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八块腹肌” 与 “将军肚”

2020-09-15王笑寒

读者 2020年18期
关键词:腹肌兵马俑古希腊

王笑寒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在勇猛无敌的吕布出阵欲战时,《三国演义》将其描绘为“头戴三叉束发紫金冠,体挂西川红锦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弓箭随身,手持画戟,坐下嘶风赤兔马”,一派英霸之气跃然纸上。

你可能以为,《三国演义》中霸气十足的吕布应当和电影《斯巴达三百勇士》中的斯巴达战士一样,有着线条清晰的发达肌肉,那闪耀的八块腹肌,甚至能使腹铠反射的金光都黯然失色。不过,中国古代画师们对战将的描绘可能会令你大失所望:在他们的作品里,从汉代的淮阴侯韩信到《水浒传》中的豹子头林冲,看起来都有些“大腹便便”。

为何中国古代名将都是将军肚而没有八块腹肌呢?

从雅典城到好莱坞

在西方,对人体肌肉线条的偏爱早在古希腊时就已开始。例如,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雕塑家米隆的作品《掷铁饼者》,就通过对肌肉线条和身体动感的描绘,将古希腊人的青春力量和健美体魄表现了出来。

为了更好地展现人体,古希腊艺术家一方面通过解剖学不断地研究人体本身,另一方面则引入黄金比例,打造理想中的人体形象。总体而言,古希腊雕塑对人体的创作是理想主义化的,它实质上是通过科学分析来刻画数学模型式的完美人体,以达到审美上的和谐。古希腊的艺术创作受到古希腊哲学(特别是柏拉图主义和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影响,可以说,正是古希腊哲学家对理想世界、宇宙规律和数理几何的思考,催生了艺术上的完美人体,激发了古希腊人对肌肉线条的喜爱。

不过,对人体肌肉线条的强调不仅是古希腊哲学理念和艺术思想的产物,还是古希腊人社会生活的直接体现。众所周知,古希腊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发源地,有着源远流长的健身文化,体育竞技既是一种向神祭祀的方式,又是一种独特的社交方式,可以在和平年代帮助城邦和个人赢取声望。

在古希腊城邦繁荣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出现了赛跑、铁饼、标枪、跳远、拳击等运动,还出现了体育场、赛马场和摔跤场等运动场所。现代英语中的健身房一词,就来源于古希腊语中的训练场一词,原意为“赤裸地进行体能训练的地方”。可见古希腊人在体育训练时有赤裸着展示身体的传统,难怪他们会仔细欣赏并且刻意塑造完美的肌肉线条了。

虽然在后来的中世纪,重视灵魂拯救的天主教一度将身体视为邪恶腐朽的存在,使得健身文化消失,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重启了西方人对古希腊健身文化的兴趣。英国哲人兼教育家约翰·洛克在其著作《教育漫话》中曾反复强调击剑、拳击和舞蹈等对教育的重要性。德国哲人尼采则希望德国人不仅成为精神上的古希腊人,还能够强身健体,成为身体上的古希腊人。

古希腊人对肌肉线条的热爱并没有随着西方文明的嬗变而慢慢消失,反而在西方世界得到了很好的继承与推广。20世纪好莱坞电影中一身腱子肉拳打四方的斯坦森们,便是西方传统肌肉审美得以延续的产物。

从兵马俑到水浒图

与古希腊雕塑不同,中国早期的人体雕塑——兵马俑,更加注重刻画现实条件下的人体形象。秦汉以前,中国古代大人物下葬时往往需要活人殉葬。秦汉以后,这种丧葬风俗逐渐被废除,木俑和陶俑随之兴起,以替代活人殉葬。

古人讲究“事死如事生”,在墓葬中,随葬的人俑则多模仿活人在现实中的生活情态。兵马俑作为秦汉随葬人俑的巅峰和典范,在模仿现实方面亦不遑多让:秦兵马俑“千人千面”的特色便是秦俑造像模仿现实生活的明证。有趣的是,秦始皇兵马俑群有一个神奇的规律:地位越高的兵俑,肚子越大。兵马俑的衣服是上片押着下片,但是到了高级军官的将军俑,由于肚子变大,衣服的上片已经押不住下片了,“将军肚”的说法也就由此而来。

可是,将军们的将军肚难道不会影响他们的战斗力吗?

在格斗竞技的实战中,人体在格斗中所发挥的力量与最大肌肉量有关,这也就意味着,在体脂率相同的情况下,体重越重的个体,肌肉量越大,力量也就越大,战斗力也就越强。因此,在体脂率出入不大的情况下,大体重在近战格斗中往往意味着“降维打击”,这也是大多数格斗竞技为保证公平,要分为轻量级、中量级和重量级的原因。例如,由于人体肌肉的增加程度有限,日本相扑选手甚至会刻意增肥以获取优势。

与日本相扑选手类似,中国古代将军的腹部是包裹着厚厚肌肉的将军肚。在古代战争中,军队长途行军对战将和士兵都是巨大的考验,这意味着军士必须有一定量的脂肪储备,否则体力续航很成问题。

战国时期,魏国名将吴起所训练的精英士兵魏武卒,曾多次大破秦军这支“虎狼之师”。而在出战时,魏武卒需要“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意思是,魏武卒每当出征行军时要披上三层重甲,带满弓拉力达到十二石的弩,手持长戟,戴盔佩剑,背五十只弩矢,带三天粮食,半天急行军一百里。这种级别的负重行军,没有大量脂肪作为能量储备,是难以想象的。

与魏武卒相似,中国古代战将因为长期骑马,不仅需要足够的腰腹力量承受铠甲和武器的重量,还需要有一定的脂肪储备以应对长途行军的消耗。因此,《后汉书》在提到汉代名将班超时,将其描述为“燕颔虎颈,飞而食肉,此万里侯相也”。大意是说,班超脖子粗得像老虎,暗指其身材魁梧、英偉不凡。实际上,与“燕颔虎颈”相似,“虎背熊腰”“五大三粗”“牛高马大”“腰阔十围”等,都是古代军士理想的身材标准。考虑到行军打仗和近战格斗的实用性,这种身材虽与好看的八块腹肌相距甚远,却是中国古代画师描绘武将形象的模板。

在南宋刘松年的《中兴四将图》中,猛将岳飞就是经典的大肚形象。

不唯如此,这种武将模板还远渡重洋,影响到东瀛等地。例如,在日本浮世绘版的《水浒画谱》中,“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同样是挺着大肚腩的经典形象。

中国古代武将的将军肚,虽然与今天的啤酒肚看起来相似,却是典型的“脂包肌”,是战斗力量性和持久性的代表。对这些将军而言,从实战上看,训练肌肉线条是毫无意义的行为,而增加体重却有益于增强战斗力;从社会风气上看,中国古代也缺乏古希腊社会那种偏爱肌肉线条的审美文化。

因此,出于实战考虑和审美习惯,中国古代的武将不可能有八块腹肌,而是“大腹便便”了。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古人诚不我欺。

(卫 茅摘自微信公众号“国家人文历史”,邝 飚图)

猜你喜欢

腹肌兵马俑古希腊
古希腊之旅
兵马俑修复:为你,千千万万遍
从艺术品中走出来的古希腊神话故事——阿波罗篇
中国出土2100年前的迷你兵马俑
社会版(五)
从古希腊的宫殿走来
笑话
每天卷腹,为什么还是看不到腹肌
法国八旬老翁蝉联“腹肌王”
挖“兵马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