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服务学习理论的高职院校“三全育人”探析

2020-09-23朱彦妮

教育与职业(上) 2020年9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立德树人高职院校

[摘要]“三全育人”是新时代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工作的内在要求。文章借鉴服务学习理论的科学内涵和实践特点,针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工作中存在的全员育人自觉性不足、全程育人契合度不高、全方位育人协调性不够的问题,提出推进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工作的改革路径:课程育人,品德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深化专业课程的育人功效;实践育人,专业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推动实践育人改革;科学育人,顺应学生品德发展规律,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协同育人,整合多方资源,构建育人共同体;环境育人,完善工作机制,营造文化育人环境。

[关键词]服务学习;三全育人;立德树人;高职院校

[作者简介]朱彦妮(1989- ),女,安徽合肥人,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讲师,硕士。(江苏  苏州  21512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校级科研课题“基于‘服务学习的高职实践育人模式研究”(项目编号:ky-xj905)阶段性研究成果,并得到了2018年江苏省高校优秀中青年教师和校长境外研修项目的资助。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17-0040-06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①,之后国家又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等一系列文件,对“三全育人”工作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为新时代高校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高职教育是着力于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等领域的一线人才,侧重实践能力和应用技能的教育。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将立德树人工作融入教育与实践的全过程,是高职德育工作的必然要求。服务学习是美国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兴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其注重理论学习与服务实践的结合,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借鉴服务学习的理念与实践,可以推动高职院校实践育人改革,完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格局,形成适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色的德育模式,调动全体员工、各类课程、社会各方形成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

一、服务学习的科学内涵及实践特征

服务学习是学校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建立社区伙伴关系,把专业课学习和社区服务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通过有目的的系统性反思,不仅能提升参与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能提升其对社会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校、社区互惠,各方的需求皆得到满足。在服务学习中,社区的范围不仅指当地社区邻里,也可以指州、国家,甚至是全球。服务学习有长期、短期的区分,是否具备反思和互惠是服务学习区别于其他社区服务、志愿服务的标志。

(一)服务学习的科学内涵

服务学习是一种经验教育理念。芭芭拉·雅各比(Barbara Jacoby )将服务学习定义为:“一种经验式教育,使学生参与到满足人类和社区需求的活动中,并通过有组织有目的的活动设计,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② 经验学习理论是服务学习重要的理论基础,依据经验学习理论的观点,学习过程是人的内在世界和外界环境之间积极互动而持续产生有意义经验的过程。经验学习过程是由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行动应用四个学习阶段构成的环形结构。服务学习使学习者在实践服务中,把内在抽象的精神世界与外在的物质世界结合起来,价值形成、价值理解成为个人和社会之间互动与对话的过程。学生在参与服务学习的具体经验中,通过有目的的反思和批判性思维,形成抽象的概念以及用于新情况的活动经验,从而产生知识迁移,对问题有新的认知和态度。

服务学习是一种项目任务教学法。服务学习通常带有不同的目标要求,一些是直接服务,如为儿童进行作业辅导,在流动厨房、收容所、社区诊所工作等;还有一些是宣传、参与和解决政治经济、人类发展、社会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如模拟联合国会议、关注妇女和性少数群体活动等。服务学习可以是基于某一个课程,也可以是多个课程的联合项目任务。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每一个人对社会现实的理解都会受到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学习者可以通过参与基于解决某一个问题的实践活动建构有关知识。服务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学生通过与他人的对话、反思,可以更加真实、全面地了解客观世界,当学生的观点与实践“不平衡、不和谐、不一致时,就是刺激学生学习的关键点和关键事件”③。

“服务学习是一种互惠哲学(philosophy of reciprocity)”④,实现人的发展和社區进步的互惠互助。不同于对弱势群体单向帮扶的传统志愿服务模式,参与服务学习的双方会产生一种相互的责任感和尊敬感。服务学习认为参与各方是伙伴关系,它强调学习的过程,而非仅仅是技能的传授,“参与服务学习的学生、社区成员之间应该同为教育者、学习者、知识的产生者”⑤ 。

