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境重译与含意理解

2020-09-29陈丽梅

现代语文 2020年6期

陈丽梅

摘  要:含意理解与接受者对表达者的语境重译有着密切关系。只有接受者在分析辞面与具体语境的基础上,了解表达者所处的认知语境,实现语境重译,再将辞面与这一表达语境对应起来,才能真正理解表达者的含意。由此可见,表达者认知语境的建构与辞面的关系,影响着语境重译的类型。在语境重译过程中,接受者的知识储备、对辞面与语境关系的分析能力、语境迁移能力及表达者的明示程度都是影响语境重译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语境重译;言外之意;认知语境;最初语境

一、引言

言语理解是言语交际顺利进行和成功的重要环节。对言语理解规律的探讨,一直是语用学、修辞学等学科共同关注的话题。在言语交际活动中,含意是“一种受制于语境的、说话人交际意图的隐含信息”[1]。可以说,对含意理解问题的探究是言语理解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直接言语表达的理解而言,对含意的理解则较为间接和复杂,因此,关于含意理解的探讨也可以为一般言语理解问题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依据Grice对会话含意的分类,含意理解可以分为一般会话含意的理解和特殊会话含意的理解[2]。一般会话含意的理解与某一语言形式有关,它可以依据常识而不依赖特定语境就能推导出话语字面意义以外的隐含意义;而特殊会话含意的理解则相对复杂,需要根据具体语境才能推断出字面意义以外的含意。因此,我们主要是将特殊会话含意的理解作为研究对象,探究言语理解规律。Grice提出了以是否违背合作原则来判断和理解特殊会话含意,但这只是指出了判断特殊会话含意的标准,而对于理解时具体的操作方法及影响理解实现的因素则未作探究。

对言语理解问题的研究,除了Grice的会话含意理论外,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还有“关联理论”中的“优化关联”和“单向语境推导模式”。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认为,言语交际是“明示——

推理”过程,即表达者发出一定信号,并通过该信号来暗示、传递某种意图,接受者则根据接收的刺激信号进行推理。接受者的推理就是寻找“优化关联”,即“按人际间的默契和习惯或类似的社会心理表征对话语一系列可能的假设(A1、A2……)的选择”[3](P166),以最小的心力获得最佳语境效果。

熊学亮提出的“单向语境推导模式”也探究了言语理解问题。这一模型认为,“在语言理解过程中,语言解码是第一步,行不通再启用语用机制……这种机制应是一种前仆后继的过程,即在语言解码失败后,受话者可能先考虑‘具体场合因素,以捕捉场合中的非语言示意因素;行不通,可能再考虑‘工作记忆因素,以利用先前话语中的相关信息单元;再行不通,可能会激活‘知识结构因素,以进行抽象推理;如还通不过,交际则宣告失败。”[3](P166)这是以语境为出发点的,考虑了社会文化、心理等的一种宏观的、方向性的推理模式,即临时具体场合→上下文→记忆中的知识。

以上研究从不同角度探究了含意理解这一问题。“优化关联”探讨了言语理解过程和理解实现的原因——

优先的结果;而对于如何才能做到优选,即“理解实现的方法”这一层面,则有所欠缺。“单向语境推导模式”主要从语境角度阐述了言语理解的过程,但过于抽象和笼统。因此,上述研究主要解决的是理解“为什么”实现的问题,而对于理解“怎样”实现的探讨还很缺乏。由于言语理解,特别是特殊会话含意的理解与语境密切相关,因此,我们主要从语境的角度来探究含意理解的过程及含意理解是如何实现的。

二、含意理解中的语境因素

国内外早期对语境的研究,主要是将语境分为“与上下文有关的”“与社会文化心理有关的”和“与具体情景有关的”三大部分。随着语境研究的深入,在认知语言学中提出了“认知语境”。所谓“认知语境”,“既包括了上下文这种语言意义上的语境(linguistic context,有时又叫co-text),又包括了即时情景(situation [of utterance])这种物质语境,还有个人特定的记忆、经历和对未来的期望所构成的心理语境以及社群知识、百科知识这些在不同程度上共有的知识语境。从心理表征(mental representation)的角度看,认知语境是人所调用的定识(assumption)之集合……在交际时,这个认知语境总是处于动态的变化过程中。”[4](P14)

