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图书馆:留住乡愁 种下希望

2020-09-10黄琳

阅读时代 2020年10期
关键词:强则香包义工

黄琳

“少年强则中国强,中国强则家兴旺。长江黄河水,一浪奔一浪,传承千年势不可当……”2020年7月的一个早上,沿着雨后苔痕斑驳的山道,我一步一滑地向山顶的乡村图书馆前进。接近目的地,耳畔传来阵阵清脆明亮的歌声,这是越民生义工团的义工楼国春与郦燕在教孩子们唱《少年强则中国强》。

眼前是浙江诸暨市马剑镇上和村的侯门山乡村图书馆。“这里原是上和村的学校,由于学校撤扩并废弃了十多年,于是,我们借助公益的力量,想把它打造成一个集文化教育、亲子活动、留住乡愁于一体的文化基地。”越民生义工团负责人陈可英介绍,她曾在这里入学,也在这里当过老师。

于是,一直被叫作“后门山”的地方有了一个含义更丰富的名字——“侯门山”,校园内废弃的教室成了一间间图书馆和活动室。越民生的义工和村民们挑起扁担,将募捐的书籍、桌椅一件件挑进了乡村图书馆。

“这里所有的物资都写着爱的名字。”陈可英笑着说,曾在这里工作过的教职工成了图书馆的义工,从学校走出大山的学子纷纷捐献出爱心款,图书馆留住了乡愁,更种下了希望。

乡村图书馆主要为儿童服务,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和外来务工子女,这里开设了越民生阅读大课堂,邀请作家进行公益讲座,指导孩子们阅读和写作。

7月10日,乡村图书馆开启了暑假模式。24个家庭来到这里唱歌、读书、做手工,共度愉快的亲子时光。

“读书的时候我就喜欢写童话,不过那时主要是逗同学们开心的。后来我写的《公鸡凯特》,原型是我家养的一只鸡,是我童年的深刻记忆。童年的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诸暨作家宣月秀和孩子们一起读自己创作的《香榧国的女儿》,回忆起了创作初衷。

“家长也得且走且学习,与孩子一起成长。我觉得,父母是给孩子一个信任和热爱生活的起点。”孩子们在参加阅读讲座的间隙,家长们分享起各自的家庭教育。想起女儿读小学的时光,宣绥娟与大家敞开心扉聊了起来。

“我觉得做香包就是缝个布袋,没想到实际做起来很难。很多事情真的是看着容易做着难啊。”在亲子互动的香包制作环节,黄宇翔有所感悟。“现在都是每天电脑、手机不离手,有机会坐下来和孩子一起缝个香包,真是美妙啊!”黄宇翔的妈妈感慨道。

这样的活动在乡村图书馆是常态化的。2017年5月,侯门山乡村图书馆正式对外开放以来,已经举办大型主题活动40余场,各类阅读分享、讲座更是不计数。

乡村图书馆面积有1千多平方米,其中的3间教室被划分成少儿类、青少年类、成人类不同主题的图书室,4000多册图书每天向读者尤其是孩子们敞开怀抱,经典名著、英语绘本、地方名志等好书不少,而且还不断有新书在充实。

“文化是根,這里是村民尤其是那些走出‘侯门山’的莘莘学子寻根的地方,也是把文化传承下去的地方。”谈起建立乡村图书馆的初衷,陈可英这样说道,“我喜欢阅读和写作,更喜欢分享给孩子们。希望孩子们可以从书里去看世界,去认识人生,去追寻自己的梦想。”

责编:何建娇

猜你喜欢

强则香包义工
少年中国说
端午香包
非遗徐州香包成网红
新时代,我的梦
少年强则中国强
少年强则中国强,中国强则中国少年强
带上孙子做义工
当义工,好处多
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大连慈善义工工作
香包送亲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