(二)服务学习的实践特征

1.理论联系实践,突出学生主体性。服务学习的核心是课程与服务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服务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活动。反思是服务学习的核心,也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服务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和自由选择的空间与权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管理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2.过程与结果并重,重视多方协调性。服务学习是在多方协调的基础上开展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教师、学生、学校,还包括社区、社会组织、政府等多个部门的密切合作。互惠、实现参与各方的结果共赢是服务学习的显著特征。通过服务学习,参与各方皆收获积极的影响。学校提升了人才培养效能,教师提升了教学效果,社区满足了自身发展的需要,参与各方的互惠共赢,是激发各方积极参与服务学习的内在推动力。

3.德育与专业结合,聚焦未来发展性。服务学习把社会服务的目标、内容、方法整合在专业课程中,把主流价值观和道德教育元素渗透于整个课程体系中,把学术学习和个人成长、公民责任结合起来贯穿整个育人格局。一方面,学生在习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增强了社会参与感,认同了主流价值观;另一方面,在社会服务的现实环境中,培养了学生毕业后所需的职业技能,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了适应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工作的现实难题

新时代,我国高职院校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开创人才培养新局面,立德树人工作也进入了新的历史方位,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格局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

(一)全员育人的自觉性不足

全员育人强调全体教职员工共同承担思想政治工作的育人职责,自觉立足于本职岗位,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产生价值引领。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教师教育科研、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意识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高职思想政治工作还是部分理论课教师和专职学生工作教师的独角戏,相对而言,其他专业课教师更倾注于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导致育人功能弱化。一是淡化了立德树人的共同追求,没有将立德树人纳入自身工作目标体系;二是育人的主体责任模糊,难以结合自身工作的属性、内容,实施富有特色的具体的德育行为;三是缺少育人工作的专业性指导,也忽视了对育人成果给予相应的考核评价。

同时,全员育人存在学生自我教育缺位的问题。全员育人不仅仅是全体教职员工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学生自身也是全员中的一员。学生不仅是被动的教育对象,更是具备主观能动性的教育主体。教育如何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将外在的教育要求自发地转化为自身的发展需求,把主流价值观转化为自身内在的价值体系,也是全员育人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全程育人的契合度不高

所谓全程育人,就是要将立德树人贯穿高职教育教学以及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阶段德育工作的不断完善,全程育人的范畴大幅延伸,从纵向时间发展的角度来看,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几乎每个环节均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留白、全覆盖。然而,尽管高职教育阶段充斥着新生入学教育、理想信念、党史理论、职业规划等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但与高职学生自身特点和价值观形成规律的契合度仍然不高。一是缺少顶层设计。目前很多学校德育内容缺少整体性规划、系统性设计,各个教育环节存在脱节问题,难以形成聚集性的合力。二是供需不平衡。德育内容忽视高职生成长发展的内在心理需求和实际特点,教育形式多集中于理论讲座、革命教育基地走访等,活动虽多,但没有真正解决学生“关注什么”“困惑什么”“需要什么”等问题,没有结合职业教育重操作、重实践的特点开展,很难将专业学习与职业素养、品德发展结合起来。三是忽视可持续性。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形成适用于将来职业生涯的道德品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高职德育工作的落脚点。然而,在现实的教育过程中,还是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当下的德育需求上,对未来品德需求的关注度不足,难以和将来的品德培育有效接轨和链接。

(三)全方位育人的协调性不够

全方位育人,一方面指调动各相关育人主体,运用多种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另一方面,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而目前,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涉及的部门很多,如党委、学工部、思政部,这些育人主体都有自己的育人举措,相互之间各自独立,合作动力不足,难以发挥互补效应;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多个渠道的育人资源协调不够,缺少制度保障,难以形成联动机制;各个育人主体的需求缺少有效整合,教育目标、依托资源、考核评价等难以互融互通,协同育人的合力不强。此外,高职院校联合企业、社会多方面深化合作,对学生的培养还是主要側重在职业技能层面,忽视了对学生职业精神、思想品德和综合素养等方面的培养,存在重技术轻素养、重专业轻德育的倾向,德育功能开发还不全面,德育和专业技能培育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性。所以,全方位育人需要解决的是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育人各方在德育目标设置、内容融合、载体互动、标准互通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和资源整合的问题,突破德育和职业教育“两张皮”的困境,形成全覆盖、多联动、深融合的育人局面和良性发展的育人机制,实现育人效果的最大化。