从“认知语境”的内涵可以看出,语境是一种动态变化的心理假设,是外在客观世界及已有的知识在心理形成的表征。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表达者从表达目的出发,在已有的知识储备中选取与临时具体语境相适应的部分来建构表达语境;接受者理解时的语境,也是将接触的语境与自己所储备的知识相互作用后,形成的心理假设。也就是说,语境并不是直接摆在交际双方面前共享、共同的,而是都掺入了各自的主观心理认知因素。

虽然表达者表达时的认知语境并未直接呈现出来,但因字面(辞面)并非表达者最终的表达意图,因此,可以借助辞面和具体语境来了解。也就是说,表达者表达时的认知语境涉及两个层次:一层是临时具体的情景,我们称为“最初语境”;另一层是寄托于辞面中的认知语境。对于含意的理解来说,理解时涉及的语境因素也就相应地包括两层:一层是与表达者共享的“最初语境”;另一层是隐藏于辞面中的,或由“最初语境”与辞面相互作用后所形成的新语境。在这两层语境中,第一层语境对言语理解起着背景作用;而第二层语境才对言语理解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

三、语境重译与含意理解

接受者要了解表达者表达时的认知语境,就需借助辞面从“最初语境”转换到“第二层语境”,实现与表达者表达时认知语境的统一。我们将这个过程称之为“语境重译”,即指接受者在具體情境下,结合已有的储备知识和辞面来分析、推测表达者表达时的主观心境,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还原和互享表达者表达时的认知语境。在语境重译的基础上,接受者才能将辞面与表达者的表达语境联系起来,才能恰当地理解表达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如电视剧《满仓进城》第二集中,知青景梅未婚先孕而跳河自杀,民兵队长满仓舍身相救,景梅被知青排长葛红严厉审问,几近崩溃,宁死也不吐露孩子的父亲是谁。满仓挺身而出承担下来,却被当成强奸犯关押,即将判处死刑。景梅为救满仓承认两人自由恋爱,嫁给了满仓。二人想用假结婚的方式躲过此劫。婚后,知青邱建明终于出现,他就是景梅的男友,孩子的生父。为了回城,邱建明矢口否认和景梅的关系。景梅受到刺激,早产生下了儿子。在第六集中,孩子满月时,满仓妈提起给孩子取名的事。对邱建明心死的景梅,为了报答满仓家的救助之恩,给孩子取名为“满河”,从而发生了下面的对话:

(1)电视剧《满仓进城》第六集

满仓妈:这孩子该取个名了。

满仓:对啊。

景梅:就叫满河吧。(满仓听到愣了一下)大河的河。

满仓:不合适吧?那个怎么能姓满呢?再琢磨琢磨。还是叫景吧,再琢磨琢磨名儿。呃,就叫景河,景河,行吧?

景梅:就叫满河。

满仓:不是,……

满仓妈:满河,满仓,多吉利呀。叫满河,就叫满河。

满仓:妈,你这是……

满仓妈:快吃吧,满河他爹。(微微一笑)

在这段对话中,临时语境(最初语境)是讨论孩子取名的事。如果按照这个语境来理解“孩子取名为满河”及“满河他爹”这两个辞面,就只是孩子的姓名及对孩子爹的称呼而已。但实际上两位表达者的认知语境并不限于此,而是还调用了其他语境,因此,这两个辞面就蕴含了丰富的含意。在理解过程中,辞面起着直接的语境转变作用。孩子跟满仓姓以及确认满仓是孩子爹的身份,是将谈话语境由给孩子取名转变到满仓和景梅二人关系这一语境中。

孩子叫“满河”,跟满仓姓,这就意味着景梅认可了二人的婚姻。而滿仓虽然心里爱慕景梅,但觉得人家是城里人,迟早会回城里;最初只是为了躲过劫难才假结婚,不能真让景梅跟着他在农村过一辈子,也不敢去想景梅会跟他成为真正的夫妻。所以,满仓听到景梅说孩子叫满河时,“愣了一下”,赶紧说“不合适吧?”但景梅一再坚持,满仓又一次推辞。

儿子对景梅的爱慕,老太太一直看在眼里。这次给孩子取名的事,让老太太知道了景梅的真实想法,因此,老太太就接着景梅的话鼓励儿子“满河,满仓,多吉利呀”。但满仓还是一再推辞,所以老太太又说了句“满河他爹”,用这一称呼告诉满仓:人家景梅都愿意跟你了,你还推辞什么,以后你就是孩子的爹了。

