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抽象体系影响下的中国当代抽象雕塑

2020-09-12赵晚琴

快乐学习报·教研周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

摘要:伴随着20世纪工业革命的发展,世界艺术史上迎来的是西方现代主义风格的崛起,中国雕塑界的当代意识也逐渐被唤醒,走上了探索抽象雕塑的道路,抽象主义的纯粹性和超脱性为其带来了情感宣泄的高潮,然而在当下的中国雕塑界似乎呈现出了过分西化与庸俗程式化的局面,如何在西方体系影响下发展出具有中国本土样式色彩的中国当代抽象雕塑成为不可忽视和迫在眉睫的问题。

关键词:当代抽象雕塑;本土色彩;传统文化

一、抽象雕塑概述

1.抽象雕塑的概念

抽象艺术作为现代艺术流派之一流行于二十世纪的西方,但由于“抽象”一词本身的多元性和不确定性,使得抽象艺术至今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甚至中西方所理解的抽象也有所不同,朱尚熹曾分别从中西方字典中对抽象一词定义的角度对照分析,以展开理解,西方的“抽象”一词,“Abstract,其原意与我们的“抽象”很不一致,西方的抽象与现实是分离的,既不表现具体物体,也不显示特定情景,强调与真实和具象分离的本质,而我们的《现代汉语词典》认为抽象是从许多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叫抽象,是形成概念的必要手段”。作为抽象艺术中占据三维空间的抽象雕塑,它不像具象雕塑以模仿和记录自然的真实性为主旨和最高要求,抽象雕塑以其动势、能量、力度、架构、质感、重量等来纪念生命的存在和对艺术精神的追求。

2.现代主义流派中的抽象雕塑

作為现代主义流派之一的抽象主义,在发展的阶段不免受到现代主义其他流派的影响,特别是立体主义和构成主义,立体主义于1908年始于法国,力求在二维画面上追求一种几何形体的美,创造出一种客观与理性的美,带来了现代主义艺术的新发展。紧接着是构成主义,构成主义的定义主要是指由金属、玻璃、木块、纸板等材料而组合成的雕塑,直接源泉虽然来自立体主义,但构成主义强调的是空间中的势,俄国构成主义的奠基者塔特林的浮雕是达达主义以及1960年代废品雕塑的开山鼻祖,在立体主义和构成主义的影响下,抽象主义不以模仿自然而强调内心精神的风格很快蔓延到了雕塑领域,深刻地诠释了立普斯的“艺术就是客观化的自我享受”这一观点,在抽象雕塑中,现实中的比例和结构从来不是评判美的根本标准而是视外物为有用对象的绝对艺术意志为第一性,以自然原型为第二性,由此可见,在抽象雕塑的面前,具象雕塑中所强调的自然原型的比例和结构似乎也退居幕后了。

二、中国当代抽象雕塑的本土化发展

1.中国当代抽象雕塑现状

抽象艺术从产生至今不过百余年,其理论基础和实践运用尚处于发展的阶段,当代抽象雕塑的现状并不十分乐观,中国当代抽象雕塑目前相对具象雕塑而言仍然处于比较边缘化的状态,人们大体还处于物质上的需求阶段而不是精神上的需求阶段,从审美的角度上看,艺术家和观众还多少把艺术当作一种生产劳动,喜欢从耗时长短和费力大小来衡量艺术高低,再加上之前对西方抽象艺术的消化不良,导致中国当代抽象雕塑即使到目前为止也并没有一套十分完整的属于本民族的抽象雕塑体系,当代雕塑艺术语言的延展性也导致雕塑概念的界定变得非常模糊,至今社会上的“抽象雕塑”层出不穷、良莠不齐,就如吴为山所介绍的那样:“近三十年来,全国各地用“托起的球”这种雕塑形式来表示“希望的明天”的,不下一百万尊”。对抽象雕塑的精神没有达到一个正确的认知,导致一些雕塑家盲目模仿,此类雕塑便如同雨后春笋般的崛起,抽象雕塑逐渐从“有意味的形式”走向了“空洞化的程式”,但是在那个疯狂的阶段过后,中国的雕塑家们开始冷静下来尝试重新审视抽象雕塑,试图建立属于中国当代抽象雕塑的形式语言。

