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自迩集》研究述评

2020-09-29刘娜

现代语文 2020年6期
关键词:展望现状分析

刘娜

摘  要:《语言自迩集》是英国著名汉学家威妥玛编撰的一本汉语教科书,对世界汉语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近些年来,有关《语言自迩集》的研究越来越多,且涉及方方面面。对这些研究进行了评述,包括《语言自迩集》的整体面貌、教材教法、语言本体以及其他方面的研究等,并总结了《语言自迩集》的研究进展、特点及今后的研究方向,以期对相关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语言自迩集》;现状分析;展望

《语言自迩集》是由英国著名汉学家威妥玛创作的汉语教科书,是一本主要针对当时海外雇员的北京话口语教材。该教材成书于19世纪中叶,共三版,历经近40年。作为一本汉语教材,《语言自迩集》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对中国的汉语教学乃至世界汉语教学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本北京话口语书籍,它系统地记录了19世纪中期北京官话音系,生动地还原了当时的北京话语音系统,这对研究北京话的演变历史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就是这样一本举足轻重的著作,早期并没有引起国人的关注,在经历了简单介绍和片面评价与马氏文通百年引发的价值讨论后,终于随着新一轮的文献发掘和对外汉语教学史热点的推动进入了全面深刻研究《语言自迩集》的阶段。近些年来,随着对《语言自迩集》价值认识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语言自迩集》,这些研究涉及方方面面,对深入挖掘《语言自迩集》很有帮助。本文对最近二十年来有关《语言自迩集》的介绍、教材研究、语言本体研究以及其他研究进行综述,并根据这些研究成果,分析了《语言自迩集》的研究进展、特点与展望。

一、《语言自迩集》相关研究简介

(一)整体介绍

从内容上来看,对《语言自迩集》的介绍可以分为整体概貌和版本考辨两个方面。

1.整体概貌

在整体概貌方面,张德鑫(2001,2003)、张卫东(2002)、胡双宝(2002)、顾亮(2009)等介绍了威妥玛其人,《语言自迩集》的大体情况以及它对汉语研究、北京官话研究的贡献等,这些介绍对了解《语言自迩集》的内容、价值等很有帮助。卢晓敏、魏德胜(2017)从《中国古籍总目》著录清末汉语教科书这一视角出发,指出《语言自迩集》的著录存在着作者姓名不详、卷数不准确、馆藏信息欠缺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对《语言自迩集》的相关情况做了梳理。

2.版本考辨

在版本考辨方面,主要集中在对《语言自迩集》三个版本的对比研究,但侧重点有所不同。王澧华(2006)对《语言自迩集》三个版本的作者,全书的结构体例、教学安排和读者的需求反馈以及刊印、流传进行了探讨。宋桔(2013,2016)考察了《语言自迩集》三个版本在内容及语言细节上的异同,论述了它存世资料的数量、装帧、文献面貌等,整理了散佚的线装铅印本、刻印本,并对它在19世纪中叶领事馆、教会学校、商业社会的流通情况进行了探索。王幼敏(2017)则着重比较了三个版本的卷数、出版、印刷、装订形式、内容变化、分卷书名等。

(二)教材研究

由于《语言自迩集》是一本汉语教科书,因此,从教材视角对它进行研究的论著较多,而且这些论著涉及教材研究的诸多方面。

1.编写方法

李云龙(2009)、宋婧婧(2015)认为,《语言自迩集》强调中西融合、文化与语言学相结合的编写理念,对当今教材编写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郑军(2009)、张慧芬(2019)认为,《语言自迩集》的内容编排、团队构成以及教材的试用与修订,对汉语教材编写有重要启示。宣璐(2013)认为,《语言自迩集》所体现的针对性、实用性、趣味性和科学性的教材编写原则值得借鉴。

