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作手册式教材的基本特征与改革策略

2020-09-26崔发周

教育与职业(下) 2020年9期
关键词:教材改革学徒制改革

[摘要]职业院校教材改革是“三教”改革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职业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工作手册式教材的基本特征是沟通了学校教学与企业工作的联系,突出了职业教育教材的类型特征,具体表现为学习目标体现需求导向、学习内容体现工作任务导向、编写主体双元组合、教材使用体现学生本位、教材功能体现动态生成、教材封装活页形式等方面。推动工作手册式教材改革,关键是坚持问题导向,以教材研究引领教材开发;坚持目标导向,以教学改革带动教材改革;坚持立体化导向,以信息化支撑教材形态变革。

[关键词]“三教”改革;教材改革;工作手册式教材;学徒制

[作者简介]崔发周(1963- ),男,河北曲阳人,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教育与产业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河北  唐山  06329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专业教学标准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8YJA880009,项目主持人:崔发周)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18-0097-07

教材改革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是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深水区”,也是职业院校教师深度参与职教改革的基本途径。教材改革的重要意义在于固化和呈现教学改革成果,促进职业院校的内涵发展,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完善,促进中国职业教育话语体系的形成,提升中国职教发展模式的全球影响力。明确工作手册式教材的基本特征和改革要求,是有效推进职业院校教材改革的重要问題,对于彰显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保障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工作手册式教材的内涵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建设一大批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国家规划教材,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推动下,各职业院校对教材工作空前重视。编写工作手册式教材的目的是提高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现工作任务与学习任务的对接、工作标准与学习标准的对接、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的对接,突出职业教育教材的类型特征。工作手册式教材不仅是实现形式上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实现教材内容的改变。因此,编写工作手册式教材,理解其内涵具有基础性作用。

1.工作手册。工作手册是企业内部为了促进职工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提高而设计的一种指导性文件。工作手册的内容主要包括组织文化、组织机构图、业务部门工作职责、工作人员岗位工作职责、工作标准、工作流程等。工作手册的基本功能包括以下方面:一是信息沟通功能,让新入职的员工迅速适应企业文化,熟悉工作要求;二是质量保障功能,通过展示部门职责、岗位职责、工作标准等规定,促使员工按照标准履行职责,保证企业总目标的实现;三是工作指导功能,通过工作规程的展现和工作经验的共享,促进员工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四是绩效考核功能,人力资源部门对照岗位职责检查任务完成情况。

2.工作手册式教材。工作手册式教材是一种以“做中学”为特征的职业院校教学用书,具有工作手册和教材的共同特征。工作手册式教材内容满足学生在工作现场学习的需要,提供简明易懂的“应知”“应会”等现场指导信息;同时,又按照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特点和教学规律,对学习任务进行有序排列。推进工作手册式教材编写工作,对于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具有综合作用。首先,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使之更加趋于精细化、实效化,完成改革的“最后一公里”,让学生在改革中受益,实现职教改革的最终目的;其次,可以使一线教师深度参与到教学改革中,调动基层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课程改革成果转化为教学改革成果;再次,通过教材编写检验课程改革理论的合理性,从实践中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理论;最后,工作手册式教材使得中国特色职教模式的推广有了更加有效的载体,有利于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与传统教材相比,工作手册式教材的最大特点是丰富了工作过程中需要的指导性信息,剔除了工作中不需要的陈旧知识,拉近了产教之间的距离,因而需要随着工作过程的变化及时修订教材内容。

二、工作手册式教材的基本特征

职业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做合一,改革针对的问题主要是与产业发展对接不够紧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教学内容过于陈旧、实践教学环节较弱等方面。普通教材一般采用认知系统化的编排结构,而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学主要以工作任务作为课程内容,其教材应探索工作过程导向的工作手册式编排结构。准确认识和把握工作手册式教材的基本特征,对于促进职业院校教学改革、教材改革和教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事实上,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是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的本质回归,也是职业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从我国职业院校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的实际来看,工作手册教材的基本特征和编写要求主要有以下方面:

