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歌里的家乡美

2020-09-10朱镜璇

高考·下 2020年7期
关键词:乡土文化写作

摘 要:乡土文化是一个地区最富特色的本地文化,融本土文化资源于高中诗歌教学体系中,对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乡土文化;高中诗歌教材;写作

中国华夏文化源远流长,拥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其中又衍生出很多具有地域特色的本土文化,如东北文化、西北草原文化、中原农耕文化、粤闽台海洋文化等,在这些极具地域性的本土文化中又可以细化到某个地方的乡土文化,它既可是当地的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又可是历史传说、名人轶事、民俗风情、古建遗存甚至语言文化等。随着社会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和现代化通讯设备的普及使用,学生获取信息资源方式的电子化,导致手机低头族不断涌现,没有课外学习的积极性和驱动力,甚至丧失课外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如何把学生从良莠不齐的网络世界中寻找回来,引导他们利用科技为学习所用,是摆在时下许多一线教师的必须面对的课题。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的深入改革,《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关注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课标的“实施建议”指出“鼓励和引导教师充分利用地方和学校的资源,根据学生语文生活的实际实施课程。”课标的“学科核心素养”也指出“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这些都充分表明将地方的乡土文化与语文课程整合可以产生独特的文化韵味,很多学生扎根在本地区,对本地区自然风貌风土人情都有着情感上和心理上的亲近感,因此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唤醒乡土文化意识,创造性地运用家乡乡土文化资源进行教学,就能使课堂教学不断充满新意,让课堂资源的活水源源不断地涌现。

笔者通过实践,发现借助高中语文诗歌教材,利用本地区富有特色的乡土文化资源,调动学生开展课外综合性学习积极性,可以从高中语文诗歌课外拓展中进行两方面的实践尝试。

一、教师应当充分聚合本地区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把它们进行整合,分系列。如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形形色色的地方特产、大名鼎鼎的英哲先贤、多姿多彩的民俗庆典、古老神秘的地方传说等,把这些先进行归纳整合,然后融入综合实践当中,当然教师可以在实施过程中先帮扶再放手,用丰富的资源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对家乡的热爱赞美,培养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进而燃起学生投入学习写作的热情。例如我们漳州,地处闽南金三角,福建最大的平原,著名的鱼米花果之乡,迄今已有一千三百余年的历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在自然资源方面可以从和乐芗城、活力龙文、宜居龙海、锦绣漳浦、漫步云霄、富硒诏安、生态东山、心归平和、土楼南靖、慢客长泰、玉见华安进行整理。在人文历史文化方面,可以从瑰丽的民间艺术、古朴的明清古街、虔诚的三平朝圣、沧桑的赵家古堡、出彩的骚人文化、地道的漳州小吃等进行整合。我相信通过教师的整理,鞭策学生的追求,渐渐成为学生厚积薄发的文化,进而激发起他们“不知何处是故乡”似的回忆和思索,那么写作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教师借助多样化语文综合性活动模式把乡土文化资源引入诗歌,鼓励引导促使学生将古诗词学习活动延伸到仿写扩写等尝试中。例如开辟“家国之情”“史海钩沉”“成长历练”“民俗文化”“大美乡村”“文人典籍”等课外学习模式,引领学生运用乡土文化素材,拓展写作思路,丰富学生的写作资源,进入诗歌学习新天地,从而培养起认识、肯定、认同、尊重和欣赏自己家乡的乡土情怀。

比如在送教下乡进角美中学教授《望海潮》时,我就把漳州角美的乡土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开辟林氏义庄爱国爱乡扶贫济困家国之情专题、保生大帝悬壶济世两岸共祭的民俗文化专题、东美番仔楼天一信局的史海钩沉专题、世界之最江东古桥的探索发现专题、龙池山摩崖石刻的文人典籍专题等课外学习模式,激发学生贴近本土生活和感悟丰富可感的乡土文化的热情,通过个人的个性化思考融入到诗歌仿写扩写的个性化写作当中,以语文古诗词学习活动带动写的审美创作来,既加深了对诗歌字词背后味道的理解,又精进学生的写作技巧,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以下是仿写古体诗的展示:

《沁园春》

南国风光,四季长青,土沃物丰。沐春风荡漾,江山锦绣;甘霖滋润,草木葱葱。古郡三珍,花都双博,誉满环球雅望崇。待晴日,看群芳吐艳,飞架长虹。

陆台翰墨融通。系两岸,骚人聚九龙。赏楷行篆隶,丰姿俊逸;鱼虫花鸟,巧艺神工。妙趣横生,才华横溢,耄耋衷情笔锋。扬国粹,筑神州文化,再立新功。

如梦令·漳州小吃文化节

八卦楼前空地,食客晨昏如织。诱人秀色餐,传统名优美味。快挤、快挤,赶上那边排队。

面煎粿摊人密,旺火双锅不继。糖漾桂花香,匀拌芝麻瓜碎。扑鼻、扑鼻,唤醒清甜记忆。

望海潮·咏角美

漳城名胜,千年旧府,龙江又涨春潮。月映古松,云浮宝塔,文公俯瞰湘桥。龙池引灵标,白礁慈佛笑,龙佳泉妙。舟泛江东,旧沙蒲柳,待渔樵。

长街漫步游遨,有牌坊林立,鲈鱼香飘。锣鼓弄晴,花灯泛夜,最堪华市芳条。念翠款良宵,遍看星斗璨,喜对今朝。唤彻还思乱洒,细酌付风骚。

鲁迅先生说过:“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综上所述,借助高中语文诗歌教材,利用乡土文化资源促进语文课程教育建设,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它既可以促进青少年的文化传承和理解,激发学生课外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提高语文写作实践,培养热爱祖国语文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情感,这正是大语文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吴杰.台湾乡土教育历史与模式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

[2]杨华当.融本土文化于语文教学之探讨[J].素质教育论坛,2011(02)

【本文系2018年度漳州市基礎教育教学研究成果课题《信息技术背景下引用高中语文教材指导写作教学的策略和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ZPKTY18026]】

作者简介:朱镜璇(1984—),女,福建省漳州市人,现为福建省漳州市第五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乡土文化写作
农村中小学乡土文化教育的缺失与改善
“捆绑制”的文化研判:基于文化适应论观点的分析
借助乡土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试论新背景下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回归与运用
试论中专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教学
中国古代与现当代语境下的语文写作教育观比较研究
浅论小学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如何让小学生写作返璞归真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