2.内容选择

宋婧婧(2015)认为,《语言自迩集》的语体语料典型,语境多样,趣味十足,对当今汉语教材的语体选择具有借鉴意义。黄善清(2015)着重研究了《语言自迩集》的泛读材料《践约传》,认为它对当下汉语教材泛读材料编写很有启发。杨阳(2018)探讨了《语言自迩集》中的文化项目,总结了它对现在汉语教材文化项目编写的启示。

3.对世界汉语教学的影响

在《语言自迩集》对世界汉语教学影响方面,陈珊珊(2009)、曹雯(2010)、王欢(2011)介绍了日本的汉语教学情况,《语言自迩集》对日本汉语教材的影响,认为它推动了日本汉语教学的发展。何娇霞(2015)探讨了哈佛大学选用《语言自迩集》作为自己的第一个中文班教材的原因和使用过程,揭示了它对哈佛大学汉语教学的影响。

4.比较研究

郑文灿(2008)、赵岩(2011)、朱晓琳(2017)等,将《语言自迩集》与其他汉语教材进行了比较,论述了彼此之间的异同,提出了教材编写的建设性意见。

(三)语言本体研究

对《语言自迩集》的语言本体研究主要集中在语音、词汇、语法和汉字方面。

1.语音研究

張卫东(1998)考察了《语言自迩集》中北京口语语音系统及其特点。可以说,这是一篇最早介绍《语言自迩集》的文献,对后续研究产生了一定影响。高晓虹、刘淑学(2006)根据《语言自迩集》附录中的北京话字音表,描述了其中入声字的韵母、声调和异读情况,发现《语言自迩集》反映的北京音是口语和书面语并用的语音系统。

2.词汇研究

《语言自迩集》的词汇研究主要包括词汇教学、北京话口语词汇和具体类别词汇的研究。

1)词汇教学

吴晓芳(2017)探究了《语言自迩集》采用汉字和词汇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原因,对其中的词汇构造、后缀、固定语、离合词和逆序词,释义方式和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认为上述方面对今天的词汇教学均有所启示。

2)北京话口语词汇

张美兰(2007)、党静鹏(2011)、张敏,姚良(2011)认为,《语言自迩集》对19世纪中期的北京话口语词汇进行了注解,为编写北京方言词典、研究清末北京话词汇提供了重要且翔实的材料,书中所体现的西方语言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具有极高的词汇学理论价值。

3)具体词汇

宋桔(2014)对《语言自迩集》中量词的实质、分类、功能以及语义分析进行了研究。沈玲、方环海、陈秀玉(2016)将《汉语手册》与《语言自迩集》进行对比,描述了《汉语手册》和《语言自迩集》九类汉语词类系统的面貌,总结了19世纪英国汉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并阐述了它们对当下国际汉学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所具有的学术价值。内田庆市、宋桔(2012)详细探究了《语言自迩集》中与“您”有关的问题。

3.语法研究

宋桔(2011)、朱其智(2018)对《语言自迩集》中的汉语语法进行了系统研究,描述了《语言自迩集》的语法面貌,并揭示了其汉语语法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4.汉字研究

《语言自迩集》的汉字研究主要集中在异读字和汉字教学方面。

1)异读字

张卫东(2002)、于昕,史言(2011)、张渭毅,于昕(2016)通过对《语言自迩集》中异读字音的分析,探讨了与今天读音不同的相关汉字,描述了北京话的历时演变过程,并分析了异读字所反映的语言学理论。

2)汉字教学

郝颖(2007)探讨了《语言自迩集》中涉及汉字教学的具体章节与教学体例。杨雪丽(2015)指出,《语言自迩集》在介绍汉字部首功能的同时,把部首字作为学习词语的切入点;之后专章学习单字,并采用这些单字组成少量的词语;在学习对话篇章时,把生字用单字的形式列在课文之后,在英文注解中说明某字经常会跟某字组合使用。这种由字到词的自然过渡方式,是值得今人借鉴的。施正宇(2016)认为,《语言自迩集》最为显著的特点是以汉字为主,拼音为辅。

