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目的地系统与城镇化耦合及空间分异

2020-09-24李伟刘海杰

江苏农业科学 2020年16期
关键词:耦合协调度河南省

李伟 刘海杰

摘要:以河南省省域范围内18个地市为研究对象,选取各地2017—2018年区域城镇化数据和旅游目的地系统指标数据,并借鉴物理学中耦合协调模型,实证分析城镇化系统与旅游目的地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结果表明:河南省旅游目的地系统与城镇化耦合协调程度总体发展上尚处于拮抗时期;从空间分布来看,河南省旅游目的地系统与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除郑州市、洛阳市、焦作市处于协调等级范围,其他城市还处于轻度或中度失调水平,耦合协调度存在空间上不平衡、整体水平偏低的现象。最后根据分析结果,针对每个协调度等级提出一些具体改进措施,以期对河南省旅游目的地系统与城镇化发展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理论支持。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系统;城镇化发展;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F59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0)16-0315-09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产业系统与城镇化系统的互动关系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城市化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拉动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及优化产业结构和促进城乡统筹的重要手段。传统发展经济学认为,在工业化初期,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工业化的发展促使农业人口聚集城市,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目前,中国已经完成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以旅游为主导的城市化通过旅游业的拉动作用,促进了旅游目的地系统与城市化系统的融合,从而不断推动当地的城市化進程。探讨旅游目的地系统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对于发现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新活力和当地城市化新动力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 文献综述

国外著名学者穆林斯在1991年首次提出“旅游城市化”(tourism urbanization)的概念,基于旅游城市化与其他类型城市的比较,提出一套框架体系,并以澳大利亚的黄金海岸和阳光海岸为例进行实证研究[1]。国内学者黄震方等也提出“旅游城市化”的概念,并认为旅游城市化是一定区域范围内,在旅游产业的拉动下,引起的人口要素不断向城市集聚,从而使得城市的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的社会经济现象[2];李强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吉林省为例,研究旅游城市化机制[3];李志飞等基于多维度视角对中外“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进行比较研究[4];黄震方等进一步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进行理论反思与困境突破[5];谢飞帆对新型城镇化下的工业遗产旅游进行探究[6]。定量研究有很多,如高维全等以长山群岛为例,分别构建旅游目的地产业系统评价指标以及城镇化的发展指标,并通过2个系统之间的耦合模型分析旅游产业体系与城市化的互动作用机制[7]。

综上分析可知,旅游与城镇化协调关系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旅游产业与城镇化系统耦合度的实证研究上,鲜有从经济地理学角度研究旅游目的地系统与城镇化系统的关系。实际上旅游目的地系统内涵比旅游产业系统更加丰富,研究旅游目的地系统与城镇化系统二者之间关系所反映的信息更加全面。因此,本研究借鉴国内外文献的相关观点,遵循数据的独立性、可获取性等原则,根据河南省的实际情况,构建旅游目的地系统和新型城镇化系统的指标体系,对河南省18个地市的旅游目的地系统与城镇化系统的耦合和空间分异现状进行分析,旨在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2 旅游目的地系统与城市化作用的耦合机理

“耦合”一词起初应用于电子学领域,是指2个或2个以上介质之间在能量传导过程中相互作用与影响的物理学现象,后来此概念又应用扩大到社会经济学领域,用来研究2个或多个系统之间紧密配合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当系统的各种要素相互促进时,它可以被称为良性耦合,反之为耦合失调。测量耦合程度有2个重要的指标,一个是耦合度,另一个是耦合协调度。耦合度是系统或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的程度,只有强弱之分没有好坏之分;耦合协调度是系统或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和谐程度和优劣状态,它衡量系统由无序到有序发展的态势。

关于旅游目的地定义有如下研究,保继刚等从传统旅游地理角度进行研究,发现旅游目的地是能够吸引旅游者短暂停留的一定地理区空间,它是旅游资源、基础设施和相关设施的空间集合[8]。Buhalis认为,旅游目的地应限定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在这个地理区域内,由统一的政府机构进行管理[9]。2004年世界旅游组织(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WTO)从“地理区域和明确行政界线”2个方面对旅游目的地作出具体空间的界定,同时强调物理空间内要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根据国内外学者对旅游目的地定义,旅游目的地是一个能吸引一定规模的旅游者,具有明确行政区域界线并能满足特定旅游目的的各种吸引物、旅游设施和服务体系的空间集合。关于旅游目的地系统的构成要素有如下研究,Gunn提出“四要素”理论,认为旅游目的地构成是由交通、吸引力、服务、信息推广4个要素构成[10]。我国学者魏小安从吸引要素、服务要素、环境要素3个方面提出“三要素”理论[11];邹统钎提出两大核心要素理论[12]等,进一步丰富了旅游目的地体系要素的内涵。

