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与画之间的影像”中国摄影发展之路

2020-09-10董士阳

摄影与摄像 2020年5期
关键词:民族化摄影艺术研究

董士阳

摘 要:虽然摄影艺术有较为明显的西方特征,但这并不妨碍它在中国落地生根,稳步发展,摄影艺术的民族化,是它在中国成长的一项必要保障,同时也是满足我国审美规律以及艺术发展要求的必然前提。如何看待中国摄影发展之路,始终是摄影人所密切关注的问题,在近几年中得到了广泛的讨论,并涌现了不少的成果。在此,文章对中国摄影发展的历程进行了回顾,并简要概括了以郎静山为代表的中国画意摄影在世界上所取得的成就,并进一步探讨摄影艺术民族化发展的意义以及价值。

关键词:摄影艺术;民族化;画意摄影;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J419.9 文献标识码:A

1 中国摄影发展历程简述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有刘半农、林志鹏等大家撰文提及中国摄影的发展历史。直至民国后期,郎静山著有《中国摄影史》,较为详细的记述了中国摄影发展百余年的历程。

自新中国成立之后,政府成立了新闻摄影局,我国的摄影机构逐步趋于完善,大量新闻摄影工作者伴随着党报成长起来,这也是日后新中国摄影的中坚力量。1956年12月,中国摄影学会正式成立,即中国摄影家协会的前身。而后数年,一些极具影响力的摄影杂志也随之创刊,譬如《中国摄影》、《大众摄影》、《中国摄影家》等。此外,摄影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纷纷开设新闻摄影课程[1],在该时期,我国摄影保持稳健的发展势头,但由于时代理念的限制,当年的摄影教学更加侧重于技法,很少涉及摄影理念。

文化大革命之后,艺术领域的反右活动随之展开,这也严重影响到了摄影行业。中国摄影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之内,成为了政治活动的附属,所有摄影活动内容均停留在政治、新闻、阶级斗争以及无产阶级专政方面。此时摄影行为完全受到国家意志的主宰,部分著名的摄影家受政治影响较深,甚至不乏有遭受残酷的迫害者。

十年动荡期结束之后,我国发展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各方面均逐渐回归正轨,摄影行业也逐渐复苏,如各种私营摄影机构的出现,摄影杂志大量复刊、创刊,摄影专业广泛开展,摄影教育呈正规化、标准化发展。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私人相机也开始普及,摄影内容囊括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时至今日,摄影方面发生了两个引人瞩目的事件,一是数码摄影的日趋完善,二是手机设备的介入。数码摄影拉低了摄影的技术要求,而手机设备的介入则大幅提升了摄影的社会性,摄影呈平民化发展,摄影教育保持着十分迅猛的发展势头,呈一片繁荣的趋势[2]。

2 诗与画之间的影像:郎静山摄影风格概述

郎靜山先生因其“集锦摄影”在我国以及世界范围内均享有极高的声誉。自上世纪30年代始,郎先生就致力于摄影创作,他巧妙的将中国画理论同西方摄影的技巧相结合,为世界认识中国文化打开了一扇门。郎先生在摄影艺术上的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广泛实践,均是难能可贵的经验,尤其是“集锦摄影”的创设,使我国摄影事业开拓了新的境地。

郎先生的作品思想建立在我国所独具的艺术美感之上,力求写意。他认为,无论是摄影或是中国画,均属于平面视觉艺术,虽然中国画讲究笔墨,摄影则采用相机,但两者本质上殊途同归。

如果想要通过摄影来完美呈现中国画里那种写意的气质,那么必须要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整个画面构造、水墨特征予以深入、详实的了解。因此,对于作品而言,在视觉上所呈现出的应该是影调透视的关系,同时充分结合国画的风格予以调整。

郎先生的作品之中并没有彩色,这其中固然有时代条件的限制,但更多的是刻意为之,他力求将中国画的精髓融入摄影之中。作为一名摄影家,郎先生具有独到的观察力及辨析力,能够自外而内的看到事物本质上的美好,从繁复、杂乱的事物之中发现影调之美,准确的把握色彩的比例,在光影之间,为我们编织出一幅写意的作品。以郎先生的视角来看,摄影与绘画同源,但凡优秀的研究题材,其思考主体同样也是独到的,至于次要的部分如何妥善搭配,那就需要摄影师加以反复推敲,对影调、色彩、留白、题字等予以细化处理。

中国画的另一层要点就是画作之中诗情的渗透。正所谓诗情画意,惟有两者充分结合,才能最大限度的凸显画作的主题,彰显中国特色以及韵味,这是西方绘画所不具备的,但同时也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之中所不可或缺的特点。

中国摄影师大多受诗画熏陶至深,加以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在创作过程中,十分强调诗意的表达,较为常见的手法包括以情写意、以小见大等。这正是中国画所独有的内涵,郎先生将其引入到摄影之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画意摄影[3]。

从确定作品的意境、基本构思、意境揣摩、主题深化直至确定形象,对于作品的画面形式、艺术手法、色彩表现均进行了十分细致的推敲,这是画意摄影的基本特征。郎先生一生都保持着文人风雅,作品的选材取景很能反映他的审美情趣,因此,郎先生对于摄影素材进行选取时,并不执着于名山大川,他更加单纯的希望能够藉由画作来张扬他的情感思维。

3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摄影创作思维

文化是一个民族所独有的特征,以郎静山先生为例,当他携着独具特色的摄影作品登上世界舞台之际,也让世界发现中国也有同样优秀的摄影作品,使中国人在国际摄影领域之中有了立足之地,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得以彰显国家荣誉。