1.学习目标体现需求导向。学习目标是教材内容的基本元素,决定了学习材料的深度和广度,在教材编写中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职业院校过于强调学生的一技之长,忽视了学生的终身职业发展和产业转型需要。这种理念表现在教材中,一个突出特征就是片面的技能本位教学目标设计,文本上采用“在什么条件下利用什么工具完成什么操作”的句式。这种目标设计能够适应劳动密集型产业工艺稳定的特征,但不适应第四次产业革命背景下个性化、精益化生产的需要。为了培养智能制造所需要的新一代产业技术人才,强化学生的社会担当意识,必须将“知识、技能、价值观”的多元目标融入教学项目中,实现传统项目化教材的转型升级。在学习目标设计上,当前应该强化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强化价值引领,突出教学的思想性和目的性,在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描述中结合具体项目提出工匠精神、创新精神、质量意识、环境意识的要求,实现“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的深度融合,让学生明白为谁学习、为谁工作,为中华民族复兴准备高素质人力资源。二是在知识目标描述中强化现代技术知识学习,突出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边缘计算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等新技术应用,能够体现出新一代信息技术知识与传统技术知识深度融合。这种全面化学习目标设计反映了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是职业教育转型升级在教材编写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也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性要求,对于教材编写者,这无疑是一个重大考验。

2.学习内容体现工作任务导向。学习内容选择和编排以工作任务为导向,这是工作手册式教材最基本的特征。尽管职业院校的学习目标具有多元性,也可以按照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分项描述,但这些目标需要落实在基于真实工作过程的学习性工作任务载体中,而不是按照不同目标分设不同的学习内容板块。通过调研梳理形成典型工作任务描述,经过教育化改造形成可实施的教学单元材料,进而按照教学规律整理出各个单元的学习目标、实施步骤、相关知识、评价内容、课后练习等,是工作手册式教材编写的基本流程。工作手册式教材主要适用于生产性实训基地实施的项目化专业核心课程,如“汽车电路维修”“机械零件加工”“工業机器人装调”等,这些课程的基本特征是工作流程明确,工学结合紧密,学习成果可见。在工作手册式教材中,需要详细列出从工作准备到工作验收的完整工作流程,清晰地介绍各个步骤需要的工具、可能遇到的问题与处理方法,尽可能利用多媒体辅助材料形象化地还原工作现场。事实上,工作手册式教材并不能适用于所有课程,一些基础性、通识性、原理性的课程,尤其是那些知识体系无法碎片化的课程,如“单片机原理与应用”仍应采用“知识点+应用案例”的内容编排方式。

3.编写主体体现双元组合。校企双元组合的编写主体结构是工作手册式教材自身特点所决定的。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需要及时反映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但学校教师与企业人员所掌握的生产技术信息是不平衡的,只有双方合作才能实现课程及教材内容的动态调整。为了编写出高质量的工作手册式教材,应该制定合理的编写流程,明确学校编写者和企业编写者的科学分工。对于技术类课程而言,应该选择熟悉生产现场作业的工艺工程师和高级技术员参与教材编写。双元主体的教材编写方式是一种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协同化工作方式。学校参编人员需要在教材政治方向的正确性、教学目标结构的完整性、教材内容的针对性、教材语言表达的规范性、编写人员结构的高效性、编写工作进度的合理性等方面起到保证作用,而企业编写人员应该重点提供转型升级对职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典型的生产工艺流程和案例、相应职业标准和岗位职责、现场基本素材等教材元素,并参与案例编写、资源制作、教材评价等工作。从总体上看,企业编写人员主要提供生产方的实际需求,而学校编写人员则按照教学规律对技术内容进行适当转化和合理编排,实质上是人才供需双方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上达成共识的过程。

4.教材使用体现学生本位。工作手册式教材是一种供学生使用的学习材料,基本作用是为学生提供完成学习项目的指导信息。工作手册式教材中学习化工作任务的安排,事实上已经确定以“做中学”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法。准确地说,工作手册式教材是一种“学材”,而不是“教材”。随着人工智能的大量应用,企业工作组织和工作岗位发生重大变化,流水线装配工、机动车驾驶、银行出纳等低技能工作岗位将趋于消失,而设计导向的高技能工作岗位则会大量增加。因此,职业院校的教材不能简单地复述知识体系和操作方法,而是要让学习者具有终生性的技术适应能力;不是教师教学的“备忘录”,而是学生学习的“任务单”。教材任务单元的基本设计思想是通过任务布置环节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方案设计和方案实施环节强化学生对技术知识的理解和工作过程的体验,在检查和评价环节强化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工作手册式教材中的学习性工作任务是由教师安排的,但任务确定、方案设计、任务实施、成果检查都应该由学生亲自完成,并从中获得对知识和价值的理解,教师的作用由“教”变为“导”。教材中提供的是间接经验,而通过对教材的使用学生可以获得直接经验,这是工作手册式教材的典型特征之一。工作手册式教材中不仅要例举典型工作任务和典型案例,还要安排“课后思考”“工作反思”“我的预测”等环节促使学生主动思考,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实现知识和技能的有效迁移,培养学生在不同工作情境下通用的问题解决能力。