2.中国当代抽象雕塑艺术的内驱力

雕塑的地位在以往的中国具有差异性,虽然雕塑如今逐渐被大众视为艺术的一部分,但是它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从未被当作一门艺术门类来看待,直到1992年的当代青年雕塑家邀请展的出现,使中国雕塑界的当代意识被唤醒并获得自觉,沃林格在《抽象与移情》中解释抽象主义产生的原因在于人与环境之中存在着冲突,人的心灵在现实空间中感到了恐惧,难以安身立命,于是只有在艺术的形式中寻找慰藉,所以便在艺术创作中出现了“抽离的趋势”。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作是拥有生命的东西,似乎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同时,人本身也会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这便是移情作用。移情作为抽象艺术的特点之一,在抽象艺术中显现得最为淋漓精致,现在不仅仅是抽象雕塑,国内一些具象的雕塑家也多少受到了移情的影响,自由雕塑家向京在创作时一直希望自己的具象作品能将人内心深处把那些说不清道不明但又很美的东西借助作品表现出来。如今的艺术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生产劳动,艺术的对象是人民大众,在现今社会节奏如此之快的情况下,好的抽象艺术能让人在极短的一瞬间达到精神上的共鸣,在真实与不真实之间感受自由,中国当代抽象雕塑不论是在大众接受程度还是商业拍卖当中地位都比以前更加受到重视,精神境界上的追求正慢慢将大众汇集到此处并以它的方式去授人光明。

3.中国当代抽象雕塑本土化发展的样式探索

作为现代雕塑中的一部分的中国抽象雕塑从发展到现在,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49年前,中国雕塑家们主要致力于如何把西方的古典雕塑学到手,并建立西方学院派的教育体系,第二个阶段是1949年到1979年,现代雕塑与主流意识相结合,解决它的政治、宣传及教化功能,第三个阶段是1979年后,雕塑界内力求“正本清源”,从苏式转向西方雕塑的真精神及语言样式上的推进。在经历了概念化抽象雕塑、“滥符号化”抽象雕塑和伪文化抽象雕塑之后,中国当代雕塑家终于意识到中国当代抽象雕塑必须形成一套中国式的抽象雕塑理论体系和艺术定理,如何在风格上保持当代,而在感觉上保持中国化,这是中国当代抽象雕塑迫在眉睫的问题,如果当代抽象雕塑能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再创造,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内核,把中国传统元素和中国当代抽象雕塑进行杂糅和整合,使中国当代抽象雕塑即具有时代性,也具有古典性,既可以丰富中国当代抽象雕塑的实践和理论体系,进行本土化发展,也可以让更多的年轻人注意到甚至参与到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当中,不得不说将会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三.总结

西式雕塑的冲击和参照让中国雕塑艺术在自己内部产生新的“本土雕塑”,我们要在对西方抽象雕塑去糟取精的基础上正本清源。当代抽象雕塑中的形式探索需要理论和图式来源的支撑,要真正从文化入手,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内核,并结合当代抽象雕塑,创造出真正的中国当代抽象雕塑,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朱尚熹.抽象雕塑-一部争取独立的奋斗史[J].中国学术期刊,2018

[2]孙振华.中国当代雕塑[M].河北美术出版社,2009

[3](德)沃林格.抽象与情移[M].金城出版社,2010

[4]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

[5](英)苏立文.中国艺术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赵晚琴(1996.7—),女,汉族,籍贯:贵州遵义人,广西艺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19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雕塑,研究方向:雕塑研究。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
运用传统文化开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提升党员干部道德修养
论弘扬行为德学的重要性与实现途径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旅游开发对纳孔村布依族传统文化的影响研究
试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