可见,如果仅仅是从具体临时语境来理解辞面,是很难理解其深藏的含意的。辞面不过是理解言外之意的重要线索,起着语境转变的作用。通过辞面转变到“第二层语境”,即表达者表达时的认知语境,再将此认知语境与辞面对应起来,才能恰当地理解表达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因此,接受者在具体语境中,联系辞面来实现对表达者表达时认知语境的重译,是理解含意的基础和关键。

四、含意理解中语境重译的类型

语境重译是接受者在具体语境中,在分析辞面的基础上实现的语境转换。依据辞面在语境转变中作用的不同,语境重译也有不同的类型。具体来说,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由辞面引出新语境,由此实现语境重译;二是辞面与最初语境相互作用下形成新语境,由此实现语境重译。下面,就对此进行具体分析。

(一)由辞面引出新语境,由此实现语境重译

这一类型具体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接受者在辞面的引发下实现语境转换,由此成功实现语境重译。在语境重译的基础上,理解表达者的含意。例(1)即属于这一类型。

又如电视剧《红高粱》中,淑贤和九儿是单家守寡的、相依为命的妯娌。单老太爷去世后,单家二叔、三叔觊觎单家家产,想把二人赶走。但此时九儿怀有身孕(虽然是余占鳌的孩子,但九儿对外一口咬定是单家的后代),若生个男孩,这对妯娌才有可能在单家立足并继承家产。在十六集中,九儿难产大出血昏厥过去,淑贤却让罗汉把大夫送走,抱走孩子而不管九儿死活,并让家人准备寿衣,打算早点葬了九儿了事。丫鬟恋儿不相信九儿已死,拿盆水泼向棺材,九儿受惊后一下子从棺材里坐了起来,福大命大的她逃过一劫。在十七集中,九儿明白了淑贤对自己好只是为了孩子,从而认清了淑贤的真面目,故意跟她对着干,并把余占鳌请进屋。淑贤为了保住家产和孩子,希望九儿以后不再见余占鳌,就假意给九儿道歉。于是就发生了以下对话:

(2)电视剧《红高粱》第十七集

九儿:嫂子你找我啊?

淑贤:欸,这抱的是哪一个呀?

九儿:豆官儿。

淑贤:(抱过小孩)唉哟,俺的大胖小子又长大了。叫娘,叫娘!

九儿:(语气轻蔑地)是大娘,不是娘。(抱回小孩)嫂子有事儿啊?

淑贤:妹妹这身子恢复得还真挺快的。

九儿:我娘从小就说我是死不了的,把我一人扔枯井里边儿,我照样爬上来。(轻蔑地看着淑贤)

淑贤:(难为情地)是。妹妹啊,原谅你嫂子吧。这那个时候,是大夫说你救不了了,嫂子就以为你死了,要不然……

九儿:(冷漠地)嫂子就当我死了吧!我也是死过一回的人了!

淑贤:妹妹,这千错万错都是我的错。关起门来妹妹骂嫂子都行,可你说这敞开了门,咱不还是一家人吗?

在对话的开始,淑贤说的都是些关心的话,“妹妹这身子恢复得还真挺快的”;而九儿并没有感谢嫂子的关心,而是接了句“我娘从小就说我是死不了的,把我一人扔枯井里边儿,我照样爬上来”。此话一出,顿时让淑贤十分尴尬,立刻给九儿赔不是。淑贤之所以立刻赔不是,是因为九儿这句话起了语境转变的作用,由当前絮叨的语境转变到九儿生孩子时淑贤置九儿生死不顾的语境中。在这一语境中,九儿说自己死不了,扔枯井了照样爬上来,就是在告诉淑贤:“我命大,你弄不死我!”所以,淑贤一听此话,便向九儿道歉。

这段对话理解的过程可如图2所示:

在例(2)中,含意的理解与“最初语境”(拉家常、絮叨)没有多大关系,其理解的关键是在辞面的引发下转变到淑贤害九儿这一语境中。只有在这一语境中,才能真正理解九儿那句平常的拉家常话所蕴藏的深意。

(二)辞面与最初语境相互作用下形成新语境,由此实现语境重译

这一类型具体如图3所示:

