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教学的重构与融合之道

2020-09-26冯艳艳卢秋红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0年9期
关键词:线下共同体融合

冯艳艳 卢秋红

访谈嘉宾:

刘向永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于晓雅  北京教育学院创客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毛展煜  广东深圳市平安里学校校长

陈春红  北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十八里店分校校长

章继纲  浙江杭州市大关中学校长

郭君红  北京教育学院信息技术教研室教研员

石    沙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教研员

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师生将教与学的主阵地转到网上,无意间触发了一次在线教育实战的机会。这次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在线教育实践,加速了学校教育理念变革的进程,促进了社会对在线教育的认知,引发了大家对教育发展趋势的思考。本期,我们邀请了在线教育专家、校长、教研员,针对各地学校开展在线教育的情况进行梳理,同时也从各自角度建言后疫情时代教育教学的重构与融合之道。

记    者:后疫情时代,教育的理念与课程体系该如何“重建”呢?

刘向永:新冠肺炎疫情的流行其实是对原来社会秩序的一次强烈冲击,即使后疫情时代,看似教育系统会回归原来状态,但必然会产生强烈的理念冲击,人们会自然不自然地试图“重建”教育。因此,后疫情时代的教育可能会在如下几方面产生改变:第一,“重建”生态教育理念,更加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更加关注自然保护等课程内容体系。新冠肺炎疫情使我们认识到和谐共生的生态教育的重要性,人类不可能独立生存于世界。第二,“重建”家校协同理念,更加关注学生家庭与学校的学习贯通,将真实生活更多衔接进入传统课程体系中。第三,“重建”学生能力体系,更加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云+网+端”的泛在学习环境中自由地进行学习。第四,“重建”家长参与体系,更加关注家长积极参与学生学习全过程,让家长参与成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于晓雅: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小学的课程形态早已突破纸质的和电子储存的静态线性知识的传播方式,走向互动创生的网状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人类认知也从实体思维向智能思维飞跃,推动中小学课程向本质人性化、设计动态化、教材电子化、实施平台化、评价数据化和管理协同化的方向发展。2020年的大规模应急线上教学,将封闭的课堂开放,但是仍然没有打破以知识为主的单向传授的教学习惯,除了利用在线网络直播外,其他多是照搬平常课堂教学的结构与形式,相当于只是披着技术外衣的传统教学,而面向场景的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比例很少。所以,疫情后无论是应急的全线上教学还是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最紧迫的是突破“线上的传统教学”的惯性,开发具有“开放、多元、灵活、差异和建构性”等组织特点的课程。这需要课程专家、教研部门、管理部门、技术支持与一线教师的共同努力,如果要说重建,这将是一个任重道远的变革,需要循序渐进地开展。归根结底,取决于人们对信息技术创新性运用的程度。

毛展煜:疫情带来的第一个变革在于新工具的应用,这让学校、课堂不再是唯一的群体学习场所,师生可以在线开展群体互动,然而,如何对线上群体学习进行设计和组织,这方面的工作理念以及方法我们还亟待加强。同时,学生过去直接面对教师和同学展开学习,现在要面对互联网工具,工具的应用能力与把控能力在过去是缺乏训练的,当前也急需对学生的人机互动、人网互动、在线协同能力加以训练的课程。此外,在课程建设方面,还应该考虑到新工具的引入也给新资源的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如何通过互联网协作平台打破校园边界,将社会优质教育资源与学校工作联通,提高学生自主判断、自主整合的学习能力,成为资源的应用者、调度者,而不至于被海量资源淹没,这些都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

记    者:如果理念和课程体系都需要“重建”,那么对学校来说,又该从哪个方向突围呢?

陈春红:“停课不停学”期间,线上教学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模式本质上带来了一场教育的结构性变革。学校不單是学习知识的场所,也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彼此沟通形成社会能力的创造性生活的场所。学校要与社区乃至更广阔的社会紧密联系,成为文化重建的场所。因此学校需要致力于教育共同体建设,建设校际教育共同体、建设家校教育共同体、建设小组教育共同体,推进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在后防疫时期,提高学校教育共同体的举措有如下几点:一是确定好“优势互补、相互协作、共同提高”原则,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共同体力量,整合优质资源,探索资源共享,建立优势互补、区域协作、共同发展新模式。二是举办校长联席会,制定好每个年度教育共同体工作推进计划。三是开展教学联谊、学科研讨、专题讲座、德育交流、疫情防控等丰富的教育共同体互动。四是走进教育共同体学校观摩,全面融入共同体交流学习。五是用好家庭空间。以往,教育以学校为主要空间,或者说由家庭、社会配合学校,形成多种教育空间。而疫情期间,只有家庭空间和虚拟空间。线上教学,用好家庭空间与资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六是总结成效,做好每个年度学校教育共同体工作的总结与经验推广。

