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为例

2020-10-09张朝昌

普洱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转型课程

张朝昌

贺州学院 文化与传媒学院,广西 贺州 542899

我国的高校教育向来是重理论而轻实践,重知识而轻能力,重过程而轻创新。封闭的教育模式与地方经济建设背道而驰,以致其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意识及功能淡薄,高校课程教学改革仍然处于不完善阶段。另外,又受国家普通高等教育侧重关注学术性、学科性及综合性等评价体系的导向和影响,大多地方高校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师资力量及人才培养等方面严重脱离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地方高校课程教学改革应成为我国当下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和重点。

一、地方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

(一)地方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

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既是一个认识过程,又是一个促进地方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既要向学生传授所学专业知识,也要培养和提高其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二者缺一不可。从重视课程理论知识的教学转向重视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正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内涵式建设关键。课程教学决定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课程教学的必然反应。良好的课程教学最终体现成功的社会实践,而成功的社会实践则依赖于良好的课程教学。因此教学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不能过于重实践而偏理论,也不能过于重理论而牺牲实践。传统的地方高校课程教学管理中,通常更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检测,“而且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层面上,也没有解释好‘为什么’、‘怎样做’的问题”[1],于是忽视了具体的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事实上,教学与发展、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中的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影响到其教育教学质量,也必将影响到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课程教学改革从本质上应立足于“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转变”的基本理念而进行[2],即紧紧围绕人们通常所说的社会转型、经济转型、文化转型、教育转型、制度转型、观念转型等相关理论与理念实施变革,确保地方高校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二)地方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

教育部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必须推动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提高其创新能力,进而有效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特色发展。理所当然,课程教学质量是地方高校的生命线,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无疑要求势必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我国新建或升格的一些地方本科院校,虽在普通高等教育大众化、全球化、开放化洪潮中其办学规模得到迅速壮大,学科设置、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水平和数量较之过去也有了很大进步,但在课程优化、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服务社会诸方面仍然处于滞后状态,同时也在很多领域大大落后于国家部属高校。针对地方高校的差异化发展进程以及不能及时满足社会多元化人才需求的现实局面,此类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势在必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其目的就是构建高等教育分类研究和协调发展,有效实现服务社会的终极目标。这便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3]。缘此,地方高校只有通过变革办学思路、优化课程资源、创新教学理念,不断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教学科研能力、增强服务社会功效,才能凸显其社会现实意义。

二、地方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性和使命感

(一)地方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性

英国著名思想家约翰·密尔 (John Mill)曾指出:“大学不是为了教给人们一些谋生的知识,而是能力与智慧”[4]。掀开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的一页,其功能演变有力推动了高等教育向区域性、地方性、行业性和企业性迈进,进行地方高校课程教学改革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和直接服务社会的必然要求。一些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基本趋同, 课程教学理念也盲目地按照习惯性的思维模式缓慢发展,学科专业课程的设置无特色,甚至与地方产业结构严重脱节。在课程教学实践中,过于重视理论传授而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过分重视科学研究而轻视操作技能的提高等,这无疑造成了人才培养体系的不够完善而导致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效能低下的不堪局面。于是,地方高校课程教学改革则势在必行。

(二)地方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使命感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全党教育主题,而地方高校课程教学改革是在新形势下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历史使命。要实现这一历史使命,必须经历“思想观念转型、学科专业转型、培养模式转型、课程体系转型, 其中最难的是课程转型”[5]。要用新的课程教学理念武装学生头脑,推动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向更好更快迈进。不言而喻,地方高校必须牢记课程教学改革使命,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奠定人才基础,构建地方高校新型课程体系,完善教学理念,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实现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战略。

三、地方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策略

(一)要科学构建专业课程群

地方高校的课程教学改革, 显然不是一个单项改革措施的简单相加,而是在课程教学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基础之上所凸显的科学变革,即彰显课程教学改革的科学性。基于培养规格、培养目标以及地方社会对人才素质与能力的需求,地方高校应在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诸方面作相应的合理调整,要运用学科理念和科学方法培养适于地方产业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专业技能人才。比如:在课程体系上,可结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实际科学构建专业课程群,所谓专业课程群即指同一专业不同课程间的知识建构,也指某一专业领域多门课程的有机组合。如图所示:

并在该课程群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 以便“适应各种各样的就业工作环境”[6]。在培养流程和教学方式上,地方高校的课程教学改革必须紧紧围绕科学育人这一主线循序渐进地培养人才,要重构专业课程,科学设计课堂教学,并注重在学科理论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在课程教学实践中,还尽可能科学地明确课程教学改革的正确目标和质量标准,才能有效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实质性变革。如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必修课《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就应遵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具体要求,在课程教学的整体规划与系统布局的基础之上建立健全科学而规范的评估体系,并结合地方中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特点,制定合理的学科建设评价标准,培养符合应用型的语文教学人才,适应地方中小学合格语文教师的需要。同时亦应创建地方中小学校的语文课程教学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机制, 鼓励地方中小学校设置专门机构对《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综合评估, 进而提升其办学质量,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

