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学旅行活动如何实施

2020-09-26周竞超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0年9期
关键词:研学大桥课程设计

周竞超

【摘 要】研学旅行的有效开展依赖于体系化的课程设计,学校要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成果巩固、课程特色等方面进行研究和积累,以获得更好的育人效果。

【关键词】研学旅行;课程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6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20)09-087-03

作為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研学旅行的教育性是它的基本特征,而这一性质集中体现在前期的课程设计上。确定教学目标,精设教学内容,挖掘学习深度,总结教学成果,评价巩固推广,深挖课程设计,才能更有效地完成这项工作。2019年,随着北京市第五中学PBL项目式学习的逐渐推进,“港珠澳大桥”这一国家超级工程因其在各方面产生的巨大影响引起学生关注,并被选为研究主题,以前期在校内开展项目式学习,后期在校外开展研学旅行的探究式学习的形式进行。课程设计的目的一是进行教学资源融合以减少学生时间与精力的浪费,二是使研学旅行区别于游学旅行,强调从问题出发,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提出、设计探究、考察考证、成果评价等具体呈现,尝试将研学旅行赋予更多课程化的特点。

下面以这次研学旅行为例,分析探究这项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是如何开展的。

明确的教学目标

所有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之初,都有必要制定具体教学目标。如果没有具体目标的导向,旅行目标地点以及活动内容的选取就容易受其他干扰因素的影响,课程的教育效果无法最大化的精准有效。

“港珠澳大桥探秘之旅”在设计之初就定制了明确的课程目标。从问题解决上,通过研学旅行课程希望学生能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港珠澳大桥的弯道设计。通过港珠澳大桥建设过程中对白海豚的保护,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如何受到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从价值体认与责任担当上,课程希望学生从大国重器的建设过程中了解每一个参与者如何做好自己的工作及汇集一众个人的力量,形成令人震撼的雷霆之举。从创意物化上,港珠澳大桥的建造过程,就是一本活教材,要教学生懂得面对难解的自然条件,如何取得跳出层面的解决之道。其中,知识与技巧方面,着重在前期的项目式学习中完成,从而有助于学生在课题中找到自己的关注点,以获取探究的动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实践探究能力方面的教学目标,着重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完成,目标的确立为整个研学行程确定了方向、教学重点和游览重点。

科学的研究方法

对于问题探究,学生应了解基础的科学研究方法,运用这些方法能有效提高研学旅行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小课题的理论深度。

1.前期开展文献研究

在开展研学旅行的前期项目式学习过程中,主要的研究方法就是文献研究法。学生们通过纪录片、主流报道、相关论文来了解港珠澳大桥的建造过程,确定自己的选题。而指导教师也就如何进行正确有效的文献研究以及如何通过文献研究提高选题的准确性开展教学和引导。

这一阶段是必不可少的,在出发之前,学生们心中应该有问题,有探究的动力,但这样的问题和动力不应该是浅显的和通过简单查阅就可以知道的,而是需要思考和探究才能了解的。通过大量文献的阅读和探讨分析,同学们会在一定程度上对问题有了解,也会有更深入的问题产生。有了这样的主观能动的付出,学生们在出发后经历的所有参观、体验和探究才会有更高的眼光和鲜活的感受,后期的探究也会更加自觉主动与目标明确。

2.访谈研究、实验研究等方法贯穿全过程

后期的研学旅行过程中,参观、体验和讲座作为常用的学习活动方式经常出现。这些学习活动如果不经设计,很容易使学生处于被动盲目接受的状态。

经过前期的文献研究基础铺垫,参加港珠澳大桥探秘之旅的同学在每个活动环节前都准备了自己的预设问题。在“珠江口白海豚自然保护”等现场体验的过程中,在与“港珠澳大桥环境评测及决策方案”专家面对面的交流讲座后,同学们对具体的案例能感同身受,深入理解,且在专家问到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可以交流时不会出现冷场,学生们能够提出大量专业的问题并与专家进行深入的探讨。当然,在参加讲座的前期,教师应该进行访谈研究法的教学指导,引导学生科学准确地提问,使学生有序有条理地梳理讲座内容并分析访谈结果,这样可以很好地提高讲座的教学效果。在参加港珠澳大桥管理局的展示交流活动中,因为参加活动的工程师时间紧张,我们甚至取消了讲座时间,全部转换成专家访谈的形式,由学生提问,专家给予具体的分析与指导。这一过程不仅没有冷场,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深度还得到了工程师的高度肯定,访谈专家给予的问题分析也让同学们受益匪浅。

