足,导致教学效果不佳。除教材外,课程的线下线上教学资源严重缺乏,特别是具有专业文化元素和区域文化特点的教学资源、实践资源严重不足。同时,课程的教研科研成果单薄,难以支撑课程持续建设。

二、基于综合性高职院校的模块化课程建设新路径

(一)以广义“文化”重新确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内容

“文化”概念有着多重含义,雷蒙德·威廉斯认为“文化”有三个层面的含义:艺术与艺术活动、特殊生活方式的符号、作为发展过程的文化[1]。这个关于“文化”的定义被当今学界广泛接受,它的核心思想是表明“文化”是不断运动、发展的,绝不能从孤立、静止的视角去考察。而在“文化”的结构上,国内学界也有着共识,张岱年认为“文化有复杂的内容,包括哲学、宗教、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教育、风俗等” [2]。他特别强调文化包含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思想、意识、观念;第二层是文物,即表现文化的实物;第三层是制度、风俗。金元浦也认为,文化的基本结构包括物质生产文化、制度行为文化与精神心理文化,广义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全体,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3]。精神文化固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可它并非是凭空产生、孤立存在的,它一定是产生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并且无时无刻不受二者变化的影响。如果在教学中只重视狭义的精神文化,侧重于讲授形而上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等,忽视广义的物质与制度文化,较少甚至不谈物质生产、制度行为,不能充分解读其中蕴含的精神文化,就会出现夸夸其谈、空洞叙述的情况,必然导致课堂教学的枯燥乏味。

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生从进校开始就与物质生产密不可分,学习期间既要锻炼精湛的生产技能,也要孕育出色的职业精神,可以说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过程就是实践技能与职业精神的培养过程,只有注重让学生从物质生产、制度行为文化中感受体悟精神文化,推动课程教学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才能有效实现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目标。因此,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必须高度重视物质生产文化、制度行为文化,乃至于要把物质生产文化、制度行为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基础和载体,特别注重以物质生产文化、制度行为文化解读、阐释精神心理文化,深度解读中国古代灿烂辉煌的物质生产文化、先进完善的制度行为文化背后蕴含的勤劳勇敢、追求卓越、和谐统一的精神思想文化,有效引导学生自主理解物质生产文化、制度行为文化、精神思想文化之间的关系,在技能训练的同时锤炼精神品质,实现技能与素养共同提升。

(二)整体推进教学内容模块化、师资配置团队化

高职院校必须进行内部挖潜、资源整合,最重要也是最可行的路径就是推进教学内容模块化和师资配置团队化。当然,这是建立在综合性高职院校现有基础之上,综合性高职院校的专业门类较为齐全、师资学术背景较为丰富,能够满足内容模块化与师资团队化的需求。

1.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覆盖所有专业。高职院校所有专业必须按政策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作为公共基础必修课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但高职院校把学生的实践技能作为培养重点,学制仅有三年,又有实习实训等离校学习阶段,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浩如烟海,无需也无法安排太多的课时,因此只需保证基本的课时,如每周2课时,每学期16个教学周共32课时;同时面向全体在校生开设若干门不同领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公共选修课,如古代哲学、文学、政治、经济、军事、科技、艺术、书法、绘画、戏曲、音乐、习俗等,线上与线下结合,建立起完整的课程体系,供学生选择性学习。