(四)其他研究

除了上述研究以外,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研究,如文化研究、口语特征研究等。

1.文化研究

鲁俐(2011)认为,《语言自迩集》中的儒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对今天在汉语教学和汉语教材中如何恰当体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具有借鉴意义。薛佳菁(2018)分析了《语言自迩集》中词语教学与文化认知的关系,词汇中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语义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价值观念。

2.口语特征研究

闻雨轩(2018)从词法、句法两个层面,分析了《语言自迩集》所呈现出的汉语口语特征,并针对当前对外汉语口语教学和教材中存在的语体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二、《语言自迩集》的研究进展与特点

通过对《语言自迩集》相关研究的评述,我们可以归纳出当下《语言自迩集》的研究进展与研究特点。

(一)研究进展

总的来看,《语言自迩集》的研究经历了从被忽视到引起关注,由点及面,从浅至深的过程。近二十年来,关于《语言自迩集》研究的论文数量大幅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语研究的良好态势。这既是语言学迅速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其研究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研究范围扩大

从《语言自迩集》的整体介绍、版本考辨到教材研究,再到语言本体研究以及其他相关研究,学界对《语言自迩集》的探讨越来越广泛、全面,几乎囊括了《语言自迩集》的所有方面。

2.研究内容深入

学界对《语言自迩集》的研究既有理论探讨,也有实际应用;既有宏观层面的阐述,也重视微观层面的剖析;既有有动态描写,也有静态分析。正是这些不同层面、不同视角、不同领域的探讨,使得《语言自迩集》的研究愈发深化、细化。

3.研究方法多样

可以看出,有关《语言自迩集》的研究大多采用共时、历时等比较方法,并运用各种语言学理论对《语言自迩集》进行描写分析。通过这些多样化的研究方法,一方面,可以将相关语言学理论应用于《语言自迩集》的研究中去;另一方面,又能够探索、挖掘出《语言自迩集》的语言学价值。

4.研究层次广泛

从《语言自迩集》研究者的身份来看,主要是高等院校、相关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不仅有一线的对外汉语教师,也有众多的博士生和硕士生。他们都从自己的专业特长出发,以不同的研究视角,对《语言自迩集》进行探讨,为《语言自迩集》的研究做出了贡献,也为人们更好地认识《语言自迩集》提供了帮助。

(二)研究特点

上述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语言自迩集》的研究特点,这些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内容不够均衡

从研究内容上看,关于《语言自迩集》的语言本体研究最多,教材研究次之,再次是对《语言自迩集》的介绍,最后是其他相关研究。在语言本体研究中,词汇教学最多,然后是汉字教学,语音和语法研究较少。总体来看,这些研究较为细致、立體,得出的结论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为对外汉语教学、教材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鉴。

2.研究特征鲜明

由于《语言自迩集》既是一本汉语教科书,也是一本北京话口语教材,因此,对《语言自迩集》的研究注重呈现其教材和北京话口语特色。也就是说,注重对教材编写、汉语教法和北京话口语词汇进行描写,突出了《语言自迩集》作为汉语教科书和北京话口语教材的特点。

3.比较研究突出

通过对上述文献的梳理,可以看出,在《语言自迩集》研究中,广泛运用了比较研究的方法。这些比较研究既有版本对比、古今对比、中外对比等,也涉及到语音、词汇、语法和汉字等方方面面。通过各个方面的比较,可以对《语言自迩集》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三、《语言自迩集》的研究展望

通过对《语言自迩集》文献的梳理与分析,可以发现,有关《语言自迩集》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无论是在研究范围、研究内容,还是在研究方法上,都有新的突破。不过,也应看到,在以往的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仍然具有可提升的空间。今后的研究可以从以下方面继续努力:

