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5.12汶川震后10年初中生心理健康研究

2020-09-12蓝洋何奎莲

快乐学习报·教研周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显著性维度差异

蓝洋 何奎莲

摘要:目的:探讨5.12汶川地震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的现状。方法:采用王极盛《初中生心理健康问卷》通过初中生进行调研后进行差异比较检验。结果:震后十年,初中生存在轻度心理健康问题,多表現为强迫症状和情绪不稳,女生在焦虑水平上显著高于男生,八年级学生在强迫症状、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和情绪不稳上显著高于七年级,年级与性别对于心理健康主效应显著。结论:震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恢复是一个长期过程,震后心理援助要注意长期性,还要注意年级与性别的差异,主要关注强迫症状与情绪不稳问题。

关键词:地震;青少年;心理健康

2008年的汶川地震对青少年的心理冲击巨大而持久,灾后心理健康重建漫长而艰巨。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快速成长又尚未成熟的发展阶段,外界剧烈的变化和刺激会对他们造成严重的影响。地震会给他们的心理造成伤害,这种伤害在短时间如果无法有效化解,就会形成创伤。此外,地震的破坏力与激活力,也给青少年带来的重大转折与重构契机。由于青少年的性格还有很多不确定性,所以在帮扶的过程中,首先要注重他们的心理特点,抓住转折与重构契机,开展有效心理服务。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北川民族中学”经历过5.12汶川的初中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50份,回收率100%。剔除有规律或波浪状的问卷,得到有效问卷127份,有效率为84.67%。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

1.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王极盛《初中生心理健康问卷》对初中生进行测量,该量表包括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心理不稳10个因子,量表共60个项目,由10个分量表组成。采用5级评分制,得分越高表明问题越突出。各项目和量表总分的相关在0.4-0.76之间,各项目区分度良好,10个分量表重测信度在0.716-0.905之间,同质信度在0.601-0.8577之间,分半信度在0.6341-0.8726之间。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在0.7652-0.8720之间,内容效度比较理想。其中,平均分为2分表示存在轻度的心理问题;平均分为3分表示存在中度的心理问题;平均分为4分表示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平均分为5分表示存在非常严重的心理问题。

1.3数据处理

采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双因素方差分析。

2结果

2.1初中生心理健康得分的基本数据情况

表2可知,除适应不良和心理不稳均分小于2分外,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与紧张、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和情绪不稳均分都大于2分,表明存在轻度的心理问题。

2.2初中生心理健康筛查率

从表3可知,在心理健康中的各个维度当中强迫症状、情绪不稳的人数比率较多,敌对、适应不良和心理不稳的人数比率较少。

2.3初中生心理健康性别差异检验

从表4可知,焦虑在性别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女生的均分较大于男生的均分。其他各因素在性别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2.4初中生心理健康年级差异检验

从表5可知,强迫症状、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和情绪不稳在年级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八年级在这几个因素上的均分大于七年级的得分。其他各因素在年级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2.5性别与年级对于心理健康的交互效应

从表6可知,年级与性别的交互作用不显著,而性别与年级对于心理健康的主效应

显著。

3讨论与分析

3.1震后初中生心理健康基本情况

震后十年,初中生已适应震后生活,心理较为稳定。适应不良和心理不稳得分小于2分,说明在震后十年初中生已适应了震后生活,由于国家对震后灾区群众的政策支持、全国范围内的资源援助,专业的心理援助等,故不存在心理不稳情况。

震后十年,初中生存在轻度心理问题。在强迫症状、抑郁、焦虑、偏执、敌对、人际敏感、学习压力、情绪不稳因素上,得分均大于2分,表示存在轻度的心理问题,地震对震后十年的初中生仍有影响。该阶段学生可能会经常听到家人谈论地震的经历以及带来的痛苦,从而想起当时经历地震的感觉让自己觉得有生命危险的威胁,因而比较敏感,易产生敌对、偏执等情绪。在寄情于学习时如果遇到不顺或者挫折,陷入极端当中。震后初中生心理不健康多表现为强迫症状和情绪不稳,帮助初中生恢复心理健康的主要措施是缓解学生强迫症状的程度和教会学生管理情绪。通过合理的方式来倾诉和宣泄自己的压力,增加自信心和减少焦虑能够很好的缓解强迫症状的程度。

3.2震后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

震后十年,男、女初中生在焦虑水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女生均分高于男生。女生受挫能力相较于男生较弱,所以普遍女同学比男同学更加焦虑。在强迫症状维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从均值上看女生大于男生,这可能是女生要考虑的事情更细致一些,想要把事情做的漂亮看起来舒服,从而有了较高的强迫症状。在敌对维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从均值上看女生大于男生,这可能是女生比男生更容易发脾气和容易吵架,男生发生冲突很少吵架有可能会打架。在学习压力维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从均值上看女生大于男生,这可能是家庭的观念影响的,女生要听话、好好学习才是好孩子,而男生顽皮一些、学习不太好都是可以接受的。在情绪不稳维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从均值上看女生大于男生,这可能是女生心思更加细致情绪容易被他人影响,而男生性格较为粗犷很多事并没有太过重视。