与郎先生相同,绝大多数中国摄影家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正统文化的熏陶,对于传统艺术有着诚挚、强烈、深沉的热爱,艺术上对于道德的追求,成为了他们的主体精神。儒学讲求个人对道德的自觉、自律,良好的道德传承始终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这也是广泛流传至今的一种优秀道德理论,更为关键的是,自儒家思想诞生至今,均被国人列为思想、行为上的道德规范。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对于道德精神的追求,超越了一切观念,无论作者对于艺术的感悟、绘画技巧的研究有多么强烈的热爱,但这些热爱的地位却始终无法超越“道德”这种融于骨血之中的文化理念[4]。在我国绝大多数历史时期,儒家文化之中所提倡的道德理念,一直都是人生价值的首位。以画意摄影而论,不少作品都是通过象征、暗喻等艺术手法,将自然景象同人进行道德比较,加以演绎、升华,使我国传统道德伦理规划以自然万物的姿态展现出来,显得更为精彩生动。

由传统文化所衍生而来的操作思维就是写意手法的具体应用,这是一种自然而然所诞生的意识,或者说是潜意识里的反映,是传统文化与摄影思维彼此融合所诞生的一种创作思路。世间万物有高低优劣之分,放眼于人生也是同样的道理,人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的通途,而是曲折离索、荆棘满布的长途,途中势必有起伏回落,即便是处于低谷期的蛰伏也不能轻言放弃,务必韬光养晦,暗藏锋芒,直至重见天日的时候。写意既是一种创作思维,也是一种创作手法,是中国摄影风格所独具的一种概念(见图1)。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写意的思维手法也得以重新发展。在当代,中国摄影爱好者们并不再执着于写意的概念,不会固执的在作品中增添气韵,而善于更加灵活的在画作之中加入各种意象,使作品得以激活,紧跟时代,展现出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这是一种新型的写意思维手法,通过活化传统,展露现实,以此激发大众的思考,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改变,也是对过往摄影创作思维的一种冲击。

总的来说,我国摄影家的创作思维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事情。但要做到有所取舍,既要充分吸纳传统文化之中优秀的部分,同时也不能被它的思维规律所束缚,要以传统文化的思维风格去引导自己创作,但作品又要充分展露出个人的风格[5](见图2)。

将精神气质、文化修养作为作品的最高追求,自内而外予以挥发,于作品之中展露对于个体、精神、生命以及世界的热爱与思考。

4 摄影之中的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

在艺术创作之中,我们时常会提到民族化这个基本概念,这是文化交流过程之中,对外来艺术形式进行调整、融合以及吸纳的一个重要过程。摄影同理,它是建立在近代艺术之上的一种艺术门类,势必会具备十分显眼的西方特质。

那么,当摄影艺术离开西方的环境,融入东方民族与社会之中,是否该发生改变,又该发生哪些改变则成了问题的主体。摄影的本质自然是恒定的,但它的形式、内容会随着特定的文化背景、社会条件产生较大的变化,对于身处不同领域、不同文化之中的摄影,在审美、情感、形式等方面自然会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文化是民族所独有的特征,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任何艺术都是人类思想、情感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一个民族价值上的追求以及共同的审美情感,这是艺术统一性的重要体现。但是,创造艺术的个体是具备独立的感情与个性的,这又是艺术区别性的体现,同时也是艺术民族性的基础由来。

人类社会由不同的民族所构成,各个民族之间均准备独立的思维特性、意识情感、民俗传统等等,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一个民族文化所具備的独一性[6]。文化的特性蕴藉于民族性之中,而民族性即民族特性的具体特征,换言之,越是具有民族性的艺术,越是能够张扬一个民族的个性(见图3)。

民族性是艺术生命的根源,是其活力之源与驱动力之所在。摄影作为一门外来艺术,势必要深入我国民族生活的土壤之中,采用本土化的艺术语言以及艺术元素对其进行加工以及塑造,使它更具民族个性,才能在当下的环境之中生存发展。简言之,摄影艺术之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民族化的发展,是维持摄影艺术在中国生存发展的根本以及必要条件。

5 结语

时下,伴随着摄影艺术的多元化发展,摄影艺术同我国传统思维以及民族文化的融合程度日趋深入。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之中,必须始终坚持摄影艺术的主体性,积极反映现实生活,不断丰富艺术表现形式,并创新视觉语言。同时,需要不断加深对于摄影理论的研究,深化各方面的实践与尝试,使摄影艺术能够充分展现出自身所独具的魅力。唯有如此,才能逐渐形成富有中国民族特质的摄影艺术。

参考文献:

[1]闫思雨.从郎静山的集锦摄影看中国摄影民族化发展[J].今古文创,2020(09):72-73.

[2]王文倩.中国画意摄影中的哲学思想——以郎静山为例[J].戏剧之家,2019(30):225-226.

[3]秦臻珍.东方画影——论郎静山摄影作品的山水意境[J].书画世界,2019(08):86-88.

[4]石鲁玉.中国传统绘画形式影响下的画意摄影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9.

[5]李晓博.二十世纪初中国摄影艺术本土化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9.

[6]耿洪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画意摄影中的应用研究[J].照相机,2018(08):35-37.

猜你喜欢

民族化摄影艺术研究
江文也钢琴音乐民族化的创作实践研究
第26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入选名单
第26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福建入选作品
论摄影艺术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中国当代动画电影的民族化与国际化
服饰元素在油画创作中民族化意义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