就研究内容而言,虽然对《语言自迩集》的语言本体研究较多,但在语音、词汇、语法和汉字研究方面呈现出不平衡的局面,这表现在语音和语法研究较少,词汇研究较多,今后应加强对其语音和语法的研究。同时,虽然词汇研究较多,但大多都是从教学的角度进行探讨的,可以多一些具体词汇的研究,如虚词研究等。还需指出的是,《语言自迩集》作为一部19世纪的北京话口语教材,全面反映了当时的北京话口语面貌,但是对其中的北京话口语研究仍然较少,不能充分体现其北京话口语教材的价值。《语言自迩集》成书于19世纪,教材中所选用的语料来源于当时的现实生活,可以加大对这些语料文化价值的研究,如语料背后反映的社会生活习俗、社会面貌等,这些都是今后应该重点关注的。

就研究方法而言,尽管在《语言自迩集》的研究中广泛运用了比较方法,如涉及到《语言自迩集》三个版本的对比,与现代口语教材的对比,与日本教科书的对比等,但是仍然有可拓展的空间。比如,可以将它与其他国家的汉语教材进行对比,与相关的汉语教学进行对比等,从而为国别化汉语教材、多元化汉语教学方法提供参考借鉴。在北京话口语教材研究方面,可以将不同时期的北京话口语材料进行比较,这样就能够更好地描写北京话口语的演进历史。

就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而言,上述文献主要集中在对《语言自迩集》的语言描写和理论总结上,虽然也提出了相关的教学、教材编写建议,却很少能应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就此而言,可以进一步加强对《语言自迩集》实际应用的研究,并将实践效果反馈到相关研究中。也就是说,将《语言自迩集》中值得借鉴的编写方法、编写内容运用到现有教材的编撰中,将《语言自迩集》中具有启发意义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运用到实际教学中,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杨雪丽《〈语言自迩集〉单字的设置方式与启示》(2015)、施正宇《从〈语言自迩集〉看威妥玛的汉语字词教学》(2016),都认为《语言自迩集》的汉语字词教学核心思想是以汉字为教学的基本单位,在字本位的基础上做到口语和书面语同步。可以考虑将其应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一方面以此检验这种汉字教学方法的成效,另一方面也对当下的“本位”之争作出回应。

最后,经典是常读常新的,应注意将新出现的语言理论和方法运用到《语言自迩集》的研究中。对《语言自迩集》的历时研究,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学人对《语言自迩集》的认识,同时也体现了教学观和语言学观的发展。就此来说,有关《语言自迩集》的研究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我们相信,随着学界对汉语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随着语言学理论、方法的不断创新,今后对《语言自迩集》的研究,一定会有新的发现和收获。

参考文献:

[1]张德鑫.威妥玛《语言自迩集》与对外汉语教学[J].中国语文,2001,(5).

[2]张德鑫.威妥玛《语言自迩集》与对外汉语教学[J].国际汉学,2003,(2).

[3]张卫东.《语言自迩集》译序[J].汉字文化,2002,(2).

[4]胡双宝.读威妥玛著《语言自迩集》[J].语文研究, 2002,(4).

[5]顾亮.威妥玛与《语言自迩集》[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6]卢晓敏,魏德胜.从《语言自迩集》看《中国古籍总目》著录清末汉语教科书的状况[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17,(4).

[7]王澧华.《语言自迩集》的编刊与流传[J].对外汉语研究(年刊,第二期),2006.

[8]宋桔.《语言自迩集》诸版本及其双语同时语料价值[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3,(1).

[9]宋桔.国内《语言自迩集》存世文献及实物流通考察[J].国际汉学,2016,(1).

[10]王幼敏.《语言自迩集》版本述考[J].图书馆杂志, 2017,(11).

[11]李云龍.《语言自迩集》的文化接受、干预与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J].课程·教材·教法,2009,(5).

[12]宋婧婧.比较理念下的汉语国际教育教材研究——以早期教材《语言自迩集》为例[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

[13]郑军.《语言自迩集》的科学性探讨[J].理论界, 2009,(8).

[14]张惠芬.《语言自迩集》教材编写的解构与启示[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9,(3).

[15]宣璐.威妥玛之《语言自迩集》与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原则探讨[D].杭州: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16]宋婧婧.早期对外汉语教材《语言自迩集》语体研究[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

[17]黄善清.《语言自迩集》泛读材料——《践约传》编写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18]杨阳.《语言自迩集》文化项目编写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19]陈珊珊.《语言自迩集》对日本明治时期中国语教科书的影响[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2).