随着社会发展和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旅游目的地系统作为一个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与城市其他系统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旅游目的地系统的发展有助于提升城市化水平,旅游目的地系统以旅游产业为先导,带动旅游消费的集聚以及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进一步推动一、二、三产业一体化,有效引导区域范围内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扩大城市规模和容量,从而使城市人口、经济、社会与土地等方面的城镇化指标不断提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城市化进程。

此外,城镇化系统发展反过来也会影响和促进旅游目的地系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一是城镇化系统发展为旅游目的地系统的完善提供了必要的支撑条件,包括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城市环境的治理等都有助于旅游目的地发展水平的提高;二是城镇化可以推动人口的城镇化和人口素质的提高,大大解放了传统农业系统中的农业人口,推动农业人口向市民转化的步伐,提高就业人口中非农人口的比重,同时也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并储备高素质的人才。

旅游目的地系统和城镇化系统在地理空间上具有重合性,系统要素之间具有融合性,二者彼此相互影响、协调促进。旅游目的地通过系统内资源基础、支撑条件、市场需求、发展潜力等4个指标的提升,以此影响促进目的地城镇化系统,城镇化的发展通过人口、经济、社会、土地等4个指标的城镇化不断完善旅游目的地系统(图1)。

3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研究区域概况

河南省地处我国中东部的中原腹地,总面积约为16.7万km2,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近几年来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5位。河南省下辖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许昌、漯河、三门峡、南阳、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等17个省辖市和济源市1个省直管市。河南省也是我国的旅游资源大省,自1998年原国家旅游局开展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以来,河南省有27个城市获此殊荣,全省18个省辖市或省管市全部在列,其中洛阳、开封、商丘、安阳、南阳、郑州、濮阳等市同时也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截至2017年,全省共有159家4A级景区,532个星级酒店,1 199家旅行社,共接待海内外游客66 51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6 751亿元[13],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充满活力,旅游产业已开始在地区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

2016年中原城市群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复,全省17个省辖市和1个省管市全部纳入规划中,为河南省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持。截至2017年,河南省总人口为108 528 500人,常住人口为95 591 300人,城镇化率为50.16%[13],农业转移市民化步伐持续加快,中原城市群平台作用不断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全面提升。近年来,城镇化发展正助推旅游目的地系统的完善,旅游目的地系统水平提高也不断提升河南省城镇化发展的质量,但目前河南省城镇化和旅游系统面临着很多短板和制约因素,有必要对各省辖市的城镇化系统和旅游目的地系统发展水平进行分别测评,研究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找出提高整个区域竞争力的路径和方法。

3.2 研究方法

为深入具体分析耦合关系,本研究借鉴国内外学者相关评价方法思想,构建反映旅游目的地系统与城镇化系统的耦合评价模型。为消除评价指标量纲或其测度的不同,对所搜集到的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和标准化处理,并采用熵值赋权法更加客观地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熵值法是一种客观的赋权方法,它比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等确定权重时更偏于客观,信息熵法是偏于客观的一种确定权重的方法。以下是通过熵值法获得的每个指标信息熵、效用价值和权重的过程。

式中:D表示城镇化系统与旅游目的地发展系统的耦合协调度;T表示衡量城镇化与旅游目的地系統整体协同效应的综合评价指数;a、b表示待定系数。

3.3 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数据说明

3.3.1 指标体系 到目前为止,学术界仍然缺乏一个衡量城镇化的统一标准。国内文献常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反映城镇化水平。该方法数据收集较简便且很直观,但忽视了城镇化进程中社会结构、经济发展、生活方式转变等影响。在分析城镇化内涵的基础上,本研究综合比较中国权威期刊城镇化的测度指标体系,借鉴陈明星等学者的研究成果[16],从人口、经济、土地、社会4个方面选取16个二级指标建立城镇化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对河南省城镇化水平进行测定。对于旅游业,政府或学术界通常使用旅游总收入来衡量特定国家或地区的旅游发展水平。本研究在综合丁悦等对旅游目的地系统测度的指标体系[17]后,从资源基础、旅游支撑、市场需求、发展潜力4个方面选取14个二级指标来反映旅游目的地系统发展的综合水平(表1)。

