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地图教学中区域认知素养培养

2020-09-10李梅

高考·下 2020年4期
关键词:现象特征区域

李梅

摘 要: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能形象、直观表达地理事物,对于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地图教学对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意义入手,简述如何在地图教学中强化学生区域认知素养培养。

关键词:地图教学;区域认知;策略

区域认知是地理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指人们运用区域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地球表面复杂多样性的思维品质与能力,主要关注:学生对区域特征和差异的认识、区域发展的分析与评价等。地球表面积达5.1亿平方千米,地理现象极其复杂多样。任何地理现象或问题的呈现都以区域为背景,区域认知始于地图。

一、地图教学对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意义

1、感知区域地理位置,建立区域认知结构思维

感知区域地理位置是学会“用区域认知的视角研究地理问题”的起点。地图教学通过给定充分信息的地图,让学生描述区域地理位置,帮助学生建构区域认知结构思维。区域认知起于自然地理位置的描述,学生通过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判断某区域的绝对地理位置,以此确定该地所处的气候带,通过与周围重要地理事物(河流、地形区等)的空间关系确定某区域的相对地理位置,认识区域自然地理位置为认识区域自然要素特征打好基石;描述人文地理位置时,学生从经济地理位置、政治地理位置、文化地理位置、交通地理位置等方面表述并评价某区域的资源丰富程度和重要性、交通地理位置状况、区域发展战略位置的重要性,进而确定该区域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及与周围区域的联系。认识区域人文地理位置为认识区域人文要素特征和区域联系奠定基础。建立区域认知结构思维是认识和研究地理问题的必备方法。

2、描述区域特征,树立整体性、差异性学科思维

区域特征具有独特性,是区域的重要标志。区域特征是区域认知的重要任务,地图较直接地呈现区域特征,有助于学生从差异性、整体性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一方面,学生通过图文信息综合分析概括区域自然要素、人文要素的特征,并明确要素之间影响程度和关系。在综合分析中,学生可独立探究某区域特征的成因,并树立区域整体性观念。例如认识风力地貌——以西北地区为例,分析该地地貌形成时应关注其是当地气候、地形、岩石、水文、植被五大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结果。在此基础之上引导地貌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影响。

另一方面,教学中常通过图表对比分析同类型区域。采用区域比较法明确地理事物和现象在某些特征或关系上的共同点、差异性,利于学生理解并区分地理概念、区域特征、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及规律、地理现象成因等。在对比分析中,学生通过分析异同认知区域要素现象或本质、类型和结构、状态或过程,树立区域差异性观念。例如将成渝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进行发展差异比较,学生通过“中国城市群分布图”易知:这两大城市群都分布在长江流域。结合“两大城市群产业结构图”、中国城市群发展战略等相关图表和资料,学生可分析出:长三角城市群因为独特的沿江并沿海的地理位置、完整的工业体系、国家“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的支持在区域经济的发展条件和水平、城市化水平、区域发展发展方向等方面都与成渝城市群有着较大差异。

3、客观评价区域发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区域发展分析和评价是区域认知素养的关键,最终影响到学生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学生通过图表认识区域、发现区域特征,因地制宜地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和策略。在分析过程中,学生能够认识到区域发展中的问题,找出区域可持续发展路径。

对于区域的发展认识,案列和区域对比法利于学生建立思维模型。以我国云贵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石漠化教学为例:选取云贵地区为背景,利用图表分析该区域自然、社会因素特征,理清影响该地区石漠化问题发展的主次因素,评价该区域发展,认识该区域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并寻找解决途径。再将其和江南丘陵地区的红漠化进行对比,明确区域差异和联系,归纳生态环境问题的空间分布规律、共性发生原因、危害、共性治理措施等。学生通过以典型带动一般的思维方法,建立解决同类地理问题的思维模型,极大提高学习效率。

