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路径与前景:戏曲数字化创新探微

2020-09-24丁贝杰

艺苑 2020年4期
关键词:戏曲数字化计算机

【摘要】 蔚为大观的中国传统戏曲是世情与俗趣的写意性美学表达,绵延千年至今葆有活力。在数字信息时代,戏曲文化主动寻求科技载体寄托自己的“形与神”。数字技术以优秀的视觉效果、完善的交互性、资源共享性等优势顺应时代潮流,为戏曲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平台。计算机技术赋能传统戏曲创新发展需要实现系统搭建、系统实施和系统生态化三个基本路径。戏曲数字化并非改变戏曲本质,而是“移步不换形”保留戏曲艺术精髓;但计算机技术只是媒介,在新时代需求、新文化理念、新多元视阈下找到平衡点,才是戏曲数字化创新的重要部分。

【关键词】 计算机;戏曲;数字化;发展;创新

[中图分类号]J8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戏曲作为传统文化国粹,显露出独特审美价值和文化气度,戏曲声腔、身段、舞台集中体现了戏曲艺术的特质和内容。戏曲声腔蕴含真挚含蓄的民族性格,戏曲身段注重情与意的发生,戏曲舞台是烘托戏曲表演的“绿叶”。但戏曲演员表演、演出效果是一种虚拟标准,在观众心中很难形成一个相对客观的共识。伴随科技发展,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戏曲数字化已成为可能,改善传统戏曲发展方式是戏曲艺术拥抱计算机技术的必然之举。

一、戏曲数字化技术特征

戏曲数字化,是将戏曲妆容服饰、身段表演、舞台剧目、戏曲文献等,转变为可度量数据信息,在计算机中建立起相关信息模型,借助数字技术存储、加工、传播。

(一)戏曲信息存储的多样性

戏曲文化因流动性和活态性不易存储。古往今来,戏曲传承依靠“师徒传承”与戏曲文献。传统戏曲文献是把具有保存和研究价值的戏曲知识记录下来所形成的一种文献,以纸质书籍为主。纸质书籍易腐蚀、损坏;相较之下,戏曲资源库存储戏曲资源永久,涵盖内容广泛,收录作品种类丰富。目前按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制定的资料目录,各地按地域、剧种已搭建“安徽戏曲平台”“陕西戏曲网”“昆曲网”“京剧艺术网”等网站,并与国家平台衔接,形成了覆盖全国的戏曲脉络。戏曲资源库可细分为戏曲音乐库、演出视频库、身段动作库、文化空间库、演出习俗资料库等分库,从宏观、微观、三维等全方位记录戏曲的数字信息,具备多维度检索和下载功能,有助于分析统计现有戏曲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价值。

(二)戏曲造型技术的前瞻性

计算机可以识别出戏曲身段、妆容服饰(图1),并勾勒戏曲表演舞台,例如Autodesk Maya软件。Maya中动作捕捉系统将演员所有动作捕捉到计算机中,为模型骨架建立、身段纠正、节目编排等提供动作数据(图2)。动作捕捉系统通过对专业戏曲人员动作跟踪和捕捉,实时记录表演者的肢体动作甚至眼神、眉宇及口形变化。老一辈戏曲表演艺术家的唱腔、身段、表演以及不同地方剧种的方言土语、伴奏乐器、民间风格等一系列戏曲元素,都可以放在动作捕捉仪(motion capture)和多媒体摄像机中进行数字化记录和保存。[1]17借助该系统,技术人员可搭建一个三维虚拟戏曲舞台。与二维图纸舞台不同,三维舞台各个角度都可展示给观众,给观众不同视觉享受。三维舞台渲染表演气氛,美化舞台背景,通过现场效果实现戏曲节目优化,甚至可以通过光影互动调整演员妆容、舞台氛围,让演出环境与演员水乳交融。

