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新”背景下农林经济管理卓越人才培养创新

2020-09-12陈有华王婵

西部学刊 2020年14期
关键词:三三四新模式

陈有华 王婵

摘要:“四新”学科建设是未来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建设重点,“新农科”建设要求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创新要走“三三”制模式,即“三才合一”的人才培养结构、“三位一体”的人才素养构成体系和“三新融合”的学科支撑系统。“新农科”农林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创新,要以“新农科”为学科基础,推进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与学科发展;要以新文科、新工科和新农科学科融合,重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宗旨,培养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卓越人才

关键词:农林经济管理;人才培养;“三三”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20)14-0053-03

一、引言

高等教育应不断改革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中国正以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和新文科“四新”学科建设为抓手,推动高等教育,助推“双一流”高校建设。基于农业的基础地位,新农科建设必将是“四新”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在教育部的统筹规划下,全国农林高校和科研院所经多次会议,于2019年6月8日至12月

5日先后形成了有关“新农科”建设的三部曲,即“安吉共识”“北大仓行动”和“北京指南”,拉开了“新农科”建设的序幕。同年,教育部又发布了关于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计划2019年至2021年

建设1万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1万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

基于学科融合,推进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创新发展势在必得。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专业具有非常突出的特殊性,专业人才既需要有优秀的农业农村经营管理能力和爱三农的人文情怀,又需要扎实的农林科学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有适应现代化农业产业发展的工科技术。因此,立足“新农科”、融合“新工科”与“新文科”,是新时代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发展的方向。基于此,本文将以“四新”学科融合发展为指导,凝炼学科发展思路,助推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发展。

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逻辑

一流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首先是全面发展的人。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学科专业建设的目的在于培养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卓越人才,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方面,最值得借鉴的是发展于欧洲、盛行于美国的(文理)学院教育。

学院的核心人才培养理念是“以本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专注于实施优秀的本科教育与实践[1],其以高质量的博雅教育培养适应社会变革的精英人才,强调广泛的学习和人的全面发展,弱化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2]。学院的博雅教育认为,使学生接受多方面的基础教育,注重思维、写作与表达能力的培养,着重培养高素质、有教养的文化人。这种教育旨在让学生拓展其眼界,并能从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学科,而不是培养具体的职业技能与工作技巧[3]。多学科交叉的知识培养体系可为学生毕业后接受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精神,并为终身学习提供持续保障与动力,强调的是为学习而学习,而非为谋生而学习[4]。

一流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必须能适应社会变化。大量國内外学者的研究显示高等教育演化就是一个不断根据社会变化进行人才培养改革的过程[5],且改革通常能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绩效[6]。通识教育与跨学科课程并重,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深度融合,已成为研究型大学本科拔尖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培养具有领导、沟通能力与科学与工程创新能力兼备的高端人才,已成为伦敦大学等世界顶级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点项目[7]。此外,有学者提出提高通识类教育课程比例也是国外高等教育大趋势。

一流的农林经济管理人才培养需要一流学科与专业为载体。中国目前高度重视一流学科与专业建设。基于非均衡发展一流学科作为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支撑,是“双一流”建设的关键,通过非均衡发展,集中优势打造一流学科,实现人才培养目标[8]。一流学科的发展需要学科融合,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基于新工科、新农科融合的农业工程类一流专业建设[9]。因此有学者基于新工科与新文科融合的角度,探讨了一流学科建设问题[10]。一流学科有其内在成长规律,一流学科的发展规律主要体现在学科发展的基础、条件、保障因素以及学科布局的方略等方面[11]。

三、一流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坚持“以本为本”,旨在推进“四个回归”①,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思想,为新时代本科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在习总书记人才培养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四新”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本文针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三才合一”②的人才培养结构、“三位一体”③的人才素养体系和“三新融合”④的学科支撑系统。

(一)“三才合一”的人才培养结构

高等教育大致经历从中世纪学院制的博雅教育,如柏林大学(哲学院)、巴黎大学(艺学院)和剑桥大学,到19世纪的大学制的专才教育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和莫斯科大学,再到学院+大学制的综合教育,如现在的剑桥大学和哈佛大学[12]。一流大学教育应包含三个层面的教育:人的层面、人才的层面和专业人才层面。

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的本质就是大学教育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首先要在价值观层面进行心智训练与品格塑造,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能够进行基本的常识解释与判断,并成为负责任的公民。即首先要让学生成“人”,然后则是在能力层面进行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提升其信息与资源获取能力、分析与思考能力以及自我表达能力,即要让学生成为“人才”。最后才是专业知识层面的教育,让学生了解科学、掌握理论与方法,成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

(二)“三位一体”的人才素养构成体系

中国农业经历几千年的发展,目前大部分依然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为主要状态的劳动与投入密集型的粗放型农业。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还是我们农业人才培养的观念上的落后与态度上的不重视。农业是国之基础,在维护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和国家经济社会安全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意义。但同其他产业相比,农业却具有天然的弱势,导致多数农林经济管理人才“不懂农”和“离农”“弃农”,而传统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很难扭转这种局面。

一流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必须能做到爱农、懂农和适农。新时代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应当培养“一懂两爱”,

即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卓越农林人才,推动三农发展[13]。本文提出了爱农基本情怀、懂农系统知识和适农变化能力的,三位一体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素养体系。首先,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必须具有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情怀。唯有具有农业大爱情怀的人才,才能真正投身于三农建设,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其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要具备懂农系统知识,只有懂农业才能做好农业。最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应当拥有适应农业与社会发展变化的能力。工业4.0时代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社会变化步伐逐渐提速,唯有具备适应农业变化的人才能持续推进农业发展。