二、地图教学中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策略

1、采用划区认识的方法,总结地理规律

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现象是区域认知素养的重要表现。地表地理现象复杂多变,采用划区的方法认识地理现象其本质是将“地球表面复杂的现实情况分类成可以处理的各个部分”。学生将认识对象置于特定区域进行认识,利于区域认知水平的提升。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大空间尺度的复杂地理现象划分成同等级的较小区域进行空间认识和概括;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同尺度的区域按照类型和功能的差异进行划分加以认识。例如,认识“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时,学生从“世界洋流分布图”中很难发现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教师可引导学生分别观察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洋流分布图,再对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进行总结、归纳。再如学习外力作用与地貌时,教师可以结合相关地貌的产生过程和中国的区域环境差异,让学生在地图上划分、标注各地貌发育的主要分布区。学生从区域差异的视角进行地貌分区的划分,对地貌形成过程的理解和地貌景观特征的描述就迎刃而解。教学中,划区分析、认识地理现象,既能帮助学生明确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特征,也利于学生明确区域地理现象的差异、共性,并发现区域间的联系。

2、绘地图,感知空间,直观地理原理

地理绘图是将地理知识采用图形或符号表达在地图上的方法,其表达地理现象或事物形象、直观,具有文字难以比拟的作用。绘制地图,明确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区位及特点,可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培养良好的空间感知能力,以便总结复杂地理现象背后的地理规律。

例如,学習“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时,空间的变化和转换尺度很大,学生从文本很难归纳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学生自主绘制“二分二至日侧视光照图”,通过标注太阳直射点,绘制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正午太阳高度角,便容易发现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现象及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并得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1)同一时间,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2)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通过绘图可将空间性地理知识和规律可视化,将抽象思维转化为表征发现的过程,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也加强了学生对地理规律的理解。

3、地图软件辅助教学,增加课堂交互性

近些年来,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地理教学提供新的教学手段。地理教师辅助教学常用的地图软件有:Googlearth、Metoearth、虚拟地球仪等,这些地图软件操作简单、交互性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教学效果。

使用这些地图软件辅助教学有利于:(1)以学生的空间视角出发,及时获取空间信息,增加空间“可感性”。实际教学中,高一学生空间感知能力弱,从区域视角看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不足。例如在学习“交通运输线路的布局”时,教师往往会选择一定区域作为问题分析的背景,学生在分析区域交通线路布局的条件时,对空间和区域的陌生让很多学生不知如何下手。借助地图软件学生能快速找到相关区域,观察区域地形状况、水文状况等,在了解区域范围和特征的基础上对区域交通线路的选择和布局做出客观判断和评价。基于电子地图的区域观察学习让案列教学的实施变得更高效。(2)增强教学资源和学习主体的交互性,提高课堂趣味性、实用性。新课标关注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很多地理老师走出课堂拓展教学资源,通过地理考察培养学生地理观测、地理活动策划的能力。利用地图软件,“地理考察”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如学习城市功能区及其布局时:学生可借助腾讯地图,观察扬州主要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风景区等功能区的分布,在感知现象的基础上简单分析各功能区分布的主要特點。分析扬州城市功能区分化的影响因素时,结合扬州的现状学生可借助腾讯地图的街景功能“身临其境”地感受扬州市中心的“文昌商圈”和其他新商业中心在建筑景观上的差异,便立刻领会受历史因素影响,文昌商圈因地处扬州古城区故建筑风格和高度都要与周边环境保持一致性。学生还可以利用街景功能观察别墅区和古城居民区在建筑景观和周边环境的差异,进而理解社会因素对城市住宅区的分化产生的影响。课堂上的基于电子地图软件的“地理考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和空间内最大限度地拓展了教学空间范围、教学资源,拉近了学生、地理原理和知识、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并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合作热情。

参考文献

[1]黄强.地理绘图能力的培养.地理教育,2017(S1):66-66

[2]胡良,张全玉.对比自然环境差异,培养区域差异认知.地理教学,2017(3):59-59

[3]袁孝亭.区域认知及其培养重点解析.地理教育,2017(1):5-6

[4]吴岱峰.地理核心素养的构建与培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19):7-10

猜你喜欢

现象特征区域
分割区域
擦桌子
抓特征解方程组
区域发展篇
第四章光现象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奇异现象传真
春天来啦(2则)
抓特征 猜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