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同”是只不死鸟

2020-09-10林永芳

清风 2020年1期
关键词:保障制度愿景城乡

林永芳

说到“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必须先重温一下那个做了几千年的“大同梦”。

有没有一样东西,能够统摄古今,贯穿中外,让所有人一听就觉得十分向往,无限美好,为了它,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冒死追随?

有,那就是“大同”。

孔子在《礼记·礼运》中勾画出这样一个未来“大同世界”:“老者有所终,壮者有所用,幼者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发端于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大同”,翻译成当代汉语,就是政治新闻中耳熟能详的“幼有所学,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就是“共享式发展理念”,就是“让人民群众分享发展成果”,就是“民生有保障”乃至“把民生事业摆在首位”,以及如今响彻云霄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其实,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孙中山的“民族、民权、民生”,罗斯福的“四大自由”,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蓝图,都是一种大同愿景。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二十世纪初席卷全球,就是因为它用“人人平等”“按需分配”等理想,唤醒了无数物质匮乏、苦难深重的世人心底的大同梦。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借用古代“大同世界”的概念,再次描绘了“人类进步的远景”。他说,工人阶级、劳动人民和共产党,要“努力工作,创设条件……使人类进到大同领域”。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今天,我们在民生保障方面作出的种种努力,无疑都是在践行初心,践行当初许下的“大同”承诺。

而以英明仁圣著称的李世民,同样靠一些惠民政策来赢得人心。比如,他下诏规定:“年二十未婚者,州县以礼聘娶。”(《新唐书·太宗本纪》)颇有“政府帮贫下中农娶媳妇”的“脱贫攻坚”意味。

事实上,何止这些政治家?文艺界同样以一幅幅大同愿景来攻城略地直抵人心。譬如生于台湾的王杰与生于山东的王韵婵,把一首由日本古曲填上当代歌词而成的《祈祷》唱得红遍全世界:“让我们敲希望的钟啊,多少祈祷在心中!……让贫穷开始去逃亡啊,快乐健康留四方;让世间找不到黑暗,幸福像花儿开放!”又如,2002年,有“天籁童音”之称的英国10岁童星Declan Galbraith在他的《Tell me why》中领着近十万儿童一起合唱,哀民生之多艰,质问世界:为什么,这么多人亟须帮助,我们却不能施以援手?!在他的《Imagine》里则设想一个理想国:没有等级之差、没有种族之别、没有宗教之分、没有天堂地狱,所有人平等发展,融洽无间,丰衣足食,快乐生活……

一句句,一声声,分明在告诉我们:古今中外,人人心中,都有一个不死的“大同梦”。无论你是秦皇汉武,还是华盛顿丘吉尔,任何一个国家元首,只要能把这个“大同之梦”化为现实,那就一定会成为超迈古今的伟人,想不名垂青史都难。

可话又说回来,正因为这个梦是如此诱人,可以让人忘记疲惫,忘记危险,“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甚至献出生命,“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所以就总是有那么一些聪明人,从中悟出了妙用,把它做成了胡萝卜,挂在驴儿面前,让它们心甘情愿赴汤蹈火。

当然,那是万恶的专制社会以及披着民主外衣行专制之实的伪民主社会才会发生的事了。今天,咱老百姓早已翻身做了主人,在咱们自己当家作主的世界里,当然不会允许这样的行为继续发生。而为了避免这一来之不易的主人翁地位不被虚置,就需要依靠制度的力量——建立并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才能确保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能得到与时俱进的满足。而其前提则是:从制度上真正让无权无势的老百姓都“大权在握”,从制度上去让每一位草根公民都具有足够的分量、让社会治理者不敢忽视,才有可能在每一次决策考量中都实现民众利益至上、民生保障优先,不因民众在城在鄉而不同,不因决策者的注意力转移而转移。

倘能如此,“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也就坚如磐石,坚不可摧了。

猜你喜欢

保障制度愿景城乡
一起向未来
沈阳市平台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保障刑事案件证人出庭对策研究
健全完善我国法律援助质量保障制度体系研究
我国城镇保障性住房制度分析
城乡一体化需要公平正义的制度变革
国家十项举措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
愿景管理:中职学校班级管理的新理念
中小学愿景型领导的现状及改进
新年新愿景:希望会照进每个人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