(三)戏曲传播搬演的时代性

数字技术发展促进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报刊媒体、网络媒体、广电媒体现已渗透人民生活。媒体融合的开放平台给戏曲传播传承方式带来质的变化,“戏曲+互联网”“戏曲+电影”和“戏曲+电视”成为当代戏曲传播的主要形式。近年“哔哩哔哩”等弹幕网站的兴起,戏曲爱好者将戏曲作品按种类、流派、角色分类整合上传到网站中,其中京剧《锁麟囊》《贵妃醉酒》、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孽海记·思凡》、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最受大众喜爱,播放量上百万,弹幕达数万条。抖音等短视频app实现了从图文到影像全方位覆盖,戏曲传播技术门槛降低,用户不再局限于点赞转发作品,而是积极参与视频创作。[2]88自媒体用户结合现代表演技术改善传统戏曲艺术手法,使得戏曲的呈現更加活灵活现。广电媒体传播戏曲,如20世纪拍摄的戏曲电影《红楼梦》《女驸马》《花为媒》,突破了传统戏曲舞台表演的束缚,变革了戏曲传播效益;电影的成功输出促进了戏曲传播,这些经典戏曲电影至今仍活跃在各大视频网站上。在交互式平台上,人民不受时代、地域限制获取戏曲讯息,自己也可参与到戏曲创作、传承中来,补充延伸戏曲内容,促进戏曲教育传播,扩展戏曲搬演平台,促进传统戏曲的良性传承与发展。

二、戏曲数字化路径选择

近年来,数字化技术在我国戏曲领域研究已进入良性轨道,2015年酷狗音乐联合国内专业院团开始“传统地方戏曲数据库建设和数字化传播”工程。[3]文化部在2015年7月至2017年12月进行了全国地方剧种普查工作,工作期间建立了“全国地方剧种普查”平台;2016年3月,中宣部、文化部联合开展周期为5年的京剧“音像”工程。[4]

(一)建立传统戏曲资源库

2017年末,文化部向社会公开发布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成果。普查中共有348个剧种,参加普查的戏曲演出团体共有10278个。[5]中国传统戏曲曲目多样,剧种种类繁多,建立戏曲资源库要全面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戏曲文化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等问题,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等高科技方式,对中国戏曲文化进行系统整理记录,分类建立档案和数据库。[6]168建立如此庞大数据库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因戏曲传承的独特性,当代一些秉持传统理念戏曲传承人,并不愿意将完整曲目贡献给社会。古代曲谱被私人珍藏,现代戏曲爱好者也不例外。但传统纸质戏曲记录方式,随着年代的日益久远,或多或少受到损坏;数字化技术的兼容性、超文本性改变了现有戏曲资源的存储方式。各方资源整合建立戏曲公共数据库,有利于减少系统运行中的重复运算工作,戏曲曲目资源共享,有利于保护我国珍贵戏曲资源,对我国传统戏曲传承转型有积极作用。

(二)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

虽然戏曲艺术工作者具备戏曲科研能力,但其计算机能力往往不能达到计算机专项科研的标准,而计算机行业人才大多只是从事该技术领域的专项研究,所以兼备戏曲艺术和计算机技术两种专业知识的人才极为匮乏。计算机技术在戏曲中的使用具有学科研究的前瞻性和学科建设的超前性。高校可在戏剧影视下设专门的“计算机+戏曲”专业,科学系统地培养 “计算机+戏曲”顶层设计的研究型人才,构建系统的人才梯队,推动戏曲跨界融合。戏曲数字化的结构功能需要精心策划和熟练操作,计算机戏曲复合人才大都需要具备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基础,在广度上了解不同学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当下培养计算机戏曲人才刻不容缓,应明确计算机戏曲复合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健全复合人才培养体系,鼓励人才跨学科交叉融合。

(三)推陈出新神形兼备

戏曲艺术除了有看得见的“形”、听得见的“声”之外,更重要的是蕴含的“神”——戏曲產生的民风民俗土壤、地方方言、文化内涵、民族心理、民族精神甚至是民族风貌等,而后者才是戏曲的精髓所在。[7]17“神”也是传统文化与现代计算机技术结合的重难点。做到戏曲界“形”“声”“神”合一并达到登峰造极艺术造诣的艺术家少之又少,这些传统戏曲艺术家大多年事已高,对计算机技术这一新兴产业知之甚少。戏曲传承方式是师徒传授,不同戏曲种类、不同派别确立来源于此。古代“师徒胜父子”,二者传授学习之关系是计算机无法模拟的。在戏曲传承道路上,老艺术家希望保留地地道道、原汁原味的戏曲全貌。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加工出的声腔、身段与传统戏曲或有细微差别;碍于视力、听觉的退化,老艺术家能否熟练使用这一技术也无法保证。

