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

2020-09-10李园园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2020年2期
关键词:秦穆公平视郑国

李园园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引导学生与文本“平视”,并带领他们深入研读,以“问”促学,培养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笔者就谈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

一、引导学生“平视”文本,揭去文本的“固化”标签

如今,很多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往往倾向于“鉴赏”,而不是“分析”。“鉴赏”固然重要,但是教师若一味地以“鉴赏”为目的来开展教学活动,就容易让学生对文本产生“固化”的印象,导致他们以“仰视”的姿态阅读文本,这是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的。因此,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用“分析”的眼光来阅读文本,“平视”文本,引导他们和文本平等交流,理性地解读名家的作品。

教材中的不少文本都可以成为学生研读的材料,教师应在课前将文本琢磨透彻,精心设计问题,引导他们深入思考。例如,在《想北平》一文中,老舍不止一次地强调自己对北平的爱是“说不出来”的,教师可以圈画出相关语句,引导学生品读质疑:作者并没有“说”出对北平的爱,但他却将这种爱写出来了,“说不出来”与“写了出来”是否矛盾?经过讨论,学生知道了:作者并非“说不出”,只是不想走常人的套路,因为即便用天下最饱含深情的文字,也难以道尽自己对北平的爱。于是,他索性舍弃一切美好的词汇,用纯朴通俗的话语,抒写自己心头的那份真爱,表达对北平真切而深沉的感情。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质疑、讨论,目的就是为了鼓励他们揭去经典名篇的“固化”标签,大胆地“平视”文本,勇敢地在“无疑”中质疑,最终获得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学生的质疑能力越强,他们就越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越能改变对文本的“固化”认知。从这一层面来讲,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平视”文本,还要引导他们“平视”与文本有关的权威性解读,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看法。例如,针对《秦晋觳之战》,不少名家一致否定秦穆公的“东征郑国”计划,认为秦穆公“利令智昏”“不听劝谏”。其实,秦穆公是一种“圆型人物”的典型代表,從后文“秦伯向师”的情节中我们不难发现,秦穆公敢于承认过错,并不是刚愎自用的人。在执教该课文时,笔者有意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不同的人物形象来发现这一问题,并提供史料供他们探究。结合历史资料,学生发现:晋文公去世的同时,郑国的君王郑伯也去世了,新登基的郑穆公为郑国亲晋派的领袖。所以,利用杞子等人在郑国尚有掌管“北门之管”权利的时机,秦穆公便趁晋文公的丧期向郑宣战,虽有风险但也实属无奈。如此,学生就能辩证地看待秦穆公的“利令智昏”,对文章的解读也会更加深入。

二、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探索作者创作的深层动机

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过多关注单元主题,将人文精神从文本中剥离。其实,不能简单地将单元主题作为解读的立足点,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深入研读,探索文本创作的深层动机。

例如,《百合花》是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的主题为“和平的期盼”。受单元主题的影响,不少学生很容易将该课的主题定为“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而《百合花》文本外显的部分只是冰山一角,教师只有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研读、去体晤,他们才能发现冰山下的丰富内容。

通讯员是《百合花》中的主要人物,不少学生应该会围绕通讯员来提问。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通常会提出这些问题:小说是如何塑造通讯员这一人物形象的?“我”对通讯员的印象有过哪些改变?作者为什么要将战斗英雄的形象设置为一名十八九岁的性格腼腆的大男孩?

在文本中,“我”对通讯员的印象由最初的“生气”到产生“兴趣”,到之后的“亲热”,最后竟然“爱上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变化?通讯员的“傻”,说明了他的单纯、质朴、憨厚,没有“心机”,似一盆清澈的水,心灵透亮。结合生活经验来思考,学生会发现人们都愿意和心灵透亮的人交往。茹志鹃写作该小说时正遭受迫害和打压,这使她分外想念战争岁月里人和人之间单纯美好的关系。作者的创作意图决定了其创作的内容,小说并不是在简单地表现“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而是借此表现美好的人情和人性。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探索作者创作的深层动机。

总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培养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带领他们真正地走进文本。

(作者单位: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秦穆公平视郑国
爱马说
平视
好习惯“坐”出来
平视
“东道主”一词的由来
平视
浅谈浮雕透雕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