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工开物·治铁》篇的插图商榷

2020-09-10王莉娜

高考·下 2020年4期

王莉娜

摘 要:《天工开物·治铁》篇中的治铁过程有“先铸铁成砧,以为受锤之地”这一方法,而在课本中的插图与文字描述不十分吻合,插图本身的画面及文字表明与治铁无关,相关资料又证明此图为治铜篇中的画面。

关键词:天工开物;治铁;锤锻;治铜;钲;镯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课本《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八单元的“经典原文”《天工开物·治铁》篇,选自《天工开物·卷上·锤锻第十》,是宋应星论述冶金工艺的重要篇章。选文有三个自然段,分别说明了锻造铁器的方法,即以熟铁为原料锤锻而成;炼铁用炭;论述锻铁工艺。根据右侧所配插图,应该是对应第一段中的“先铸铁成砧,以为受锤之地”这一句。所谓“先铸铁成砧,以为受锤之地”,应解释为“先用铁铸造成砧板,把它作为承受捶打的底座”。(砧板:当锤、切、剁、砸东西时垫在底下的器物)

图中所画主要内容是一人用长钳夹住一个圆形的物体,对面三人用锤子直接对物体进行锤打。如果是对“先铸铁成砧,以为受锤之地”的说明,那么显然没有“切中要害”,因为据这句话的意思应该配以插图反映砧板上面放有铁,工人对砧板上的铁进行锤锻。而就图中反映的内容则是锤锻“砧板”本身,不符合文本内容。如果图中捶打的是铁物本身,则又不符合“以为受锤之地”的锻造铁器的方法。再加上手持长钳的人身边有三个锻打后的印迹,显然是锤锻器物留下的,且三块印迹旁一物体推测是锻造后的成品,也基本符合正在锻打的物体形状。据此推测图中四人锤锻的是器物本身而并非砧板。那么由此看来锻锤的就不符合铁器的特点。而翻看《天工开物》原著,在治铁篇中也并未发现这幅插图。

另外,在插图最上方有五个配字“锤钲与镯图”,“钲”在现代汉语字典中的解释是:古代行军时用的打击乐器,有柄,形状像钟,但比钟狭而长,用铜制成。在《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有两种解释,一是古乐器,形似钟而狭长,战争中击鼓进军,鸣钲收兵。二是古乐器,圆形如锣。《现代汉语字典》中的解释与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中的第一种解释一致。而苏轼亦有诗云”树头初日挂铜钲”。“锣”在现代汉语字典中的解释是打击乐器,用铜制成,形状像盘子,用锣锤敲打。综上,两种字典中的解释归结起来,不论是行军时的“似钟而狭长”还是“状如盘子”都是由铜制成。“镯”在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中的解释是“军乐器,形似小钟”。另《说文解字》:“镯,钲也。从金,蜀声。军法:司马执镯。”由此判断,“镯”可能是器身遍布孔眼的金属发声器。《周礼·地官·鼓人》云:“以金镯节鼓。”郑注认为“军行,鸣之,以为鼓节”。这与《周礼·夏官·大司马》所云“鼓行鸣镯,车徒皆行”的说法是一致的。至于其形制,郑玄认为:“镯,钲也,形如小钟。”而《詩·小雅·采芑》则有“方叔率止,钲人伐鼓”之说。毛传解释说:“钲以静之,鼓以动之。”由此可见,二者的材质基本相同,用途完全一致。而钱玄则认定“《周礼》无钲字,即用镯字”。可见两种器物均由铜所铸而成。

据《天工开物·治铜》篇记载:“凡锤乐器,锤钲不事先铸,熔团即锤。锤镯与丁宁,则先铸成圆片,然后受锤。凡钲、镯皆团于地面。巨者众共挥力,由小阔开,就身起弦声,具从冷锤点发……”

综上所述,无论是所配插图中人物的加工方式还是插图配字,都显示与治铁没有直接关系,反而是在治铜篇中可以寻到依据,所以我据此推测课本中《治铁》篇所配插图应是治铜的说明图片。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选修课本《中国文化经典研读》(2006年十月第一版)

[2]《现代汉语字典》2009年第五版商务印书馆

[3]《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2011年第八版商务印书馆

[4]《天工开物译注》(潘吉星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