这场疫情,给学生一生带来了深远影响。“过去,教材是学生的世界,今天,世界是学生的教材”“疫情是一堂丰富的人生大课”。面对疫情,教育其实大有可为。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充分认识此次抗击疫情的教育价值,后疫情时代,继续带领学生有意识地搜集相关素材,从卫生习惯、疫情防护,到尊重生命、崇尚科学,从遵规守纪、社会道德,到法律意识、责任担当,从亲子关系、家务劳动,到情绪管理、家庭责任,从中国精神、中国速度,到文化自信、家国情怀,从国际合作、同舟共济,到大国担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要牢牢把握疫情防控的特殊教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成长为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的学子奠定坚实基础。

章继纲:后疫情时代,学校要和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一起建设教育共同体。学校要做好统筹。做实做细防疫工作,按照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求,根据时间节点做好各项计划,认真落实,注意调节。紧紧依靠全体师生,关爱他们,把学校的温暖传递到大家心里。教师要做好安排,整理好自己的心情,做好衔接;进度要有一个从舒缓到正常的过程,讲究效果,关心特殊学生;按照学校要求做好各项工作。学生要做好自己,每天做好防疫的规定动作;要根据上个学期情况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按照学校的节奏,完成每天的任务。家长要做好保障,细心观察学生行为,有异常及时和学校联系,及时处置。社区要提供服务。社区是我们生活的大环境,一方面要保证安全、有序,一方面要提供专业的服务。尤其是特殊学生和特殊事件的处置一定要合理。

记    者:线上线下融合的混合式教学将会是后疫情时代的教学新常态,在加快线上与线下教学融合方面又有何良策呢?

于晓雅:自20世纪90年代末,数字化转型就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时至今日,特别是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流行而导致全球范围内各级各类教学大规模转移至线上,推动教育领域尽快完成数字化转型,更成为一个获得广泛共识的当务之急。

加快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融合的步伐,首先要进行仔细的内容分析,进行准确的区分和定位,解析出学习内容的影响因素,搞清楚中小学教学中哪些是必须通过线下学习才能完成的,哪些是完全可以通过在线学习完成的。其次是构筑社会多方协同合作的数字教育新生态。本次疫情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技术进入教育领域,机构以教育服务的方式进入学习,让教育变成一个打破学校围墙的开放式学习共同体。疫情过后,如果只依靠教师或学校的力量,可以先试着构建一个学习社区,建设多元可选的课程、通畅的反馈和多向互动的渠道。如果有管理、教研、研究部门加入,则可形成教研、教学、课程开发与实施共同体,实现全方位立体推进从教育理论到教学实施的全过程融合。政府主要负责构建智慧教室、构筑智能教研教学系统等的经费支持,同时政府部门的经费保障不能忽视中小学生日常在线访问经费、资源使用、在线辅导、免费平台等,也不能忽视教师工作量等琐碎但重要的保障。我们更希望疫情后教育机构进入教育领域,形成开放的教育环境。另外,线上线下融合的教育还要依靠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人工智能、大数据、自适应、自主学习技术的支持以及智能评价技术等,让人工智能技术为教育增智增质。只有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先进技术,多方努力,构建线上线下相互融合的数字教育新生态,共研共创,达到多主体之间的协作协同,才能将线上线下融合的教育落到实处。最后,要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刘向永:后疫情时代,加快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融合的步伐,不单单是某一个方面单独起作用,而是教育系统协调一致发挥作用。第一,要努力打造“云+网+端”的泛在学习环境,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不同学习空间,真正依靠技术使得学生实现无处不在的学习。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难点和痛点是学生移动终端的配备和使用。平板电脑进入学校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但依靠“智慧教室”模式是难以满足教学常态化需求的,自带设备(BYOD)模式成了一种最佳选择。依托移动终端,再配合学习云平台,信息技术应用将不再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而是延展到了家庭和社会。第二,要促进技术应用从辅助教学到创新发展,要借助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灌输训练方式,更多地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体验式学习,让学生将知行结合,使其真正地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仅仅关注学习自动化提高教学效率是“小聪明”,我们仍然需要从学生学习规律角度、从启迪学生智慧角度去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才是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融合的“大聪明”。第三,要努力提升师生的信息素养水平,让技术真正赋能教与学。当然,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融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过于仓促和激进,在明确方向后统筹规划好所有要素,才能够更好地推进和实施。