2.模块化设计“1+3”课程教学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体系庞大,在有限的课时里高质量讲授完课程内容,同时又能充分结合每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引领学生以专业自信坚定文化自信,就必须做到教学内容模块化,可按照“1+3”模式,把课程内容设计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专业相关的传统文化、地域或民族文化、大学特色文化”四个模块,课时数大致可按照4﹕3﹕2﹕1的比例安排,具体如图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是核心和主干内容,其他三个模块是特色内容,它们根植于、孕育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各自领域继承、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主要包括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处事方法、教化思想、美学追求、生活理念、道德规范、担当意识、爱国情怀、社会风尚、荣辱观念等[4],必须作为重点讲授。专业相关的传统文化根据不同专业类型进行针对性安排,如土木建筑大类讲授古代建筑文化;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大类讲授古代科技与工艺文化;医药卫生大类讲授传统医学文化;旅游大类讲授古代风土人情、民俗礼仪文化;财经商贸大类讲授古代经济、商业文化;艺术大类讲授传统艺术文化等。其目的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与该专业教学内容协调配合,增强课程的针对性、鲜活性、吸引力。地域或民族文化根据高校所在地的文化进行安排,如皖南某高职院校可以安排徽商文化、桐城文化、青铜文化等。大学特色文化根据高校自身的特色文化活动进行安排,如校史、校训、校歌、人物、品牌文化活动等。

总体而言,课程内容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内涵和现实意义”[5],密切配合思政课、主动对接专业课,充分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史国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讲清楚传统文化在历史上的辉煌及在现代社会的重要价值,讲清楚传统文化与域外文化的交流互鉴和取长补短,堅决剔除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糟粕和腐朽落后元素,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复古主义,坚决摒弃当下对待传统文化的“唯我独尊”和“自我矮化”观念,培养学生透过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现象,理解文化自信才是最根本的自信;透过当今纷繁复杂、交锋斗争的文化现象,看到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传承创新的重要性,在推动传统文化与社会现实互动对话的基础上,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和旺盛生命力,从而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与专业课程、学生发展、社会进步同向同行、同频共振的效果。

3.组建专兼结合、内外结合的团队化师资。可在教学内容模块化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教学模块安排不同的教学师资,即一门课程由若干名教师负责教学,形成专兼结合、内外结合的教学团队,实现与教学内容的无缝对接,有效解决课程师资不足的问题。其中,专任教师是主授课人,负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教学,其他不同学术背景的兼任教师负责与专业相关的传统文化内容(如医学专业背景教师负责医学类模块传统文化教学)、大学特色文化、地域或民族文化教学,也可聘请校外专家学者、文化名人讲授地域或民族文化。

4.课程考核要凸显专业特色。根据不同模块的教学特点分类进行展示性、实践类考核,注重与学生所学专业密切配合,突出专业特色。例如医学护理类专业可以举办古代社会防疫工作成果展,装备制造类专业可以亲手制作仿真古代生产工具、手工艺品,财经商贸类专业可以编排被誉为“儒商”的徽商故事话剧、展演等,在推动学生亲身参与、生动体验的过程中,重点考察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精神以及与所学专业有关的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三)丰富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方式

要建设优质教学资源库,在按要求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基础上,根据各专业模块化教学内容,开发特色模块化的校本教材,并根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配套开发慕课、微课、案例等信息化教学资源,满足学生碎片化、网络化、持续化学习需求。要广泛采用参与式、讨论式、体验式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大学生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化被动接受为主动理解,在充分讨论中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精神、在亲身参与中自主体悟传统文化魅力、在辩证思考中主动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扬弃。要推动教学组织专门化建设,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专任教师建设名师工作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基地等平台(如该校铜雕艺术研究院致力于传承创新省级非遗项目——中国传统失蜡法),结合学校特色、地方特色,统筹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社团活动、讲座论坛、教研科研、实践体验、展演交流等活动,实现教学、科研、交流、传承、创新的有机融合。

综上,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重任,承担着“一带一路”合作交流、文明互鉴的重担,只有充分挖潜整合综合性高职院校师资、平台、专业等方面资源,建强课堂教学主阵地,才能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良性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阿雷恩·鲍尔德温,等.文化研究导论[M]. 陶东风,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

[2]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4.

[3]金元浦.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5-7.

[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206.

[5]陈健,郭淑新.坚定优秀传统文化自信需厘清三大关系:基于文化场域视角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6(2):204-215.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高职院校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