由此实现语境重译图示

从图3可以看出,接受者并不是直接根据最初语境来理解辞面,而是在最初语境与辞面之间寻找联系,这种联系就是表达者表达时的认知语境,由此实现语境重译;再将重译的语境与辞面对应起来,进而实现含意的理解。

最初语境与辞面之间的联系,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最初语境与辞面之间通过相似联想建立起联系;通过相似性的投射,形成新的心理假设,即新语境。

第二,最初语境与辞面之间形成冲突,通过冲突改变对辞面的理解视角,而这个新视角就是新的心理假设,也就是新语境。

第三,最初语境与辞面之间通过相关关系或逻辑关系,形成新的心理假设,即形成新语境。具体如下:

1.寻找到最初语境与辞面的相似性,实现语境重译

(3)《左传·僖公十四年》

冬,秦饥,使乞籴于晋,晋人弗与。庆郑曰:“背施无亲,幸灾不仁,贪爱不祥,怒邻不义。四德皆失,何以守国?”虢射曰:“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庆郑曰:“弃信背邻,患孰恤之?无信患作,失援必毙,是则然矣。”虢射曰:“无损于怨而厚于寇,不如勿与。”庆郑曰:“背施幸灾,民所弃也。近犹仇之,况怨敌乎?”弗听。退曰:“君其悔是哉!”

秦国遭遇饥荒,向晋国借粮,晋惠公则没有答应。在此之前,秦国曾有恩于晋国。第一次是秦穆公派百里奚护送晋惠公夷吾回国即位,晋惠公向秦国曾许诺,如果能回国即位,就将河西五城送给秦国作为报答,但晋惠公即位后并没有兑现承诺。第二次是鲁僖公十三年,晋国遇到饥荒,秦国曾借粮给晋国。当秦遇到饥荒时,晋国却是如此态度。因此,晋大夫庆郑指责了这种做法,认为“背弃恩惠就没有亲人,幸灾乐祸就是不仁,贪图所爱惜的就是不祥,使邻国愤怒就是不义”。虢射接着指出:“皮之不存,毛将安傅?”从辞面上看,是说“如果连皮都不存在了,毛还能长在哪里?”这里虢射是以皮比喻答应割让给秦国的土地,以毛比喻不借给秦国粮食。辞面上只是说“皮、毛关系”,而在相似性的联系下,实际上是含有两国结怨已深、虽与粮已无济于事的用意。

这一含意的理解过程可如图4所示:

晋大夫庆郑在辞面与当时的劝说语境中寻找到相似性,实现了语境重译,明白了虢射此话的含意。因此,庆郑发出感慨:“丢掉信用,背弃邻国,有了患难谁来周济!没有信用就会发生患难,失去救援就必定会灭亡。这是通常的道理。”但晋惠公仍然不听,最后,庆郑只能说“您会后悔的”。果然,晋国因为这种失道寡助的行为而受到了惩罚。

2.寻找到最初語境与辞面的冲突,实现语境重译

在电视剧《满仓进城》第三集中,满仓妈为求村里的梁主任帮忙把满仓从监狱里救出来,用尽了各种办法,但都被梁主任拒绝了。绝望而无奈的满仓妈走进梁主任办公室,发生了以下对话:

(4)电视剧《满仓进城》第三集

满仓妈:不听话,让我操碎了心。所以我今天我就是要告诉你,这孩子我不要了!我麻烦你啊,告诉公安局一声,把他毙了!(A)

梁主任:唉!(叹气)

满仓妈:哎,真的!我这不是开玩笑,真的!毙了算了。你看,我也省心了,也遂了你们的愿了,也出了你们的气了。咱这乡里乡亲的,两清!都好!(B)就这话,梁主任,我走了啊!