大部分戏曲艺术家是否接受戏曲艺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至今仍无法肯定。戏曲界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若能凭借自身戏坛地位和影响力参与到戏曲数字化发展中来,那势必有利于这一技术的推广,有助于戏曲创新。

三、戏曲数字化前景展望

(一)戏曲教学革故鼎新

教育是戏曲艺术传承和进化的基本手段。在传统戏曲身段教学中,站相、台步、七星步、等一些专业术语虽具有实际定义和标准,但在学生心中是一种非视觉的感官描述。陈彦衡《旧剧丛谈》提到:“身段为内行专门之学,不肯轻易传人。以故票友能唱者颇不乏人,身段则多不能工。”[8]852“专门之学”指艺人之间的身口传承;因戏曲独特的高度技艺性,戏曲传承方式大多依附“口传身授”,身段规范与否仅凭指导老师艺术修养、经验造诣主观判断。传统教学方式缺少教材指导,存在以“盈利”为目的传艺方式,打骂、体罚学生等陋习。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可借助计算机将图像、声音参数可视化,建立人机交互系统辅助戏曲教学。老师通过口头剖析、身体示范与计算机参数指导相结合,将传授内容完整的储存在计算机三维系统中,引导学生从模仿型程式思维向创造型程式思维转变。传统戏曲教学中丰富的表演经历和理论资源都可以存储在计算机中共享,把现代科技融入戏曲教学,是戏曲现代化的重要命题。计算机清晰记录了演员的肢体动态和姿态变化,借助计算机技术教学身段,有利于教师不断推敲戏曲,提升自身艺术水平,更直观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多视角、多重感官参与教学,高效率地学习舞姿造型、队形阵容和空间调度,加深教学内容理解记忆,对创作表演活动跃跃欲试。如此一来,戏曲教学的物质载体是“人”和计算机,传承与传授建立在计算机搭建的 “活态”传习场域中,戏曲课程便成为一个沐浴心灵、彰显性格的艺术活动。

(二)戏曲演出形式多样

在戏曲演出的前期策划上,戏曲专家凭借戏曲文本和自身经验,一些身段、造型等指标需要老师不断推敲,经过无数次修改才能够确定。早期戏曲编排依靠图文传唱,演员之间沟通交流、创演过程较为复杂。教师编排戏曲身段标准是抽象的,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因此优秀戏曲编排作品耗时长,耗资大;但如果借助数字技术,由计算机分析分类,选择最合适的造型、队形、动作,数字系统全视角模式与操作流程为艺术工作者便捷的创作平台,这样一来就可以在最节省资源的状态下完成戏曲编排。

出彩的戏曲表演要求演员基本功、服装道具、舞台环境等多方面综合一体。其中,舞台布置是戏曲表演营造意境的重要手段。设计师构思设计的二维舞台草图,对三维舞台表现力有限,不够直观。计算机三维技术中环境模拟模型就可以轻易解决这些问题,环境模拟模型包括灯光、舞台、帷幕、烟雾等,可以渲染戏曲舞台氛围,刻画戏曲人物形象,增进戏曲时空转换。技术人员利用三维系统设计戏曲身段动作,排演队形队列,再辅以灯光色彩、帷幕装饰,为戏曲演出提供预演效果。戏曲是一门注重视觉、听觉、感觉三合一的艺术形式,视觉效果首当其冲。演出时结合三维技术,观众感受到虚拟环境与现实环境的结合,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带来强烈视觉效果和无限遐想。传统戏曲舞台表演为求真切实感,在制作桌椅、幕布、挂帘等道具都需要极大开销,计算机三维技术的应用可以省下这笔开销;相比传统舞台,计算机戏曲舞台更具流动感、立体感和形式美。

