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警民关系研究的发展演进、研究热点与前沿分析
——基于CNKI数据库的Citespace 分析

2020-09-17朱颂泽

湖南警察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警民警务聚类

朱颂泽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 100038)

一、研究缘由

警民关系是警察公共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安机关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开展警务活动的必要前提,对维护警察权威、确保社会大局稳定具有重要意义。[1]结合前人的研究基础,本研究认为警民关系是警察在进行警务活动过程中与社会公众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法律关系和社会关系。当前,一部分学者从“警”的角度、“民”的视角以及“关系”的层面对警民关系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剖析了密切警民关系的内在、外在、主体、客体等影响因素;还有一部分学者从警民关系的内涵、现状、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挖掘探索和综合运用,对此,师容(2017)将其概括为警民关系研究的成因类、对策类、案例类以及评价类四大类。[2]整体而言,虽然当前学者们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对警民关系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研究架构,但总的来看,我国警民关系研究缺乏对文献资料的大数据分析,缺乏对警民关系研究整体图景的梳理,缺乏对警民关系领域的前瞻性研究。

本研究力求对以上问题进行回应,通过利用CiteSpace工具来更加客观、直观地呈现目前警民关系研究领域的现状和发展动向,通过知识图谱的可视化表达,希冀挖掘警民关系研究的知识体系,廓清警民关系的研究趋势,厘清研究热点、研究前沿,为今后学术界进一步深化警民关系研究提供一定的学理支撑和有益启示。

二、数据来源与分析工具

本研究选取中国知网(CNKI) 数据库,以“警民关系”为关键词进行检索,限定文献来源为:中文文献,全部期刊。数据检索后,对无效数据进行剔除,滤掉会议、报纸等非学术类文献,最终获得有效文献1102篇,时间年份为1986-2019年。

本文运用Cite Space软件对警民关系文献(集合)进行计量分析,将时间分割定为一年,数据抽取对象选择Top50,其他选项保持默认状态,绘制了警民关系研究关键词的科学知识图谱,以期用更加直观、客观的方式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趋势和发展方向,探寻出警民关系领域研究演化的关键路径及知识转折点。在此基础上通过一系列可视化图谱来对警民关系研究的发展历程、研究热点和趋势等问题进行解读,从而为学者提供预测性的理性参考。

三、研究趋势

本研究对收集到的文献进行发文量统计,以此来把握警民关系的研究趋势和走向。

图1

根据图1所示结合现阶段理论研究,不难看出近30年来警民关系研究呈现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是1990—2008年,该阶段处于起步研究阶段,主要研究警民关系内涵的界定、国外警民关系的经验以及影响警民关系的因素;第二阶段是2009—2014年,该阶段是警民关系研究高速发展阶段,主要提出了和谐警民关系的理念并围绕其对策路径进行研究。同时该阶段是警民关系研究的高峰阶段,其中2009年发文量达122篇,达到高峰值,原因可能在于2008年公安部党委将“和谐警民关系建设”列为公安工作的三大任务之一,[2]同时2008年—2014年之间“杨佳事件”“躲猫猫事件”“洗澡死事件”“噩梦死事件”“王文军案”“贵州瓮安事件”等涉警舆情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警民关系的高度关注;第三阶段是2015-2019年,该阶段是发展成熟时期,从2015年以来,虽然警民关系研究热度有所下降,但该阶段警民关系研究不断发展成熟,研究框架不断完善,研究视角不断拓宽,主要是从学科交叉、基层警务以及评价体系的视角对警民关系进行探索和分析。

四、研究热点

本研究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来探索警民关系研究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热点,并对研究主题的发展变化做出阐释。

图2 关键词共现图

图2中圆形每一个节点代表一个关键词,节点的大小代表词频高低,节点连线的多少代表该关键词中心度的大小。点的中心性是一个用于量化点在知识网络中地位重要性的概念,中心度愈大,说明该节点处于中心位置,学界对于该问题研究的集中度越高,对整个研究网络的影响力也就越大,同时节点中心性的强弱不仅与连线的多少有直接关系,还受到与之相联系的其他节点中心性大小的影响。关键词出现的次数越多,其显示的字体就越大,并且所对应的圆圈越厚,圆圈的颜色表示所对应的年代。