5.教材功能体现动态生成。现代职业教育教材不仅要提供预设性资源,还应具备动态生成功能。这主要是因为,职业教育教学过程需要沟通学习者与现实工作世界的联系,而现实生产技术是动态变化的,因此职业教育的教材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也就是说,教材的出版只是预设性资源汇集过程的完成,而由技术发展所提供的生成性资源汇集是一个永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材的内容和功能不断趋于完善。工作手册式教材就是一种不断与技术发展同步的生成性教材,它与传统教材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内容与目标的开放性、参与主体的多元性、使用周期的不确定性、要素组合的不稳定性和编创成果的不完美性。从教学系统内部来看,项目化教学作为一种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是按照一定结构编排的工作任务或实际案例,而学生的学习结果也可作为一种鲜活、生动的教学资源。这些资源尽管不是由真实工作情境转化而来,但更加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化改造,因而是更为有效的教学材料。为了及时记录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感悟和课后反思,工作手册式教材应该留下足够的空白;在每项任务的后部,需要设计合理的自我评价表和教师评价表,作为教材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信息化教学条件下,学习过程会留下相应的文字、图表、音像、时空等丰富信息,这些也是宝贵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是立体化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教材的动态生成功能,反映了真实工作世界快速变化的必然要求,是本轮教材开发的主要创新点之一。

6.教材封装体现活页形式。以活页形式组织工作手册式教材内容,是实现其动态生成功能的合理选择。以硬质封面教材封装成册,可以保持内容的稳定性和易搜寻性,但却失去了易生成性。以活页方式呈现教材内容,可以方便地对某个部分进行补充和修订,能够更好地实现动态生成功能,充分地适应了工作手册式教材的特点。活页式教材还具备传统教材所没有的三项优势:一是可以采用更加开放的编写机制,让更多的人参与教材编写,使得每个单元都达到最优编写质量;二是形成一种多版本同时并行的立体教材形态,通过部分活页的调整适应不同区域经济技术特点;三是形成一种“无版次修订”方式,从技术上可以实现即时性动态修订。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活页式教材按照集中程度又可以分为三种具体形态:一是典型活页式教材,以活页夹或档案袋方式保存各个单元内容;二是分单元装订方式,将一个完整的教学单元进行装订,将易保存性和易生成性有机融合;三是采用补充活页方式,将保留教材基本内容的主干部分装订成册,而对部分变化性较强的内容以活页形式呈现。

三、工作手册式教材的改革策略

推行工作手册式教材,是职业教育教学层面的一次重大改革,涉及教育教学理念、课程与教学模式、教师队伍结构、教育信息化等多个方面的重大调整。从当前职业院校改革与发展的实际来看,工作手册式教材改革应具有针对性、先进性和综合性。

1.坚持问题导向,以教材研究引领教材开发。编写工作手册式教材,必须研究和解决职业教育教材出版中的现实问题。工作手册式教材内容采用了“做中学”的编排方式,这是由职业教育学生的学习特点所决定的。但是,工作手册式教材的开发工作决不能采用类似学生“做中学”的方式,而必须坚持“研究先行”的原则,编写者要在职业教育科学理念和教材理論的指导下,对教材的编写目的、内容元素、编排结构、课后练习以及语言特色需要进行精心设计,并借鉴国内外成功的教材编写范式。目前教材中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教学目标结构不够完整,特别是缺少职业精神、专业精神、工匠精神等职业态度方面的具体目标;教学目标描述不够精准,不能准确描述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一些教材内容尚未实现项目化、情境化,只是在目录和标题上采用了“项目”“任务”的形式;许多教材知识内容陈旧过时,未能体现企业生产数字化转型的要求和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特征;编排结构缺乏条理,叙述逻辑较为混乱,甚至出现明显的知识性错误;教材开发缺乏科学的整体规划,纸质教材与数字化资源缺乏相互联系,纸质教材相关知识篇幅过大;检查评价环节的相关表格“样式化”,不符合教学实际需要;等等。职业院校教材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根本原因在于教材编写者理论素养不够,缺乏对教材规划和教材内容元素的深入研究,尚未形成有效的教材编写过程质量监控机制。从外部环境来说,一些职业院校的教师和教学管理者不具备系统的职业教育教学知识,教学监控不注重教学内容合理性和教材适用性,只是着眼于教学进度是否正常、教学环节是否完整、课时分配是否合理等表面现象,这样就进一步掩盖了教材编写过程中的质量问题。