(三)“三新融合”的学科支撑系统

高校人才培养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为显著特征,新型尖端人才具有基础化、个性化与综合化特征[11]。精英人才培养需要做到理工文交叉大融合[12]。目前国内已有不少高校如清华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高校开始尝试跨学科培养人才,但其学科跨度依然有限,还不是真正的卓越人才培养必须的大学科融合支撑体系。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学科交叉特征明显,同时涉及农科、文科和工科。四新背景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必然需要涉及新农科、新文科和新工科。首先,新农科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基础学科,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最优学科归属是新农科。通过新农科专业与学科知识体系的传授,让学生懂农。没有基本农林知识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不是合格的人才。其次,新工科为农林经济管理提供了基本的技术与方法。通过新工科知识体系的学习,提升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用科学技术武装自己的能力。新工科知识与技术的学习可使学生掌握技术前沿,从而更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与变化。最后,新文科的学科专业知识体系能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提供经营管理、人文与法律方面的保障,使其懂经营、善管理,从而发自内心地爱农。

四、结论与建议

中国农业同发达国家相比,虽然依然落后,但也在快速转变。乡村振兴、绿色农业等一系列战略与方案的提出,更是加快了中国农业的转型与发展。中国农业逐渐发展成为与工业相比美的朝阳产业,农村也将由包围城市的“贫民窟”转变为点缀城市的后花园,农民也不再是贫穷落后的象征,而是同工人一样的光鲜职业。农业将成为令人向往的行业、农村将成为令人神往的乐土、农民将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要实现这一切的前提是我们必须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进行改革创新。

(一)以“新农科”为学科基础,推进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与学科发展

在传统的学科专业分类体系下,农林经济管理归属于管理学,这与该专业特征与属性不符,同时也极大限制了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和专业的吸引能力。“四新”背景下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应归属于新农科,以更好地为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发展提供支撑,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能力。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使命是为现代农业农村发展培养农业职业经理人等卓越人才,知农、懂农是农业卓越人才的基本要求。只有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归属于新农科学科之下,才能真正做到让学生知农、懂农。

(二)以新文科、新工科和新农科学科融合,重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具有农科基本属性,因此新农科是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专业的基本载体,为其提供基本支撑。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具有经济管理等人文属性,因此必须重点融合新文科知识体系,提升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爱农情怀的同时,提升其经营管理能力。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同样具有工科属性,因此,新工科应为其提供前沿的技术手段,提升其经营管理效率。卓越的农林经济管理人才甚至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新医科知识。基于“四新”学科背景,重新设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與培养体系,以培养具有新时代特征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

(三)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宗旨,培养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卓越人才

推动人的发展是现代教育的根本宗旨,一切针对教育的改革都必须以此为基本约束。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同样需要强调全面素养的提升与人的发展。通过对基本价值观的塑造,提升其爱农村、爱农民的基本爱农情怀,使其主动融入乡村振兴与现代农业建设中。通过学习与生活能力的培养,提升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适应社会,尤其是农业的发展与变化,真正做到与时俱进。通过综合的专业知识体系的传授,提升其从事涉农职业与工作的能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与现代三农建设事业。

注释:

①“四个回归”:是指教育部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出的“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四个回归要求。

②三才合一:即人、人才、专业人才,合为一体。

③农林经济管理人才的“三位一体”:即爱农基本情怀、懂农系统知识和适农变化能力——三位一体。

④“三新融合”:即新农科、新工科、新文科融合。

参考文献:

[1]王春春.“与众不同的文理学院”:美国文理学院的特征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5).

[2]卓泽林,杨体荣.当前美国文理学院的办学理念和模式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7(5).

[3]李晓.璐美国通识教育的借鉴与思考[J].求索,2009(11).

[4]雷洪德.美国文理学院:变革中的精英高校[J].高等教育研究,2013(10).

[5]Kim,J.Schoolaccountabilityandstandard-basededucationreform:Therecallofsocialefficiencymovementandscienti?cmanagement[J].InternationalJournalofEducationalDevelopment,2018(60).

[6]Yaisawarng,S.,Ng,Y.C.TheimpactofhighereducationreformonresearchperformanceofChineseuniversities[J].ChinaEconomicReview,2014(31).

[7]赵倩,宋永华,伍宸.世界一流大学引领型人才培养模式创

新研究——以伦敦大学学院的文理学位项目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1).

[8]黄巨臣.非均衡发展:一流学科建设的逻辑、局限及其应对

[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

[9]廖庆喜,张拥军,廖宜涛,黄小毛.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农业工程类一流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5).

[10]袁清,王雨洁,陈婵.新工科与新文科:“双脑”会聚共创未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5).

[11]孙华,王颖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经验检视——兼论我国“双一流”建设的理论路径[J].教育学术月刊,2019(8).

[12]崔乃文.文理学院的死与生:自由教育与制度化的精英大学体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8(5).

[13]韩长赋.感悟“三农”情怀做到“一懂两爱”[J].农村工作通讯,2019(11).

作者简介:陈有华(1984—),男,江西九江人,经济学博士,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农业经济学研究。王婵(1988—),女,湖南双峰人,经济学博士,广东财经大学讲师,主要从事健康经济研究。

(责任编辑:李直)

猜你喜欢

三三四新模式
运用“三三”工作法激发支部工作活力
彭州市:“四新”创建廉洁城区
注重党员“三三”品牌建设 践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浅谈勘察设计企业促进科技成果产品产业化的几点思考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三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