关键词作为学术论文研究主题的精炼表达,是作者研究的核心概念,不同关键词之间的关联性在一定程度上可反应出学科领域中知识的内在联系。从知识理论的角度看,中心度和频次高的关键词代表着一段时间内研究者共同关注的问题,即研究热点。[3]表1 是对关键词出现频次以及中心性大小的具体展示。

表1

结合图2、表1,本研究对警民关系研究热点做以下梳理和阐释:

1.内涵要义研究

“警民关系”频次达到440次,并且中心性较高,表明学者们普遍对警民关系这一词的核心要义比较重视,主要体现在对警民关系内涵、要素、价值等层面的研究上。

2.构成要件研究

“民警”“人民警察”“派出所”“群众”“人民群众”等关键词出现频次和中心度较高的原因是警察作为构建警民关系的主体,社会公众作为警民关系研究的客体,不少学者从警民关系构成要件的角度出发进行了探索和研究。“群众”一词,虽然出现频次为51次,但是其中心性为0.48,比警民关系还要高,这表明群众视角一直是学者们研究警民关系的重要关注点。

3.影响因素研究

“和谐”“社会关系”“司法机关”“警民冲突”等关键词反映出学者们对警民关系影响因素的密切关注。刘猛(2012)指出仅选取2011 年公安部组织的“和谐警民关系系列征文活动”中的 58 篇获奖论文,其中涉及影响警民关系的因素就有 12 类 70 余条,主要有警察执法不规范、警察办事效率低、警察贪污受贿、警察不重视公关、犯罪率居高不下、警民之间缺乏沟通等。[4]

4.发展策略研究

“对策”“构建”“途径”“创新”“执法”“社区警务”“警民互动”“警察公共关系”等关键词实际上体现了学术界对密切警民关系方法和对策的探讨和研究。[5]学者们在分析警民关系建设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的基础上,探究影响警民关系和谐发展的突出问题及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从警务工作的实践出发,提出了不少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有效途径和建构之策。[6]

为了更直观地发现警民关系研究主题发展的内在逻辑,找到警民关系研究领域的核心关注点,通过对图谱中关键词进行“LLR对数似然算法”进行聚类分析,共计得到10个大类,如图3所示。

图3 关键词聚类图

图3表明,当前我国警民关系研究的关键词存在内在联系,并且可以划分到十大研究模块中,分别是“人民警察”“对策”“杨佳事件”“队伍建设”“官兵”“公安局”“郑州市”“社区警务”“科学发展观”“警民和谐”。从学理上讲,这十大研究模块,能够全部囊括我国当前警民关系研究的范围和内容。表2是对聚类分析的具体展示。

如表2所示,为了验证聚类模块的可信度,本研究中对聚类结果进行了验证,聚类轮廓值(silou)是衡量聚类同质性标准,其数值大小与聚类成员的相似性正相关,一般认为数值大于0.7时,具有高信度。从表3来看各项指标均大于0.85,表明聚类结果具有较高可信度。

结合图3和表2,本研究尝试从以下几个层面对关键词的聚类分析进行分析和阐释:

表2

一是对警民关系主体的研究,主要包括“人民警察”“队伍建设”“公安局”等聚类模块。这类研究主要是从警民关系的主体出发,探索警民关系建设的路径。例如曾述全(2010)指出公安机关自身的因素是影响警民关系的主要内因;[7]李青、刘启武(2009)等认为加强警察队伍建设是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基本前提。[8]

二是对警民关系客体的研究,主要包括“警民和谐”聚类模块。这类研究主要体现公众立场,从公众感知、信任、评价等视角开展警民关系建设研究。刘朝捷(2004)认为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理解程度、支持程度以及认知程度,对警民关系建设具有重要影响;[9]徐云鹏等(2019)也指出警民关系建设面临公众心理期待与实际感知不一致、公众社会印刻与警察实际不符合等现状。[10]

