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西民歌融入师范学校声乐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2020-09-26李健美

北方音乐 2020年15期
关键词:唱法湘西民歌

李健美

(怀化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南 怀化 418000)

一、湘西民歌融入声乐课堂的教学理念

根据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强调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鼓励各地各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展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和创新示范专业。湘西传统文化资源丰富,我校地处湘西怀化地区,有责任也有条件将当地的民歌融入声乐课堂,唤醒学生对这些民歌资源的兴趣。在笔者看来声乐课堂不止是学习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感受音乐当中的美好,并将这种美好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当地传统文化的美好。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见解,乔伊斯和威尔根据根据教学模式的理论将其分为信息加工教学模式、人格(人性)发展教学模式、社会交往教学模式、行为修正教学模式四种。笔者认为人格发展教学模式和社会交往教学模式是湘西民歌融入声乐课堂教学比较合理的两种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格的健全发展与合作交流已成为一个合格人才的基本要求,音乐教学是一种心灵与美的教育,而这两种模式一种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着眼于个人潜力与人格的发展;一种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相互影响和人际交往,着眼于人的社会性品格的培养。

二、湘西民歌融入声乐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一)湘西民歌融入声乐课堂的教学目标与内容

1.教学目标

湘西民歌融入师范学校声乐课堂,在教学目标上与传统声乐课堂有一些不同,显然一堂当地民歌课堂的教学目标不应该只是歌唱技巧训练,还应该可以打破特定的教学目标。侗歌、苗歌、土家族民歌都是生长在大自然中的歌种,它们自然、原始,充满浓厚的地域风格;三种民歌都来自民间,带有当地浓厚的生活气息,均有各自的特点,侗歌主要采用真声演唱,她们演唱自然、清新,没有过多修饰,在润腔上会有一些讲究。苗歌低音区以真声为主,高音区多采用假声演唱,但是有一个共同点——自然。这与创作歌曲的演唱是有一些区别的,创作歌曲难度较大,没有经过专门的歌唱训练,很难完整演唱作品,它强调歌唱的位置、共鸣、吐字咬字等。由此看出歌唱的规范性并不是其目标,如何把握当地民歌的“味道”是课堂的目标之一。虽然创作歌曲对其“民歌味”也有要求,但是它的这种味道是由发声技巧支撑的,侗歌、苗歌、土家族民歌更重要的就是味道,演唱也无需过多的歌唱技巧支撑。经过多年的声乐课实践经验发现传统声乐课堂的教学目标几乎严格按照新课改三个维度进行,课堂结构比较单一,目前职业学校声乐教材的曲目多以歌唱祖国、山川以及一些经典创作民歌为主,似乎形成了定式,对当地的传统民歌几乎没有涉及。

2.教学内容

湘西民歌种类繁多,侗族、苗族、土家族民歌多种多样,各有特点。首先,湘西民歌的篇幅有长有短,尽可能选择篇幅比较短小的歌曲,侗、苗、土三个民族都没有自己的文字,都是口耳相传,目前所接触到的湘西民歌都是是根据发音用汉字标记,对歌词大意只是整体概说。师范学校生源主要来源于当地,歌唱技能比较弱,在入校之前甚少经过系统的声乐训练;其次,歌曲的音域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大部分歌曲的音域以自然音区为主,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具备一副好歌喉;再次,选择作品应该考虑其故事性,每一首民歌都有一个故事,都是老百姓生活的写照,有其特有的地域性、风俗性,能够增进对家乡的了解;最后,在唱法上融合湘西民歌唱法与传统民族唱法及西洋唱法,民族唱法吐字咬字、高位置、韵味的讲究与西洋唱法所讲究的通畅对湘西民歌的演唱有借鉴作用,湘西民歌自然、原声态的演唱状态对民族唱法与西洋唱法有一些帮助。二者可以取长补短,在课堂中,可以将其唱法纳入教学内容中。

(二)湘西民歌融入声乐课堂的教学模式

师范学校声乐课采用的是集体上课的形式,教师应采用合理的教学策略,方可使学生对这些本地民歌产生兴趣。在现代的“00后”学生的心目当中,本土民歌离他们似乎很远,他们认为这些民歌很土,让学生从思想上改变认识很重要,学生不会因为老师的长篇说教就改变观念,而是他们从内心认识到本土民歌的美与价值。笔者认为可以尝试将“开放式”教学模式融入湘西民歌课堂。“开放式”教学可以是开放的教学环境、教学课堂、教学课程。

侗歌、苗歌、土家族民歌的教学环境应该打破传统声乐教学规则,课桌可以摆成各种形状,甚至无课桌授课,尤其在学唱一些欢快的侗歌、苗歌、土家族民歌时,应该根据歌曲设置情境,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动起来。还可以将课堂搬到室外,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体会歌曲意境,放声歌唱。基于此,可把课堂分为“静态”课堂与“动态”课堂。

课堂分类 教学活动 教学手段 教学形式静态课堂欣赏、感受、思考、探索。1.了解传统民族文化、民族风俗习惯;2.学习湘西民歌的语言,尝试用简单的本土语言进行师生、生生交流;3.歌曲创编1.利用现代信息化辅助教学例如:微课、云班课以“探讨”为主,采用“圆桌派”教学形式。打破整齐排列的课桌摆放形式,将座位摆放成圆形,教师参与到学生当中以“聊天”的形式对侗、苗、土三个民族的民歌谈谈自己的理解与感受动态课堂实践、展示1.选择一部分侗族、苗族、土家族的民族乐器进入课堂,学生可以进行操作;2.学生可以手工做一些服饰带入课堂,也可以从当地收集一些服饰或者手势进入课堂;1.小组合作2.师生互动3.开辟第二课堂活动,让学利用假期去当地观摩、学习湘西民歌的表演。以“实践”为主,采用“湘西民歌趴”教学形式。学生把创编的湘西民歌以各种形式在课堂演绎,使课堂丰富、灵动、有趣

开放的教学课堂要求有开放的教学设计,开放的教学设计应该打破传统声乐课堂练声——学唱歌曲——演唱歌曲——检验学习情况的固定模式,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都是开放的灵活的。首先,改变原有的授课模式,教师应该下到学生中间,和学生共同探讨、学习湘西民歌;其次,实现课堂的丰富性,其丰富性体现在教学用具的丰富、语言的丰富、演唱的丰富、表演形式的丰富,例如学生可以把当地的民族乐器搬进课堂,可以用侗语、苗语进行简单的交流;第三,实现课堂的可变化性,每堂课都要有新的变化;第四,打破“一课一师”的模式,请美术老师、语文老师、舞蹈老师参与到声乐课堂。

三、结语

湘西民歌融入声乐课堂将面临很多挑战,要求教师和学生从心态上不断调整自己,挖掘湘西民歌中具有传承价值的东西;也要求教师对湘西民歌有一定的了解,有足够的能力将其融入声乐课堂,探究适合湘西民歌进校园的教学模式;要求师范学校足够重视它的发展,使它具备应有的硬件条件,让它有发展的条件与空间,并将它与师范学校声乐课结合起来,促进学校声乐课程的发展。笔者将不断钻研,将湘西民歌更好地融入声乐课堂。

猜你喜欢

唱法湘西民歌
“中国唱法”不如叫“中式唱法”
浅谈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的融合
从山东到湘西,跨越千里的精准“滴灌”
论科学的发声方法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走进湘西凤凰城
藤县水上民歌
湘西 国画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浅谈流行唱法的演唱特点及特殊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