(三)戏曲传承朝气蓬勃

在这漫长的岁月更迭,戏曲正因不断保持发展活力才使这颗璀璨明珠绽放着经典文化绚丽之光。现代科技碰撞,戏曲不能再从容演进,当下正面临高度压缩现代化的冲击;曾经“主流”艺术,一度被打上“落后”“腐朽”的标签。[9]101但科技的发展对传统戏曲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延续香火、承接命脉是当代年轻人的历史使命。戏曲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通过一些实物如剧本、剧场、道具与服饰、碑刻、文物图像等传承,但主要通过代际传承人之间共同进行的文化实践来实现,即口述、身传、心授等实践和精神交流。代代相传的传统授学模式决定了戏曲发展源于师徒二人的对接,这一模式容易陷人对师傅本人的个体继承,而偏离对戏剧普遍真理的追求。[10]25

计算机作为融图、文、声于一体的认识工具现已应用于艺术界各个领域。借助数字技术存储的海量戏曲信息给研究人员检索、查询带来了便利,戏曲从业人员、学术研究者获得权限后可以对存储在资源库的戏曲资料增删修改,编辑移位。数字技术可以将戏曲道具、服饰、脸谱、剧本以及戏曲演出的舞台、剧场、戏棚、舞美设施等物质材料进行多媒体扫描、数字录音摄像,编辑处理后存贮在“云”中,完整地记录戏曲活动过程,保持戏曲的原真性和活态性,保存完整不占用物理空间,杜绝“人亡艺绝”“剧本丢失”的现象。除此之外,数字技术提供在虚拟环境中编排整合戏曲故事、音乐、舞台,观众可参与完整戏曲作品试演,通过沉浸式、交互式的体验提出宝贵意见,这种参与形式打破了传统戏曲与现实生活的藩篱。广大群众借助数字技术按照各自喜好选择戏曲,主动体验戏曲;大数据实时记录人民的偏爱选择,数据提供戏曲工作者、研究员查阅参考,这种双向互动是戏曲传承的动力。

四、小结

随着时代演进,传统戏曲要在保持优秀传统前提下置换语境、重构话语体系。数字技术的突飞猛进为戏曲文化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戏曲数字化作为一种涉及面广、影响大的传播路径和传承方式,有利于戏曲文化的形态演进和内容创新。为促进戏曲数字化进一步发展,相关部门应成立戏曲数字化专门研究机构;政府、戏曲艺术工作者、新媒体传播平台应协调合作,开创传统戏曲数字化发展的新格局。相信在有志于此的艺术工作者和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下,浩如烟海的传统戏曲在新的文化生态传承背景下与数字技术有机融合,在计算机土壤中创新性转型,增强戏曲文化自信和生态活力。

参考文献:

[1]纪明明.数字化技术视阈下中国戏曲传承发展研究[J].四川戏剧,2019(11).

[2]白小琼.试析短视频对传统戏曲的传播与解构[J].四川戏剧,2020(01).

[3]白瀛,胡梦雪.名家变主播弹幕刷屏 互联网助推戏曲“活态”传承[N/OL].新华网,(2018-08-25)[2020-05-27].http://www.xinhuanet.com/2018-08/25/c_1123328203.htm.

[4]艺术司.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中国京剧像音像工程2017-2018年度申报工作的通知[N/OL].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17-08-25)[2020-05-27]. https://www.mct.gov.cn/whzx/bnsj/yss/201708/t20170825_752992.htm.

[5]朱英.文化部发布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成果[N/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17-12-27)[2020-05-27].http://www.gov.cn/xinwen/2017-12/27/content_5250751.htm.

[6]董雨萱,葛伟,谢竹.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保护与传播[J].科技传播,2019(11).

[7]纪明明.数字化技术视阈下中国戏曲传承发展研究[J].四川戲剧,2019(11).

[8]陈彦衡.旧剧丛谈[M]∥张次溪.清代燕都梨园史料 (下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

[9]陈娟娟.微动力与微传承:论融媒时代传统戏曲的新传播观[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04).

[10]姜凌.论戏曲表演传承基本层面的问题与对策[J].戏剧艺术,2019(03).

作者简介:丁贝杰,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戏曲数字化计算机
中外大学生体验非遗戏曲文化
戏曲从哪里来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数字化起舞
传统戏曲
中国计算机报202007、08合刊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中国计算机报2019年48、49期合刊
中国古代的“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