三是从法律政策层面探讨警民关系,主要指“科学发展观”聚类模块。我国警民关系研究具有鲜明的政策和法律导向性(师容,2017),[11]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鲜明地提出和阐述了“构建和谐社会”这个科学命题,因此和谐的警民关系成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公安机关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要途径(吴金彪,2009),[12]只有建立和谐警民关系,公安机关才能打牢群众基础,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曾页九,2006)。[13]

四是从对策路径层面探索警民关系,主要指“对策”模块。在研究过程中学者们根据自己的研究视角和专业立场提出了密切警民关系建设的方法和对策。例如:政治信任视角下和谐警民关系的构建研究(龙春霞,2018),[14]网络时代和谐警民关系的困境与进路(李小波,2013)[15],新时代基层派出所和谐警民关系构建路径研究——基于杭州市的地方实践(徐云鹏,2019)等等[16],丰富了警民关系研究视域。

五是从特定视角理析警民关系,主要是指“杨佳事件”“郑州市”等聚类模块。这类模块反映出警民关系研究领域对涉警事件和特定地域的关注。例如杨才让草(2019)[17]、张桐(2019)[18]、杨龙(2018)[19]等学者分别对甘南藏区、山东省枣庄市、江门市等地区和谐警民关系的构建进行了探索。方凯懿(2009)[20]、郭秋娟(2019)[21]、赵义(2008)[22]对雷洋案、贵州瓮安事件、深圳袭警事件、云南孟连事件等警民冲突事件进行了剖析。

六是政、军、警、民一体化研究得到了关注,主要体现在“官兵”聚类模块。从官的角度讲,这类关键词反映了政府机关对警民关系建设的影响,不少学者认为当前不当的行政干预、非警务活动等是影响警民关系的重要因素。从兵的角度讲,2016年党政军警民合力治边被纳入“十三五规划”(马宇飞,2019),[23]军民融合建设机制、方法对警民关系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学者们对军警民融合发展进行了探索,特别是军警民在维和行动和边疆地区的维护稳定,[24]以及构建联防机制上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七是社区警务是密切警民关系的重要举措,主要是“社区警务”聚类模块。社区警务作为西方近代史上第四次警务改革核心,是我国推进公安基层基础工作、推进警民关系建设的重要举措,[25]我国于2002年把社区警务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部署,因此,从社区警务建设的视角出发,探索密切警民关系的方法和对策,成为学者们开展研究的一大域场。

五、研究前沿

时间线图不仅可显示关键词的研究起点时间,反应关键词的研究频次,还能显示关键词之间的相关关系。在时间线图中,高频关键词被投影到以时间为横轴的坐标系中,可以直观地看到警民关系研究路径和发展趋势。

图4 关键词时间线图

节点中心所在位置显示该关键词在舆情研究文献中第一次出现的时间, 越大表示出现的频率越高,圆圈的颜色表示年代,越厚表示出现的越多,连线表示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

图4直观地展现了警民关系领域的研究前沿,能够从时间维度上整体透视各时段警民关系研究领域关注的研究热点及演进趋势。通过时间线图的分析,能够把握各时段关键节点之间的相关关系,预测该领域的发展方向与需要关注的问题。由图4可以看出,警民关系研究的生成路逻辑具有鲜明的“遗传性”,各个时期和阶段的联系性和紧密性较强,特别是警民关系研究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联系较为紧密,并且有显著的聚集期(1990-2000年和2008-2014年)。而2001-2007年之间国内警民关系突破性研究成果较少,呈现明显“空窗期”。近年来,“新时代”“社会治理”“警务公开”“生态学”等成为当前警民关系研究的新兴关注点,例如:蔡文强等(2019)不仅分析了新时代影响警民关系的因素,而且提出了新时代警民关系构建的对策,他指出要从提高警察执法素养、拓宽警民沟通渠道、完善监督追责制度等方面入手,不断强化警民关系建设[26];赵时雨(2018)认为社会治理体现了一种多元、协同的治理方式,更加注重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的重要性,社会协同治理理论自提出后就受到了广大学者们的关注[27],将现阶段的社会治理理论同警民关系建设相融合成为优化警民关系建设的重要路径;邵祖峰等(2015)认为警民关系建设具有生态系统的特征,并且详细阐释了警民关系生态系统内涵与构成、作用原理、生态现状以及促进当前警民关系和谐的具体策略[28]。这些研究均为现阶段警民关系研究提供了新的着眼点。