3.3震后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年级差异

震后十年,初中生心理健康年级方面上,七年级和八年级在强迫症状、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和情绪不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八年级在这几个维度上的得分均大于七年级的得分。八年级学生年级更大,灾难感受性更强,灾难后遗症也更加严重,更可能适应不良。八年级学生随着年级的增加,升学压力逐渐增加,学习压力也跟着增加,所以八年级学生受到老师与家里人的压力更大、更辛苦一些;其他各因素在年级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偏执维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从均值上看八年级大于七年级,这可能是因为年纪与年龄长于低年级所以对自己的要求要更高,父母要求也要更高。在人际关系敏感与紧张维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从均值上看八年级大于七年级,这可能是由于升学的学习压力致使高年级的学生跟老师和同学的关系更加紧张。在抑郁维度上不存在显

著性差异,但从均值上看八年级大于七年级,这可能是因为年龄的差距导致的,八年级学生普遍比七年级学生年龄大。在焦虑维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異,但从均值上看八年级大于七年级。

综上,地震十年后,中学生整体上存在轻度心理健康问题。在心理健康得分的各个维度当中,强迫症状、情绪不稳占据首要位置,人际关系敏感与紧张、焦虑、偏执、抑郁和学习压力占据中间位置,敌对、适应不良和心理不稳居于末尾;女生在焦虑水平上显著高于男生,其他的因素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八年级学生在强迫症状、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和情绪不稳上显著高于七年级,其他的因素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学生心理健康的年级与性别之间无交互作用,年级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与性别是男还是女之间无关;年级与性别对于心理健康主效应显著,年级和性别对于心理健康得分的影响较大。

4解决地震后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地震对青少年的心理影响巨大而持久,灾后心理援助要长期进行。在长期的心理援助中,要考虑典型人物的影响、常态化灾难教育及心理辅导,并针对灾后的不同时期开展针对性心理服务。

4.1典型人物及周边人的有效帮扶

典型人物对社会有着重要的引导、示范和教育作用,对青少年更是如此。地震后,青少年如果能够接受一些典型人物的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自然会减少或者消除很多消极心理。震后,青少年经常接触的亲友、老师如果可以经常鼓励他们,引导他们,给他们明确的示范作用和激励作用,就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种心理上的默示和引导,也能够直接带动他们产生良好的行为,发展出积极的心理品质。

4.2进行常态化灾害教育及心理辅导

学校应加强学生的安全知识教育,加强对紧急避险、自救等知识的宣传活动,学校可以定期举行防灾训练、逃生演习、基本医疗知识的培训、自救知识的普及等活动。学校应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课程,增进学生对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时的心理防御能力,进而有效的缓解预防危机、抵御灾难。

4.3注意心理辅导的科学性和阶段性

地震在不同程度影响了初中生的心理健康,而震后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初中生心理特征不一样。有效的心理援助必须关注震后不同阶段心理特征,采用针对性的方法与策略,在进行心理辅导时要格外注意科学性和阶段性,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在心理辅导之初,应主要注意学生的人际关系敏感与紧张、抑郁和适应不良等问题。在后期的心理辅导中,应注重学生的偏执、学习压力等问题。在整个心理辅导中应该有一个较为系统的框架,按照方案的顺序进行保证结果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何奎莲,任俊.震后民族地区初中生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J].心理学探新,2010,30(05):52-55.

[2]何奎莲,任俊.破坏力与激活力带来的重大转折与重构契机——地震灾区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与分析[J].宜宾学院学报,2011,11(08):110-114.马多秀.教育如何面对危机——博尔诺夫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及其对四川地震灾区教育的启示[J]江苏教育研究.2009(22).

[3]唐卫平.走出生命的断层:博尔诺夫的危机教育观对地震灾区教育重建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2009(06).

[4]宁维卫等.震后心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

[6]刘之月,马道川,董毅强等.汶川地震灾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9,30(7):575-576.

[7]马丽.地震后青少年学生心理辅导策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6-7.

[8]司徒明镜,张毅邹可等.汶川大地震灾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40(4):712-715.

[9]辛玖岭,祝卓宏,王力等.汶川地震重灾区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其相关因素[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1):63-65.

[10]李辉,舒姝,李红.灾后心理援助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3).

本文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灾后十年--5.12汶川地震对青少年心理影响的对比研究》(项目编号:201710641048)结题成果。

作者简介:蓝洋,女,宜宾学院2018届毕业生,《灾后十年--5.12汶川地震对青少年心理影响的对比研究》项目负责人;何奎莲,女,宜宾学院应用心理学教授。

猜你喜欢

显著性维度差异
相似与差异
基于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的古典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课型探讨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多媒体情境下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三个维度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欧盟法院判决明确欧盟商标通过使用获得显著性的地域认定标准
浅谈商标的显著性对于商标应用的影响
商标显著性的司法判断(一)
在高中数学中渗透“解题差异论”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