2019年,教育部印发了《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对于矫正职业教育教材市场中出现的不规范行为、促进职业院校教材研究和教材管理、提高教师参与“三教”改革的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工作手册式教材开发处于教学改革和教材改革的前沿,具有较强的引领示范作用。但是,工作手册式教材还是一种新事物,如果这种教材的特征、结构、使用和标准缺乏深入研究,也会导致开发工作的无序化,影响既定改革目标的实现。在此建议,政府和职业院校都应组织职业教育教材的专题研究,作为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开发的前期工作。

2.坚持目标导向,以教学改革带动教材改革。工作手册式教材不仅是教材形式上的变化,其实质是专业课程教材内容适应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要求,为行动导向教学提供相匹配的教学资源。《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提出“专业课程教材要充分反映产业发展最新进展,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及时吸收比较成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适应项目学习、案例学习、模块化学习等不同学习方式要求,注重以真实生产项目、典型工作任务、案例等为载体组织教学单元”。近年来的职业教育教材已经开始强调以项目化、任务化为基本特征,有力地促进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材内容结构改变,但随着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到来,职教教材内容和形式又面临着一次更加深入的改革。工作手册式教材中的“项目”“任务”“情境”“案例”需要有一个较长的开发过程,因此应该坚持“先教学改革、后教材改革”的路径,而不能本末倒置。为确保职业教育教材的质量,推进教学资源的供给侧改革,工作手册式教材编写需要进行以下规划和改革工作:

一是实现教学内容的智能化转型。工作手册式教材内容要适应新一轮工业革命的需要,强化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边缘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促进“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例如,在机电设备维修领域,原来主要是在设备发生故障后通过现象诊断故障原因,但大数据的运用可以将设备运行过程数据完整记录下来,并实现自动报警,现场维修人员不仅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快速修复故障,还可以实现故障预防,这就要求维修人员同时掌握生产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技术。为了适应技术的快速变化,需要创新课程开发模式,由过去由实践专家以“回溯”方式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的方法,改变为一线技术人员以“前瞻”方式确定未来工作任务,强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各类职业岗位的应用,编写出升级版的实用性教材。

二是开发适用学徒制模式的“1+1”教材。国家正在推行的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是迄今为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最为紧密的培养模式,也是适应生产技术快速发展的最佳选择。由于学徒制具有学校和企业两个学习地点,有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两个教学主体,相应的专业课程教材也应该具有“学校版”和“企业版”两种版本。这种“1+1”教材的开发,是职业教育教材特色的重要体现,也是提高职业教育教材质量的基本策略。根据《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的规定,职业院校和企业都可作为职业教育教材编写单位和规划教材的申报主体,也可以双方联合开发,从制度上为校企双元教材开发铺平了道路。企业主持编写的教材应主要为工作手册式教材,教材中的工作任务和案例取材于企业实际生产和管理过程,但又要经过必要的教育化改造,既可以用于学徒制学生使用,也可以用于企业职工培训。企业组织编写的教材针对性、时效性和实用性较强,直接服务于企业的技术升级和产品开发。职业院校在选用专业课程教材时,应该优先选用企业主持开发或校企联合开发的工作手册式教材。

三是系统设计中高职接续培养的“3+2”教材。由技术发展带来的职业融合和职业标准要求提高,导致职前教育周期延长,出现了“3+2”“五年一贯制”等接续培养方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基于职业逻辑编写,可以按照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进行教材内容的统筹规划,合理确定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本科职业教育等不同学段的教材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内容的有机衔接。传统的中高职教材是分别组织编写的,中职学校教材主要由中职学校教师编写,高职院校教材主要由高职院校教师编写。这种组织方式的主要优点是编写与使用紧密联系,出版的教材易于被职业院校所采用,但缺点是教材内容大量重叠,影响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和系统运行效率。政府管理部门应该建立统筹规划机制,鼓励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联合开发中高职衔接的成套专业教材,中职阶段教材主要选择职业入门级的工作任务,高职阶段教材侧重选择较为复杂的工作任务。根据专业特点和课程性质,一些课程可以按照螺旋方式安排,即在不同学段学习同一门课程,但内容难度保持一定的梯度;也可以采用直线方式安排课程,在中职阶段学习难度较低课程的全部任务,在高职阶段学习难度较高课程的全部任务。由于本科职业教育已经开始试点,探索“中高本衔接”的成套专业教材也是一项较为紧迫的任务。