纸面上的探究终究难以形成亲身体验的理解。广州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作为科普基地为同学们提供了抗渗实验、力学实验、水泥实验等工程类的实验机会。通过实验体验,同学们能够见识真正的应用性实验的研究方法,也对土木工程的基本情况有了直观的感受。在这个过程中引入实验研究的教学指导恰逢其时,这个活动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实际应用,提高了学生对港珠澳工程复杂性的直观理解。

3.适应多样教学目标,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港珠澳大桥探秘之旅”有明暗两条研究线索。明的一条落在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的教学目标上,引导学生完成自己课题的研究。另一条暗的落在价值体认、责任担当的教学目标上,引导学生观察工程与环境、经济和文化之间的关系,理解公民责任与爱国奉献的价值观念。

在暗的这一条上,我们以中山大学为起点,了解一代代学子为了强国梦抛头颅洒热血,立志为祖国做大事的爱国情怀。以广东省博物馆的参观为基础,了解海上丝绸之路的缘起,及其与本地经济、文化发展的来龙去脉。以航空科普基地的发展为视角,展望港珠澳大湾区的发展方向与特点。最后走上游轮,在海上看珠海,畅游港珠澳大桥。当游轮从港珠澳大桥的桥下穿过时,甲板上《我和我的祖国》的歌声响起,学生们为自己的祖国和工程师们感到自豪的感情得到了升华。

成果的巩固与推广

每一次研学旅行都会为老师和同学们带来新的收获和思考,总结和汇报是重要的最后一步。除此之外,我们学校还重视研学成果在不同范围内的推广与传承,促进研学工作不断体系化、科学化,为学生带来越来越成熟深入的思考,也促进研学旅行整体工作的进一步规范和提高。学生们在“港珠澳大桥探秘之旅”的行程之后完成了论文的修改完善和成果汇报,还参加了CNR香港之声的访谈节目,与听众分享了这次研学旅行的收获与激动,相关内容也会在每个年级喜欢该选题的学生中得到传承和深化。

研学旅行的教学资源获取

研学旅行的课程资源依赖于学校的日常课程的教学资源积累。北京市第五中学的校本选修课与很多高校合作教学历时已久,有很多有情怀参与中学教学研究的高校教授与专家资源,这为我们设计研学旅行课程提供了有力保障。

研学旅行的课程资源也依赖于可靠的研学旅行策划公司。很多专业的研学旅行公司的课程开发水平和业务水平有很大提高,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和资源储备越来越能有效地服务教学。但这部分我们必须与公司做深入的探讨与交流,不能完全依赖公司方面的安排。

除此之外,国家加强研学旅行基地建设的工作推进也为课程资源的发掘提供了便利。在这次活动中为了找到与港珠澳大桥相关的工程类科普基地,我们从网上进行了大量的信息收集,由此找到了广州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他们展示的科普实验非常符合我们的教学目的,通过电话联系,检测中心同意接待我们,并为我们安排了详尽的实验体验与教学,是我们这次研学旅行中的意外之喜。

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态,还在不断发展完善,每一次的行程都是一次新的收获与积累。研学旅行课程应具备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如,这次港珠澳大桥探秘之旅就从多个角度展示了建设者与工程师们的聪明智慧与匠心独运,活动中还可以加入劳动教育的元素,也可以加入更多的让学生们进行职业体验的元素等。这些都是要不断探索的,我们要努力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研学旅行课程体系,助力学生的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刘继玲. 比较视野下的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开发思考[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9(8): 140-143.

猜你喜欢

研学大桥课程设计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一图看懂藏木大桥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数鸭子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上天入地——港珠澳大桥
研学之旅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基于自动化系统的PLC课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