梁主任:哎哎……大姐大姐……别……别……您坐您坐,您坐坐坐……哎呀,大姐啊,您听我跟您慢慢说好吧,这公安局抓人容易放人难呐……大姐啊,这事,这事是真的不好办啊。(满仓妈坐下)

满仓妈走进梁主任办公室,貌似在请求梁主任把那个不省心的儿子满仓给毙了。这也就是最初语境,即辞面(A)。但辞面(B)却说“也遂了你们的愿了,也出了你们的气了”,“咱这乡里乡亲的”,这些话却是饱含埋怨之意。因此,辞面(B)与最初语境形成冲突,由此改变对辞面的理解视角,即满仓妈用了正话反说的方式来表达,这也就是满仓妈表达时的认知语境。在这一认知语境下,满仓妈所表达的含意就很明了了。

这一含意的理解过程可如图5所示:

在正话反说的表达语境下,辞面(A)的意思就是想请梁主任帮忙救满仓,若梁主任不帮忙,满仓就死路一条了。辞面(B)的意思是,咱们乡里乡亲的,你们却反复推脱,见死不救,这就是你们故意想弄死满仓。梁主任在判断出满仓妈表达时的认知语境后,便明白了她要表达的真实意图,所以赶紧说“哎哎……大姐大姐……别……别……您坐您坐,您坐坐坐……哎呀,大姐啊,您听我跟您慢慢说好吧”。梁主任知道满仓妈是在说气话,因而极力消除满仓妈的误会。

3.寻找到最初语境与辞面间的相关联系或逻辑关系,实现语境重译

《三国演义》第五十回,曹操从华容道脱险之后,曹仁置办酒宴,为他解闷,在酒席上发生了以下对话:

(5)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回

曹仁置酒与操解闷,众谋士俱在座。操忽仰天大恸。众谋士曰:“丞相于虎窟中逃难之时,全无惧怯;今到城中,人已得食,马已得料,正须整顿军马复仇,何反痛哭?”操曰:“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绝不使吾有此大失也!”遂捶胸大哭曰:“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众谋士皆默然自惭。

曹操逃命后哭悼郭嘉,并说“若奉孝在,绝不使吾有此大失也”。在战败的语境下,这一句话蕴含着这样的前提:“如果郭嘉(这样有才能的谋士)在,就不会有这样惨重的失败”。而现在之所以“有此大失”,是因为“郭嘉(这样有才能的谋士)不在了”。言外之意就是说,“你们这些谋士都是无能之辈”。

这一含意的理解过程可如图6所示:

根据辞面所蕴藏的逻辑关系及“战败”的语境进行推理,便能明白曹操此话的含意。具体来说,其推理过程为充分条件假言推理:

如果“郭嘉(这样有才能的谋士)在”(p),则“不会有此大失”(q)

而现在“有此大失”(非q),

所以,“郭嘉(这样有才能的谋士)不在”(非p),即“你们这些谋士都是无能之辈”。

这一推理过程可用符号表示为:((p→q)∧?q)→?p。

众谋士也从曹操这句话中听出了责怪之意,因此,“皆默然自惭”。毛宗岗也在这里批注道:“哭死的与活的看,奸甚。”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辞面是实现语境重译的重要线索,可以由辞面直接实现语境重译,也可以通过辞面与最初语境之间存在的关系来实现语境重译。

五、影响语境重译的因素

语境重译是实现含意理解的重要环节,对表达者表达时认知语境的重译与临时具体情境及辞面密切相关。因此,对辞面的理解及对辞面与临时具体语境关系的把握,便是影响语境重译的重要影响因素。

(一)辞面的理解能力

辞面的理解能力是影响语境重译的直接因素。特殊含意的辞面起着语境转化的作用,如果不理解辞面的话,就会直接影响对表达者表达时认知语境的重译。例如:

(6)唐代李延寿《南史·谢灵运传》附谢超宗

(谢)凤子超宗。随父凤岭南,元嘉末得还。与慧休道人来往。好学有文辞,盛得名誉。选补新安王子鸾国常侍。王母殷淑仪卒,超宗作诔奏之,帝大嗟赏,谓谢庄曰:“超宗殊有凤毛,灵运复出。”时右卫将军刘道隆在御坐,出候超宗曰:“闻君有异物,可见乎?”超宗曰:“悬磬之室,复有异物邪?”道隆武人无识,正触其父名,曰:“旦侍宴,至尊说君有凤毛。”超宗徒跣还内。道隆谓检觅凤毛,至暗待不得,乃去。

在例(6)中,宋孝武帝说“超宗殊有凤毛”中的“凤毛”,本是称赞名人的子孙后代有文采,用来比喻子孙有才似其父辈者。同时,因为超宗的父亲恰好名凤,所以孝武帝此话中的“凤毛”便是以双关的方式来称赞超宗。右卫将军刘道隆并没有理解“凤毛”的真正含义,也无从了解孝武帝以此来称赞超宗的表达语境,更不明白孝武帝的称赞之意,而真以为谢超宗家有凤凰的羽毛,还特地跑到谢家去看稀罕,从而闹出了一场笑话。