[20]曹雯.汉语会话在日本:明治早期的选择[J].江海学刊,2010,(4).

[21]王欢.日本近代北京官话教本对《语言自迩集》继承与发展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22]何娇霞.威妥玛的《语言自迩集》和哈佛大学的第一个中文班[A].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孔子学院总部.第十二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C].2015.

[23]郑文灿.19世纪中期北京话口语课本《语言自迩集》与现代口语课本比较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4]赵岩.从语音、词汇部分看宫岛大八《急就篇》系列汉语教材对《语言自迩集》的继承与改变[D].广州: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5]朱晓琳.从《语言自迩集》版本变化看对外汉语教材编写[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26]张卫东.威妥玛氏《语言自迩集》所记的北京音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

[27]高晓虹,刘淑学.《语言自迩集》中的入声字读音[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6).

[28]吴晓芳.《语言自迩集》词汇专题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29]张美兰.《语言自迩集》中的清末北京话口语词及其贡献[J].北京社会科学,2007,(5).

[30]党静鹏.《语言自迩集》的词汇学价值[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

[31]张敏,姚良.《语言自迩集》的词语注解系统[J].国际汉语教育,2011,(1).

[32]宋桔.《马氏文通》前西人的汉语量词研究——以《语言自迩集》为核心[J].语言研究,2014,(4).

[33]沈玲,方环海,陈秀玉.19世纪英国汉学中的汉语词类观——以《汉语手册》与《语言自迩集》为例[J].国际汉学,2016,(3).

[34][日]内田庆市,宋桔.与“您”有关的问题[J].国际汉学,2012,(1).

[35]宋桔.《语言自迩集》的文献和语法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36]朱其智.《语言自迩集》汉语语法研究札记[A].周小兵主编.国际汉语第四辑——汉语教材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8.

[37]张卫东.从《语言自迩集·异读字音表》看百年来北京音的演变[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2,(4).

[38]于昕,史言.华语教学与语言学的结晶——威妥玛《语言自迩集》及《北京话异读字表》评议[J].国际汉语学报,2011,(1).

[39]张渭毅,于昕.《语言自迩集·异读字音表》的探究与校理——威妥玛《语言自迩集》异读字研究之一[A].华学诚主编.文献语言学(第三辑)[C].北京:中华书局,2016.

[40]郝颖.威妥玛《语言自迩集》研究[J].国际汉语教学动态与研究,2007,(3).

[41]杨雪丽.《语言自迩集》单字的设置方式与启示[J].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2015,(1).

[42]施正宇.从《语言自迩集》看威妥玛的汉语字词教学[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16,(4).

[43]鲁俐.汉语教材《语言自迩集》中的儒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J].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11,(3).

[44]薛佳菁.《语言自迩集》的词语教学与文化认知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45]闻雨轩.17—19世纪欧洲汉学论著中的汉语口语特征研究——以《官话口语语法》和《语言自迩集》为例[D].厦门: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A Review of Yü-yen Tzǔ-êrh Chi(《语言自迩集》)  Research

Liu Na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9, China)

Abstract:Yü-yen Tzǔ-êrh Chi(《語言自迩集》) is a Chinese textbook written by the famous British Sinologist Thomas Francis Wade, which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Chinese teaching in the world. In recent years, there have been more and more researches on the Yü-yen Tzǔ-êrh Chi(《语言自迩集》).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se studies, including the overall features, teaching methods, language ontology and other aspects of Yü-yen Tzǔ-êrh Chi(《语言自迩集》), and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characteristics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in order to help the relevant research.

Key words:Yü-yen Tzǔ-êrh Chi(《语言自迩集》);research status;expectation

猜你喜欢

展望现状分析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与指导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园林绿化植物应用现状与展望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分析
国内延续性护理现状及展望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展望” ——阿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