毛展煜:原来学校的教学是群体学、师生学,现在增加了在线学、自己学、亲子学。我们要考虑的是为这三种新的学习状态做好准备。线上学习的核心,是人和自己的对话、人和工具的对话。因此,要加快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融合,我们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一是人机对话能力的培养,把学生变成能够和智能化工具友好相处、協同进步的自主学习者。二是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在家庭中、在网络上自我安排与自主管理的认识和能力,做好独立学习的保障。三是亲子合作能力的培养,重构家长对子女学习的认识,提高家长对时代变革、工具变革的认识,调和线上线下学习机制和时间安排上的矛盾,形成学习的合力。

章继纲:对于加快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融合的步伐方面,学校需充分利用数字校园和网络环境,变革教学方式,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学校近两年来不断进行数字校园环境的建设和完善,并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学改革,建设具有校本特色的学业分析平台、教学反思平台和教学资源平台。学校结合教学发展形势,根据广大师生的实际需求,构建了用于线上与线下教学诊疗的系统环境,可选择的教学资源,智能推送与自主点播;可预约的教学平台,预约资源与预约诊断;可跟进的互动空间,基于知识点的微教学跟进、基于学科素养的学习能力跟进。同时开展智慧评价,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标准多元。学校教育应立足学生差异,用差异的评价标准,激励差异的成功,塑造学生个性,为社会和国家建设培养多元、丰富的有用人才。

郭君红:后疫情时代是个相对的时间概念,随着大规模疫情得到控制,大中小学线下教学得到恢复,我们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这个过程中以至于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都可以称作后疫情时代。面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融合的新模式,教师应该这样应对。

首先,转变教学思维,注重教学反思。后疫情时代,混合式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会逐步成为教学常态,所以教师必须要转变教学思维,变被动为主动,自觉运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内容,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教学反思的意识,注重混合式教学反思,通过反思不断改进教学,从而提高在线教学质量。

其次,整合教学资源,创新教学设计。混合式教学需要在原有在线教学的基础上做一些自主创新,所以要利用好已有资源,并且树立创新意识。对于混合式教学设计不是简单的线下教学设计的复制,要充分考虑学习平台选择、学习目标确定、学习内容设计、学习活动设计以及学习评价方法等,这些环节都需要精心设计才能使后疫情时代的教育真正发生变革和创新。

最后,依托人工智能,实施精准教学。智能时代已经来临,未来教育必定朝着智能化、多样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教师要思考如何利用数据进行动态评价分析,实施个性化教学。所以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尝试,深入挖掘教育大数据的内在价值,基于人工智能规划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路径,做到真正意义的因材施教。

石    沙:在目前这个大时代背景之下,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应的水准,关于“线上与线下教学的融合”似乎应该化为一种慢慢浸入教育骨髓的意识。这种意识要常在、要普及、要渗透。这也是我个人认为的最首要而又最需要长久坚持的对策之一,也可以说,是在做出具体行为之前所应具备的信念。此事最难为,要让全国上下数以千万计的教育工作者都能有此意识,不易。

相关行政部门要统一协调好具有线上教学技术水平的商业机构与一线教育教学单位之间的沟通渠道。一方面,要多了解一线教师、学生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要将已开发出来的新功能、新技术及时准确地向学校介绍和普及。这样做,可以让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融合工作拥有政策保障,同时也可能让技术的提供方与使用方更安心于技术的具体开发、应用和实践工作,而不必为更多的“杂事”“杂念”所干扰。学校要充分利用在本次疫情中已经逐渐建立起来的线上教学资源和互动功能,使之对线下教学形成有力的补充。从强化意识入手,畅通相关的沟通渠道,并切实可行地做好实践工作,对促进线上、线下教学工作的融合总归是有利的。

记    者:感谢大家接受采访。

猜你喜欢

线下共同体融合
爱的共同体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融合菜
COZMINE线下集合店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传统线下与直销模式孰强孰弱?这家动保企业是这样看的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从“偶然”的疫情大爆发到“必然”的线下线上教学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