(二)语境迁移能力、分析能力

语境迁移能力、分析能力是影响语境重译的重要因素。表达者表达时的认知语境,有些与最初语境无关,需要接受者具有语境迁移能力,如例(1)、例(2)就是语境迁移成功的例子;有时表达语境又隐藏在辞面与最初语境的相关、相似或相冲突的关系中,这便需要接受者能敏锐地寻找到这种关系,如例(3)~例(5)就是发现辞面与最初语境的关系,成功实现语境重译的例子。如果对辞面与最初语境关系分析失败,那么语境重译就无法实现。例如:

(7)张恨水《啼笑因缘》续集第二回

到了吃饭的時候,饭厅里一张小圆桌上,早陈设好了杯筷。陶太太和伯和丢了一个眼色,就笑道:“我们这里,是三个主人三个客,我同伯和干脆上坐了,不必谦虚。二位老人家请挨着我这边坐。家树,你坐伯和手下。”这里只设了六席,家树下手一席,她不说,当然也就是何丽娜坐了。家树并非坐上席,不便再让。何丽娜恐怕家树受窘,索性作一个大方,靠了家树坐下。听差提了一把酒壶,正待来斟酒,陶太太一挥手道:“这里并无外人,我们自斟自饮吧。”何丽娜是主人一边,决没有让父母斟酒之理,只好提了壶来斟酒。斟过了伯和夫妇,她才省悟过来,又是陶太太捣鬼,只得向家树杯子里斟去。家树站起来,两手捧了杯子接着。陶太太向何廉道:“老伯,你是个研究文学有得的人,我请问你一个典,‘相敬如宾这四个字,在交际场上,随便可以用吗?”她问时,脸色很正。何廉一时不曾会悟,笑道:“这个典,岂是可以乱用的?这只限于称赞人家夫妇和睦。”何丽娜已是斟完了酒,向陶太太瞟了一眼。倒是何太太明白了,向她道:“陶太太总是这样淘气。”何廉也明白了,不觉用一个指头擦了小胡子微笑。

“相敬如宾”出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原文为:“初,臼季使过冀,见冀缺耨,其妻馌之。敬,相待如宾。”后来,“相敬如宾”就用于表示夫妻互相尊敬,如同对待宾客一样,比喻夫妻恩爱、关系融洽。

在例(7)中,陶太太有意撮合何丽娜和樊家树。当陶太太等人去何家赴宴时,陶太太先是在座位上故意将何丽娜和樊家树安排在一起。随后,以“并无外人,自斟自饮”为由,屏退下人。此时,斟酒之事自然就落到既是主人、又是晚辈的何丽娜身上。主人斟酒,作为客人也应恭敬有礼,所以“家树站起来,两手捧了杯子接着”。陶太太在如意计策变成现实时,当然不肯放过,于是便乘机向何老伯问道:“我请问你一个典,‘相敬如宾这四个字,在交际场上,随便可以用吗?”表面是在问一个典故,但此时此景与典故中的情形如出一辙。因此,这是借辞面的典故来表达“你们真是和睦恩爱”的含意。

不过,听话人何老伯并未了解陶太太说此话的认知语境,也未发现辞面与当时情景之间的联系,因此,语境重译失误,自然也就无法理解陶太太此话的含意了,还以为她只是在问典故,于是就将典故的原意“称赞人家夫妇和睦”随口说出。何老伯的这一误解却让陶太太要表达的含意更明朗地显示出来。最后,还是何太太反应过来,因而说道:“陶太太总是这样淘气”。这就将陶太太打趣何丽娜和樊家树“恩爱和睦”这一意思,再一次明朗化。此时,何老伯方才恍然大悟,“不觉用一个指头擦了小胡子微笑”。

从关联理论角度来看,言语交际过程其实就是明示——推理过程,即表达者表达时给出明示,接受者根据表达者的明示进行推理,进而实现理解。如果表达者表达时辞面的明示信息不足,也会影响接受者语境重译的实现。例如:

(8)阳翰笙《塞上风云》

妈妈:瞧你们年轻人真好玩儿,分明两人儿心里都快要热得冒烟了,却偏喜欢常常闹闹小别扭,怎么啦,你们两人儿又吵了什么嘴了吗?