3.坚持立体化导向,以信息化支撑教材形态变革。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这种特点必然会从产业领域延伸到职业教育教材领域,以虚实结合的立体化教材推进信息技术手段与学习性工作任务内容的全面融合。传统教材主要以纸质形式呈现,可以清晰地展示知识脉络,但不能清晰地展示设备立体结构和动态生产过程。尽管职业教育有实训基地等实践教学条件,但在实训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必要的间接性、辅助性、指导性信息,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完成学习性工作过程,特别是在“看不见、危害大、成本高”的工作环境下,为学生提供虚拟仿真教学资源是最为现实的选择。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将纸质教材与信息化教学材料紧密结合,可以形成新的教材形态,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教材特质。在新的技术条件下,纸质教材更像是网络教学资源的“导航器”,而网络教学资源则是在理论教室、实训基地、企业车间以及各种生活场景中随时可以利用的“移动教材”。

编制适用于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工作手册式立体化教材,可以构建职业教育所独有的多元混合式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学徒)综合职业素养和复杂问题解决能力为共同目标,以工作任务和工程过程为基本内容,以企业工作手册和职业院校工作手册式教材为载体,可以构建校企教学资源混合的物理空间;以学校教师提供的专业知识及学习策略、企业师傅提供工作经验及工作策略为内容,以网络教学资源库为载体,可以构建起教学资源校企混合的虚拟空间。在各类实训基地,都应接入作为网络终端的大型触摸显示屏,成为时刻在学生身旁的“指导教师”,有效弥补实训指导教师数量和能力的不足。在工作手册式教材开发建设过程中,学校教师帮助企业师傅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企业师傅帮助学校教师提升技术实践能力,同步递增知识技能的复杂性,实现学习策略和工作策略的协同、网络碎片化学习与项目化深度学习的协同。如此一来,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就具有了双重混合的特征,通过“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专业资源校企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的方式,实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通过“学校企业双教学地点、教师师傅双教学主体、学生学徒双社会身份”的方式,實现学校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教学的混合式教学。

信息化时代,职业教育教材的编写组织方式也需要改革。传统的教材开发方式是封闭的,没有实现开发资源的充分整合,这也是职业教育教材质量不高的一个基本原因。而在“互联网+”时代,教材开发可以形成一种协调、开放、共享的“众编”方式。也就是说,在一个核心团队的组织下,利用网络平台调集全国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的优质资源,形成全国性的教材编写团队,开发理念先进、体系完整、普适性强的精品教材,并不断地进行补充和完善。国家应该设立职业教育教材公益基金,支持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的多元化教材编写方式,打造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教材。

教材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薄弱环节,也是对教学效果影响最为直接的一个方面。工作手册式教材的基本特征是沟通了学校教学与企业工作的联系,突出了职业教育教材的类型特征,适应了现代学徒制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编写主体、使用主体、教材功能和封装形式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有助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工作手册式教材改革,前提是通过教材研究完善教材开发规划,以科学理论指导教材开发过程;关键是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提炼出学习性工作任务作为教材内容载体,满足学校教室教学和企业车间教学使用;难点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新的教材形态和多元的内容呈现方式,支撑职业教育多元混合式教学改革。推行工作手册式教材开发,可以有效检验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应该成为近一个阶段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教材设计的三维理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2):42-44.

[2]杨进.工业4.0对工作世界的影响和教育变革的呼唤[J].教育研究,2020(2):126-127.

[3]伏梦瑶,李政,徐国庆.我国职业教育教材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教育与职业,2019(17):98-99.

[4]罗海林.论职业教育教材策划中的七个关系[J].教育与职业,2010(11):88-89

[5]崔发周.校本教材当“退烧”[N].中国教育报,2018-05-08(9).

[6]崔发周.职业教育教材如何转型[N].中国教育报,2017-10-31(11).

猜你喜欢

教材改革学徒制改革
中小学“减负”的悖论与教材改革
我国职业教育中现代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探索
艺术设计专业中实施现代学徒制的路径分析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学徒制”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电工学教材的改革与实践
应用型大学《桥梁工程》教学现状及教材改革方案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数字电子技术》教材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