(二)要有效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无可厚非,其核心是“型”的深刻变化,转型之后依然具有高等教育的专业性和实践性特征。而这个专业性、实践性特征则主要表现为实效性,譬如:针对当前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脱钩的现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需要不断优化其课程教学培养方案,“紧紧围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来确定教学内容”[7],重视实践教学,突出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其课程教学改革须以地方中小学师资人才培养与服务为契机,紧密联系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构建良性互动的教学机制,强化实践育人、实效育人。完善地方各级政府与地方高校、地方中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融通机制,多开展一些语文实习、实训、实效教育教学及科研活动,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为例,让地方高校课程与教学论的专业教师多到地方中小学指导语文教学实践,开展授课、赛课、评课、课题研究等相关教研活动,也可让地方中小学语文教师不定时的到地方高校进行专业前沿理论学习,提高其专业理论核心素养。同时,也要让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学生经常参与地方中小学校的语文教学观摩、集体备课、课堂授课、教研实践及课题研究等活动,夯实良性互动,突出语文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不断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促进地方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稳步提升。诚然,地方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是人才的培养质量,而人才的培养质量又须通过“产教融合”或“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获得实效。“产教融合”是学校按所设专业教学与其开办产业紧密结合而相互支持和促进,形成产教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而“校企合作”则指学校与企业所建立的一种合作教学模式。即学校为了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而采取与企业密切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注重了人才的实用性和实效性。无论是“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还是“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它们都打破了封闭的课程教学体系,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使地方高校的转型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功效。当然,地方高校课程教学改革还须以科研促教学,让教师参与企业研发或承担项目课题,更好地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进而提高其教学质量,有效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要与时俱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课程教学改革的本体功能是“适应时代要求而促进学生发展”[8]。新时代新教育,新课程新教学。基于新时代,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势必促使其课程教学发生历史性变革。地方高校课程教学改革,其实质就是在新的时代视野下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办学模式的变革,即从培养学术型人才转变至培养技术性人才上来,并将此转变符合时代社会和自身发展要求,遵循其教育教学规律、人才培养规律及时代发展规律。地方高校课程教学改革,须以新时代地方经济发展为基本导向,应根据地方主流产业和技术革新领域的需求,在现行学科教学的基础之上,自主设置教学方案和确定教学目标,构建专业学科动态调整体系,同时创立适时响应机制,使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真正彰显其现实性和时代性特点。譬如《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应立足于地方中小学校语文新课程、新课标的相关理念,培养符合新时代的地方中小学合格语文教师。与此同时,构建地方高校与当地中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合作学校的学科群、教学群、专业群和教研群等,学科群是指为了适应改革发展需要,由许多相关学科围绕某一学习领域按照某种特定形式而结合成的学科体系和群体;教学群即指某一学科或专业教学团队的总称;专业群则指由若干个专业学科基础相近或技术领域相关的专业组合而成的专业群体;教研群就是针对某一专业或学科领域教育教学研究的集合。如图所示:

营造地方校校合作、师师互动、生生交流、师生相长的教学氛围,及时提升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质量,真正做到课程教学改革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地方高校的课程教学改革,既能提升当前毕业生的就业率,又能提高地方高校的办学质量,因为毕业生就业率与地方经济发展和整个劳动力市场结构息息相关。地方高校的课程教学只有与时俱进深化改革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激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内驱力,从而提升其教育教学质量。

(四)要因地制宜弘扬创新精神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创新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教育部发布的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指出:“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创新形式、改革教法、强化实践, 推动本科教学从‘教得好’向‘学得好’转变”[9]。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决定了地方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性,这不得不使其课程教学改革向适应地方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推进。为使地方高校教育真正能起到积极支撑地方产业发展,加快现代经济繁荣的作用,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及创新性技术人才便成了目前地方高校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的重中之重。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为例,教师应在探寻其课程教学规律、指导教学实践、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前提之下,融汇语文教学专家智慧和各方资源,充分发挥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优势,以及地方各应用技术型大学或学院联盟和国家权威教育机构的教育科学决策之作用,积极开展《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教学改革,努力革新语文课程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深入探究适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和地方中小学语文教师队伍人才建设的新路子、新举措和新视野,切实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开拓创新。地方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凸显课程教学改革的新理念、新观点、新方法。有了新的理念就有了新的理论,有了新的观点就有了新的思想,有了新的方法就有了新的策略。创新是地方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惟一出路。要让创新成为地方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一项前所未有的革命,这既是应对地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根本需要,也是打造地方高校发展升级版的迫切要求。比如《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就要弘扬创新精神,敢于打破陈旧的课程教学常规模式,树立崇尚创新的课程观、教学观,把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创新作为支撑地方中小学语文教育发展的首要资源,营造良好的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氛围,并在语文课程教学改革中精心制定多样化的语文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推进语文课程学分制和模块化教学,鼓励地方中小学用人单位直接参与地方高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设计、评价及国际先进课程教学理念的引进,大力推行基于语文教学实践应用的教学案例、教学项目和教学虚拟技术等,让创新成果在地方基础教育学校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成为现实。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地方高校的课程教学改革,是在其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所进行的一场课程教学革命。这场革命,不仅决定着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未来前景,同时也影响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和美好明天。地方高校的课程教学改革必须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当下大学生的就业情景和现状,正确认识其改革的必然性和使命感,并注重科学构建专业课程群、有效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与时俱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因地制宜弘扬创新精神,让地方高校课程教学改革落地生根,真正充分发挥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社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功效。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转型课程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基于OBE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