三、高职院校推进“三全育人”工作的改革路径

服务学习模式强调专业学习与品德培养同行,注重经验学习,关注服务与实践,与高职教育的要求有内在的契合点。借鉴服务学习的理论内核和实践特色,吸收其中的有益成分,可以为我国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工作提供改进的思路,培养高职院校所需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一)课程育人:品德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深化专业课程的育人功效

将职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促进受教育者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共同发展,是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挖掘各类课程中的德育元素,推动“课程思政”创新,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是构筑“三全育人”格局的重要举措。

1.转变职业教育理念。职业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专业技能的工具性人才,而是培育具备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职业教育应该重视学生职业发展的价值引导,使学生多维度地关注和了解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职业兴趣、职业素养,把技能学习、个人成长和社会责任感结合起来,培养其公民意识,使其获得未来社会公民的角色体验和参与社会的能力。

2.处理好思政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思政课和专业课既不能双方单兵作战、各自为营,也不能把专业课程完全思政化。不能忽视专业课本身对专业技能培养的需求,而应该重视推动学科之间的互通共进,相得益彰。

3.明确专业课教师德育职责。专业课教师要认识到自身作为教育工作者的德育职责,注重专业课程中德育功能的开发,把品德教育的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的学习,充分挖掘课程所蕴含的德育资源,将德育目标融入课程体系和考评标准中,并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课程性质,创新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使用专业思维探究课程内涵的伦理价值和文化范式。

(二)实践育人:专业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推动实践育人改革

社会实践可以实现理论学习与行为培养的统一,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只有重视社会实践与专业理论学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使社会实践成为有效连接专业理论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桥梁,才能形成各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动效应。

1.社会实践与专业理论课结合。社会实践不能脱离专业理论课堂,两者之间应该相互促进,紧密结合。重视环境与实践对理论知识的内化作用,使学生把所学的专业技能应用到社会实际场域中,领会专业知识,通过接触不同的社会群体,提升共情能力,从多元文化视角,促进理论知识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转化,通过实践经验和环境互动形成新认识、新经验。

2.提炼社会实践的思想价值内核。为了避免专业实践与立德树人相互脱节,应该重视培育和提炼社会实践中内涵的思想价值。高职院校向来关注实践教学,但关键是要通过实践活动把专业课程内容与品德滋养结合起来,针对不同性质的课程设计不同形式的反思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实践中蕴藏的社会问题,领悟道德伦理,增强情感,形成价值观,实现职业发展和公民道德素养的双向提升。

3.完善实践育人课程体系。目前学校所开设的社会实践课程周期短,学生参与面窄,各个社会实践之间缺少关联性,没有后期的巩固和持续发展,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效果是有限的。因此,应该基于社会实践形成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纳入正式的课程安排,从整体上规划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方案、考核评价方案,使实践活动具备严密的计划、科学的理论支撑、有效的服务培训以及多维度的考核体系。注重各个实践课程的关联与衔接,在前期实践教育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接受新的实践课程内容,各个阶段层层深入,保证教育的连续性。同时,还需为实践课程提供组织制度保障,使实践育人体系系统化,确保实践育人实施的稳定性、效果的长期性。

(三)科学育人:顺应学生品德发展规律,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三全育人”聚焦“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必须以人为本,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以及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纵观服务学习的全过程,并不主张单向的价值灌输,而是遵循品德发展的规律,坚持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直面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关注热点,把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及时回应学生的疑惑和关切,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知识背景、心理需求,选择不同目标、内容和形式的教育活动。

2.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依据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特点,避免简单粗暴的理论灌输,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从被动接受信息转向主动探究信息,在真实的社会空间里,在自我的体验中,自主发现问题,给予学生充分的自我表达的机会,在实践参与和引导启发下自主地解决问题,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感和社会参与技能。