迪魯瓦:谁敢跟你那位大姑娘吵嘴!

妈妈:是不是金花儿又得罪了你?

迪鲁瓦:你去问她好了!

妈妈:(笑)哈哈,我去问她!你们两人儿间的事儿你都不好意思说出来,我做妈妈的又怎么好去问她呢!

迪鲁瓦:妈妈,难道你老人家没有眼睛么?

妈妈:啊,傻孩子!妈妈这对老花了的眼睛,连瞧自己牧场上的马儿羊儿都还来不及,哪还有闲工夫瞧你们两人儿间的事儿啦。

迪鲁瓦:谁要你光来瞧我们呢?你老人家的眼睛不好睁开一点,张大一点么?

妈妈:你,你,你这是什么意思?

迪鲁瓦:你老人家还不懂么?

妈妈:我不懂。

迪鲁瓦:我说,只要你老人家的眼睛睁开一点,张大一点,多向四面八方瞧瞧,我想这不要我说,你也可以懂了!

妈妈:你的话越说我越糊涂,我还是没有法儿懂。

迪鲁瓦:这么说,那真要怪你老人家的眼睛老花了!

妈妈:你这孩子真奇怪,有什么话为什么不痛痛快快的对我说,你对我也这样吞吞吐吐的干什么!

迪鲁瓦:妈妈,您真要我痛痛快快的对您说吗?

妈妈:你说啦!

迪鲁瓦:(愤然)这几天来,金花儿跟丁世雄那蛮小子打得那么火热,难道你老人家真没有瞧见吗?

妈妈:(一惊)瞎说!丁世雄是我儿子郎桑的朋友,他是一个很懂规矩的汉人,你不能这样瞎起疑心!

在例(8)中,迪鲁瓦所说的“眼睛”并不是生理上的“眼睛”,而是此词的引申义,即“看事情的眼光”。只不过迪鲁瓦在表达时并未考虑接受者——“妈妈”的语境重译能力,在辞面上未给出足够的明示。因此,听话者“妈妈”不能重译迪鲁瓦说这话时的认知语境,只从自己所了解的生理上的“眼睛”去理解迪鲁瓦的话,这就导致她始终未能理解迪鲁瓦所要表达的意思。最后,迪鲁瓦不得不把话直白地说出来。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接受者所储备的知识、语境分析能力、语境迁移能力及表达者的明示程度都影响着语境重译的实现。

综上所述,含意的理解与接受者成功实现语境重译密切相关。接受者只有实现了语境重译,才能将辞面与真实的表达语境对应起来,从而恰当地理解表达者所要表达的真实意思。由于辞面是表达者真实内容的外在形式,也是了解表达者表达时认知语境的线索,因此,辞面对语境重译的实现有着重要作用。依据表达者认知语境在辞面呈现方式的不同,语境重译也有不同类型。接受者能否从辞面及最初语境中敏锐地寻找到表达者表达时的认知语境,实现语境重译,与接受者自身的知识储备、对辞面与语境关系的分析能力、语境迁移能力及表达者的明示程度都密切相关。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对含意理解规律的探索,同样适用于直接言语表达的理解。只不过在直接言语表达中,表达者的认知语境显性程度较高,接受者互享程度较高,语境重译较为容易;而在特殊含意理解过程中,由于表达者的认知语境相对隐晦和复杂,其语境重译难度也就相对较大。

参考文献:

[1]何自然,冉永平.语用与认知——关联理论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鲍明捷.含意理论与话语推断[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9.

[3]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法]丹·斯珀波,[英]迪埃珏·威尔逊.关联:交际与认知[M].蒋严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5]曹京渊.言语交际中的语境研究[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8.

Context Retranslation and Implicature Understanding

Chen Limei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500, China)

Abstract:The understanding of implicatur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retranslation of context by the receiver. Only when the receiver understands the cognitive context of the expression and realizes the retranslation of the context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words and the specific temporary context, and then corresponds the words and the expression context, can he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the expression. The different relations between the construction of cognitive context and the surface of words affect the types of context retranslation. In the process of context retranslation, the recipients knowledge reserve, the ability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ds and context, the ability to transfer context and the expressionists ostensibility are all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context retranslation.

Key words:contextual retranslation;implicative;cognitive context;initial co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