3.3.2 数据说明 旅游目的地和城镇化指标主要来源于《2018年河南省统计年鉴》《2017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8个地市的《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以及河南省原旅游局官方网站公布数据;部分数据根据整理计算而得,个别年份缺失的数据采用相邻年份数值插值法补齐。

根据公式(1)至公式(7)的熵值法,对2017年河南省18个地市29项指标的522个原始数据进行计算,得出各指标的信息熵和权重(表1)。从权重大小看,反映城镇化的系统中土地城镇化指标权重最大,为0.342 3;经济城镇化指标(0.250 6)和社会城镇化指标(0.227 1)权重处于中间位置,人口城镇化指数权重最小,仅为0.180 0。其中,城镇土地面积增长(尤其是建成区面积,权重为0.136 1)和经济发展(尤其是二三产业GDP密度,权重为 0.081 4)已成为河南省城镇化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而人口增长对城镇化的影响已逐渐降低。旅游目的地系统中旅游市场需求方面的指标权重最大,为0.482 3;旅游支撑方面(0.229 4)和旅游发展潜力方面(0.200 2)的指标权重居中;资源基础方面的指标权重最小,仅为0.088 1。其中,旅游创汇收入(0.171 3)和入境外国人人次(0.179 2)已成为影响河南省旅游目的地系统发展最重要的因素,而本地资源基础对于旅游目的地系统发展的影响较小。

4 结果与分析

4.1 城镇化水平与旅游目的地系统发展的耦合协调度评价标准

从耦合与协调的角度出发,横向比较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指数与旅游目的地系统综合水平指数,如果U1>U2,则旅游目的地系统落后于城镇化综合水平,即旅游滞后型;若U1

耦合协调度的值在0~1之间,D值越大,2个系统的耦合协调状态越好。D=1为耦合最佳状态,D=0为2个系统相互独立状态[15]。借鉴廖重斌对耦合协调度的评价标准[15],结合实际情况,本研究将城镇化水平与旅游目的地系统发展的耦合协调标准划分如下:由于模型中C值最多为0.5,且T值最多为0.79(﹤1),故D值应﹤0.5,所以旅游目的地系统与城镇化系统之间有6种类型的耦合协调度,一是D∈[0.1,0.2),为重度失调;二是D∈[0.2,0.3),为中度失调;三是D∈[0.3,0.4),为轻度失调;四是D∈[0.4,0.5),为初级协调;五是D∈[0.5,0.6),为中级协调;六是D∈[0.6,0.5),为优质协调(表2)。

5.1 以全域旅游思维,逐步完善旅游目的地系统功能

随着国内旅游消费结构转型升级,旅游出游形式由原来的团队化、小众型向自由行、大众旅游转变。因此,传统相对封闭的景点旅游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大众化旅游时代的发展需要,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国家旅游局和地方政府做出很多有益的探索,并提出全域旅游的战略。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为国内旅游发展提供了具体的政策指引,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体现了以旅游产业为抓手,通过调动全社会、全产业、全人员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推动整个区域的资源要素、环境氛围、产业结构、公共服务、文明素质等全方位提升[18],有助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经济一体化发展,提高整个旅游目的地城市化水平,因此全域旅游的发展目标与城镇化目标是高度协调一致的。

截至2017年底,河南省先后有26个城市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其中包括郑州、洛阳、新乡、焦作、南阳、信阳、安阳、平顶山、鹤壁、三门峡、许昌、济源等全省大部分省辖市或所辖的县级市,从侧面反映出河南省发展全域旅游具有良好的环境和基础条件。河南省应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抓手,充分利用国家对示范区的政策支持,逐步从管理体制、政策法规、公共服务、供给要素、市场秩序、环境治理、营销推广等不断完善旅游目的地的系统功能,从而提高目的地城市的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另外,全域旅游不是全面进行旅游开发,而是要综合考虑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实际情况,把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发挥出来,它追求的是目的地旅游产业系统与目的地城市功能系统深度对接,实现资源整合、跨界融合、多规合一和共建共享的绿色发展理念。因此,它不仅适用于全省已纳入国家全域旅游的示范区城市,也适用于其他没有纳入示范区的旅游目的地城市。

