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歌画相配 珠联璧合

2020-09-26

北方音乐 2020年15期
关键词:纤夫脸谱京剧

刘 珺

(广州市番禺区钟村锦绣小学,广东 广州 511495)

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是当代教育改革的核心课题。应试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使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乐、学有所用,将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的艺术教育包括音乐和美术,两者一个是抽象的艺术,一个是具象的艺术,各具特色。看起来不同,却是息息相通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音乐教学中,经常要借助美术的形式让学生理解音乐;在美术教学中,经常能帮助教师找到最好的表达方式让学生接受的是歌曲、旋律和音乐。这种音美融合也就是艺术教学的融合,可以提升艺术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作用。

笔者近两年牵头做了一个课题,《综合艺术课程中的小学生歌配画艺术创作活动指导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歌配画教学对艺术课堂有很大的提升作用,可以深挖。以往在音乐教学中,也会选用一些图片来引入新歌,但都是属于无意识、凭感觉的教法,有了“歌配画”这个课题之后,这些做法在实践过程中会有系统的理论配合,使我们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哪怕是课堂上穿插图片这样的细节,也会从音美结合的理论角度去思考、去体会、不再是随意的教学行为,这样更利于教学教法的总结,又利于推广和传播,从而推动艺术教学的发展,使艺术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本文从歌配画作为切入点,主要在歌画配合,音美艺术大课堂、音美互相切入等教学实践方面来讲述音美融合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歌配画——音乐的桥梁

音乐通过音响诉诸人们的听觉器官,属于抽象的造型艺术。美术通过线条和色彩诉诸人们的视觉器官,属于具象的造型艺术。由于音乐自身要借助乐音的高低、长短、强弱等去实现,这种表达方式不象语言艺术或视觉艺术那样直观、具象,每个人的感受也不相同,传递的信息极不确定,因此音乐这门声音的艺术,相比于其它如语言或视觉艺术门类更加抽象、不确定。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抽象的音乐让学生接受,中间可以借助一个媒介,就是具象,具象的东西可以是图片、视频,可观可看的内容,这样给音乐搭起了一个桥梁,使学生容易接受。

俄罗斯著名画家列宾创作的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和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放在一起,可以很好地诠释歌配画由具体而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这个过程。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通过画面塑造的纤夫们不同的造型和神态:衣衫褴褛但是富有雄厚力量,深刻地揭示了在沙皇统治下生活在最底层纤夫们的艰难日子。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则用音响来表现纤夫们的内心世界。这首歌曲形象地表现出纤夫们拉着沉重的船由远到近、然后又远去的情景。[1]

歌曲《伏尔加船夫曲》通过音乐的高低不同、旋律的跌宕起伏来表现纤夫沉重、压抑的内心世界。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通过具象的造型和神态表现纤夫悲苦、忧郁的生活现状,对于小学生来说,具象的图画更容易被小学生理解和接受,抽象的音乐小学生理解起来就会有一定的困难。为了让小学生对音乐作品更加容易理解,可以增加具象的环节。这个具象的作用是一个桥梁,用来沟通、达到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这个抽象艺术的目的。美术欣赏不是目的,作用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对具体形象的理解,进而来理解音乐。

贝多芬的交响曲《暴风雨》是小学二年级的欣赏教材,它生动地描绘了暴风雨发生的全过程,乐曲生动且有感染力。在教学中,光做讲解,小学生会感觉比较枯燥。为了让学生对乐曲的每一段变化都有敏感性,更好地完成教学过程,可以准备六幅画,分别为“远处雷声、乌云聚集、电闪雷鸣、倾盆大雨、狂风怒吼、渐渐平静”,教师对六幅画进行讲解,让学生对暴风雨有了直观感受。然后开始听音乐,要求学生听音乐时感觉与面前的画面一致的时候就举手。当音乐响起,学生的思绪会随着音乐的高低起伏不断地变化,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图片,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在全程欣赏过程中,学生耳朵在听、眼睛在看、手在动,调动了所有感官,整个注意力都非常集中,从而高效地达到欣赏音乐、学习音乐的目的。在这个例子中,六幅画就是桥梁。它的直观性在教师和学生间起到了良好的沟通作用,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就相对容易了。

二、歌配画——音美艺术大课堂

音乐和美术是艺术家族中的姊妹艺术,具有通感。“通感”又叫移觉,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各种感觉有彼此交错相通的心理经验,于是,在表现属于甲感觉范围的事物印象时,就超越它的范围而描写领会到乙感觉范围的印象,以造成新奇、精警的表达效果。欣赏一幅画时可能会说我仿佛听到了一首悠扬的乐曲响起。反之,听到一段优美的乐曲时也会联想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这就是通感所产生的移觉,是艺术的相通、相融的地方。