整体而言,自2014年以来,警民关系研究领域并没有形成被学者们广泛关注、统一研究的热点问题,学者们结合不同的研究视角和专业领域开展了针对性的研究和探索,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警民关系研究出现了多元化、多角度的特点。

为了更好地呈现各个时间阶段学术界对警民关系研究领域的集中关注点,本研究通过Citespace对于关键词的突破分析功能(Detect Bursts)共找到25个有突破性引用的关键词。

图5 关键词突现图

图5中显示了关键词热度较高的时间阶段,例如“社会关系”从1991年到2003年、“人民警察”从1995年到2008年、“公安工作”从2002年到2008年一直被作为研究的重要关注点,并且呈现激增趋势。但是自2008年以后这些词不再成为学者们主要探讨和深入挖掘的重要内容,其研究热度逐渐下降。而“警民和谐”“警民互动”“警民沟通”“公安微博”等关键词成为近年来研究热度比较高的词汇,学者们在这些相关领域内开展的研究探索比较多,这表明研究成果激增。

为了更加清晰地呈现警民关系研究领域的演化路径和发展趋势,本研究运用citespace工具呈现了警民关系研究的关键词时区图。

图6 时区图

时区图中同一聚类节点按时间顺序被排布在同一水平线上, 每个聚类的文献就像串在一条时间线上, 展示出该聚类的历史成果。图谱中的文献年份位于图谱上方,越往右时间越近,聚类结果的关键词位于同一水平线上,生成的聚类主题词位于横线右边,图谱中显示的“#”+数字中,数字越小代表聚类的成员数量越多。

由图6可知,近年来“新时代”“警务公开”“社会治理”“生态学”等关键词成为警民关系研究的新兴关注点,这与图4一致。

六、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为数据库,运用CiteSpace可视化统计分析工具探析警民关系研究近30年来在国内的研究现状、发展路径以及关键节点。结论如下:

我国警民关系分为起步发展阶段、快速成长阶段以及成熟稳定阶段三个阶段,研究框架基本形成,研究层次由浅入深,研究视角不断丰富。

警民关系内涵要义、构成要件、影响因素以及发展策略仍然是学者们研究和关注的重要热点。

“新时代”“警民互动”“警务公开”“社会治理”“生态学”等关键词成为警民关系研究关注的前沿问题,警民关系研究呈现出时代性、细化性和交叉性的研究特点和趋势。

1.拓展研究方法

当前我国警民关系研究大多是从定性的角度进行思辨式的探讨,针对警民关系的量化研究还有欠缺。今后,应当不断拓展警民关系领域的实证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警民关系研究的理论和模型。

2.细化研究视角

当前围绕警民关系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普遍偏向于宏观和中观研究,得出的成因和对策具有趋同性,没有很好地体现针对性和特殊性。接下来,警民关系研究应当进一步微观化,例如从公安机关、公民个体、新媒体传播等视角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3.丰富研究内容

整体而言,当前我国警民关系研究范式较为传统且重复性研究较多,未来警民关系研究应在体现时代性和实战性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性研究。

七、研究不足

本研究的文献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文献的样本数量与范围较为单一,不能完全覆盖警民关系研究全部视域。如果选取多数据库进行交叉性分析,研究的结果将更加全面准确,研究结论的推广性和普适性将会进一步提高。

本研究仅仅对所选的文献数据进行了关键词的共现分析、聚类分析,并且呈现了时区图、时间线图等,并没有从作者、机构、地域等视角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如果将知识图谱分析的视角进一步扩展,研究结论将更加丰富多元,更加具有说服力。

猜你喜欢

警民警务聚类
博物馆
新形势下警务战术指挥
优化警民关系视角:提升社区民警沟通能力研究
基于K-means聚类的车-地无线通信场强研究
探究警务战术的本质、知识生成与运用
基于高斯混合聚类的阵列干涉SAR三维成像
警务训练中腹痛的成因及预防
交警十大队举行警民恳谈活动
基于Spark平台的K-means聚类算法改进及并行化实现
基于加权模糊聚类的不平衡数据分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