5.2 分类推进,提升旅游目的地系统与城市化协调发展水平

以郑州市、洛阳市为代表的耦合协调度较好的城市,发挥郑州市在整个区域的中心城市和洛阳市副中心城市的地位作用,依托河南省政府在“十三五”产业规划中提出的“一核两带四区”的发展格局,紧抓郑洛新自贸区建设的机遇,通过区域旅游合作和经济一体化战略,在提升自身城镇化水平的同时,扩大对周边旅游目的地城市的辐射范围,逐步带动周边城市旅游目的地系统与城镇化协调。

处于“轻度失调”等级的城市以开封市、南阳市为代表,还包括驻马店、三门峡、安阳、平顶山、新乡、许昌等市。对于开封市、南阳市、驻马店市而言,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旅游目的地系统发展水平较高,应积极发挥“旅游+”的作用,优化区域产业结构,进一步推动旅游业在推进城镇化中的作用;对于三门峡市、安阳市、平顶山市、新乡市、许昌市等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旅游目的地系统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以旅游目的地供给侧结构改革为出发点,通过特色资源的挖掘、旅游产品的创新、产业布局的优化,不断完善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和系统功能。

处于中度失调等级的城市以信阳市、鹤壁市为代表,同时还包括商丘、濮阳、周口、漯河、济源等市。这些城市中除济源市的城镇化水平较高外,其余城市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和旅游目的地系统发展水平均不高,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表现出明显的失调状态。对于这些中度失调的城市,应从完善目的地系统和城镇化系统2个方面着手,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不断改善城市公共服务和供给体系,营造良好的商业环境,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引导产业要素的空间集聚,通过旅游产业与一、二产业的整合,优化项目布局,促进旅游目的地系统和城镇化系统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Mullins P.Tourism urbaniz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1991,15(3):326-342.

[2]黄震方,吴 江,侯国林. 关于旅游城市化问题的初步探讨——以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9(2):160-165.

[3]李 强. 旅游城镇化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4]李志飞,曹珍珠. 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一个多维度的中外比较研究[J]. 旅游学刊,2015,30(7):16-25.

[5]黄震方,陆 林,苏 勤,等.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理论反思与困境突破[J]. 地理研究,2015,34(8):1409-1421.

[6]謝飞帆. 新型城镇化下的工业遗产旅游[J]. 旅游学刊,2015,30(1):5-6.

[7]高维全,李悦铮. 长山群岛旅游产业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研究[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6,32(1):96-98,102.

[8]保继刚,楚义芳. 旅游地理学(修订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9]Buhalis D.Marketing the competitive destination of the future[J]. Tourism Management,2000,21(1):97-116.

[10]Gunn C A.Vaeatlonscape:designing tourist regions[M]. New York:Van Nestrand Reinhold,1988:56-79.

[11]魏小安. 旅游目的地发展实证研究[M].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12]邹统钎. 对东方旅游目的地营销智慧的反思[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7):81.

[13]河南省统计局. 2017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2018-02-28)[2019-08-01]. http://www.henan.gov.cn/2018/02-28/387734.html.

[14]蒋 敏. 中国省域交通与城镇化的耦合度分析[J]. 新疆社会科学,2008(5):19-24.

[15]廖重斌.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 热带地理,1999,19(2):171-177.

[16]陈明星,陆大道,张 华. 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及其动力因子分析[J]. 地理学报,2009,64(4):387-398.

[17]丁 悦,宋金平,赵西君. 基于因子分析的青海旅游产业发展潜力评估[J]. 青海社会科学,2010(6):91-96.

[18]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 (2018-03-22)[2019-08-01].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8-03/22/content_5276447.htm.

猜你喜欢

耦合协调度河南省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新疆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研究
知识产权的创造能力与保护能力的耦合评价
城镇化与耕地非农化空间特征及协调关系研究
能源—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