在歌配画教学中,采用艺术大课堂的方式进行教学,也就是让音乐、美术选择同一教学内容,让这些内容通过抽象的、具象的两个不同方法表现出来,通过时间和空间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而让音乐美术更好地发挥各自专业特长,更好地提升艺术教学的质量。

我国的国粹——京剧艺术,博大精深,讲究唱、念、做、打四功和手、眼、身、法、步五步等,这些丰富的内容在音乐课堂中要全部呈现,还要带动学生参与和引起学生共鸣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如果用艺术大课堂的形式进行教学,那效果就非常不一般。把两节课连上,第一节美术第二节音乐,主题《京剧》。内容有赏脸谱、画脸谱、听京剧、创编演全部融合起来,课堂就丰富多彩了。第一节美术课上美术老师介绍京剧脸谱,不同颜色的脸谱代表不同类型的人物性格,让学生对京剧脸谱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指导学生画脸谱、做脸谱,使学生对脸谱进一步了解,加深对京剧人物的认识。了解了这些内容后,第二节音乐课老师介绍京剧的四功、五步,了解京剧的丰富内涵和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并欣赏经典京剧片段,然后要求学生结合京剧的这些素材创编表演。经过两节课的连上,学生对京剧有了一个较全面的认识,相比分开教学是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艺术大课堂是音乐融合教育的一种很有特色的教学方法,优点就是“融”“合”。所谓“融”,就是在音乐课中“享用”美术的成果,并发扬光大。美术课上学生画的京剧脸谱,在音乐课上就可以作为表演道具,学生戴上自制的脸谱就可以扮演角色,丰富而有趣。使学生在美术课上的成果达到物尽其用,还巩固加深了对角色的了解和理解,起到融会贯通、强强联手的作用。“和”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同一题材,让音乐和美术围绕同一个内容进行教学,它的针对性、目标性非常强,学生参与性、参与率比较高,产生的效果和影响力也会比较大。如以《找春天》为题材的大课堂,可以让学生一边唱着《春天在哪里》一边画着春天的美景图。如果是《我的家乡》为题材的大课堂,让学生描绘着家乡的小溪,然后唱着《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由此可见,艺术大课堂既有教材之间的融合,也有师师之间、师生之间的融合,它们的融合使得教学、教法更进一步。

三、歌配画——音美切入教学

俄国著名抽象派画家康定斯基将美术与音乐的关系通过想象描绘地非常细致、具体。他认为:“绘画和音乐之间的关系,你可以‘听’到色彩,‘看’到声音。黄色好比一只发出‘尖锐’声音的喇叭;浅蓝色好比长笛发出的声音;深蓝色好似低音大提琴的声音及宽厚低沉的双重贝司声;绿色接近小提琴纤弱的中间音调;红色使用得当时,给人以强有力的击鼓印象……”[2]

康定斯基这段描述,将音乐和美术的融合更深层次地表达了出来。因为音乐和美术的融合无处不在,在教学中,用互相“切入”的教学方法会使课堂更丰富、更有趣。“切”,可以在美术课堂中切入音乐,或者在音乐课堂里切入美术。所谓“切”,就是从美术这儿切一块内容加入到音乐课中,使之成为音乐课中的亮点,给音乐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音乐课由于美术的加入变得色彩斑斓、五彩缤纷。在美术课程中加入适当的音乐内容,美术课程锦上添花,作用不可小看。“入”,不但有内容的引入还有教师的加入,有时为了教学效果好,美术课上邀请音乐老师用简短的几分钟对学生进行介绍或引领是非常有效的;或者音乐课上为了烘托气氛,让美术老师现场对学生进行指导也是非常有益的,总的来说,“切”和“入”,都会使音美融合教学更深一步。

小学四年级歌曲《鼓浪屿之波》,抒情的旋律、深情的歌词描绘了海峡两岸的骨肉情深,唱出了海峡两岸人们的心声。为了更好地表达两岸人们地思念之情,我设计了一个“画彩虹”的环节,邀请美术老师参与到音乐课堂中,带领一个小组的学生画彩虹,其他小组的同学或演唱、或编动作、或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当《鼓浪屿之波》音乐响起,一幅连接海峡两岸的彩虹横跨在学生中间,深情的歌声表达了对祖国早日统一的殷切希望,使得课堂气氛热烈非常,爱国情感油然而生。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多媒体、电脑等科学技能的不断普及,各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越来越紧密,各学科之间的融合越来越频繁。音乐与美术之间的融合教学将带领学生更好地走进艺术世界,更好地提高学生素质。

猜你喜欢

纤夫脸谱京剧
我和康爷爷学京剧
染成岁月的一砣金黄(外一首)
纤夫号子
做个脸谱迎『六一』
丰子恺送画
灶王爷的“脸谱”
她眼里只有京剧一件事
关于京剧《辛追》的创作
脸谱网如何改变了世界
暮秋,想起嘉陵江的纤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