3.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每个学生原有的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皆有差异,职业教育应该坚持共性教育和个性引导相互配合,让不同阶段、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自身的需求和兴趣点,综合评价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尤其是针对一些学习动机不强,欠缺社会生活技能的边缘化学生,可以通过有效的理论引导和服务实践,增强其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4.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学生品德形成教育应该扎根在学生的固有经验中,教师应通过合作学习、互动交流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在开放式的对话交流中获得反思与感悟。

(四)协同育人:整合多方资源,构建育人共同体

虽然课堂是正面、直接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但是人们思想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却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实现的。如果不能将校外、社会各种教育資源加以整合,单独依赖学校完成思想教育任务很难,甚至各场域相互之间会产生内耗和抵消。全方位育人需要增强多方协作,多维度、多渠道开展教育。强化学校与社区、企业的合作,实现师生、学校、社区、企业的互惠共赢,可有效增强育人的质量。

高职院校要积极寻求政府、社区、企业的支持,紧密合作,建立密切的固定伙伴关系,为社区、企业等第三方组织提供服务,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学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同时,整合高等教育教学、科研、服务三大职能,把教学、科研的职责与社会服务统一起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凸显高职院校重应用、重实践的鲜明特色。教师在参与服务社会的实践中关注社会前沿,在社会服务的实践中推进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的开展,拓宽学术视野,推动课程与教学改革,形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教学体系。社区、企业提供实践平台,开展各类与课程相匹配的社会服务活动,使课程学习与社区发展连接起来,满足自身服务与发展的需要。学生在社会发展需要和个人成长需求的双向驱动下,在参与社会服务中,提升学习能力、专业技能,培养社会责任感,增强未来发展所需的人际交往、自尊自信等社会能力。政府为学校开展服务学习提供政策支持,学校参与服务活动,通过对服务实践的系统性反思为政府决策提出意见和建议。在这个过程中,参与各方资源共享,各方在相互配合中形成育人合力,共享成果,互惠共赢,形成育人共同体。

(五)环境育人:完善工作机制,营造文化育人环境

形成系统性的育人格局,只有通过常态化的组织管理和有力的制度保障,构建良好的环境,优化育人生态,才能实现育人理念的落地生根。

1.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机制。一是完善育人导向的目标体系,建立分级分层的领导体制,结合不同部门的职能特点,制定上下联动、动态沟通的工作机制。二是细化全部教职员工的育人任务,形成既有统一的思想共识又有明确的职责划分的育人队伍,提升育人各方的整体素质,整合各个方面的育人主体,形成“大思政”的育人平台。

2.建立有效的反馈激励和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将师德师风、教化育人纳入量化的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多主体、多维度、可持续的考核评价方式,建立必要的、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加强管理,进行长期动态跟踪,促使每一位教职员工耕好环境育人的“责任田”。

3.注重文化熏陶,營造育人环境。显性和隐性教育相互配合,既有正面教育的引领,又有环境氛围的熏陶,通过持续广泛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服务活动,营造出一种奉献、关爱、服务、合作的校园文化氛围,打造积极向上的校风、班风、学风,将核心价值观、办校理念、校训,以浸润渗透的方式影响人。加强与校外机构的深度合作,依托社会企业多方支持,营造合力育人环境,将优秀的企业文化融入学生的学习过程,利用校内校外文化的对接,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注释]

①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②④Jacoby,Barbara.Service-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Concepts and Practices [M].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s,1996:5,9.

③Deeley,Susan J.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Service-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M].UK:Palgrave Macmillan,2015:38.

⑤Bringle Robert G,Clayton Patti H.Civic Education through Service Learning: What,How,and Why? [M]// McIlrath Lorraine, Lyons Ann and Munck Ronaldo (Eds.). Higher Education and Civic Engagement.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12:101.

[参考文献]

[1](美)大卫·库伯.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与发展的源泉[M].王灿明,朱水萍,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邓志革.校企合作下构建高职德育“三全”育人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1(11):16-18.

[3]胡守敏.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三全育人”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7):68-70.

[4]吴艳东,周鹭.美国“服务—学习”模式及其对我国高校实践育人的启益[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5):15-19.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立德树人高职院校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