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大学生体能训练的路径探索

2020-09-10陈其林

当代体育 2020年7期
关键词:运动量耐力体能训练

陈其林

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大学生体能训练的现存问题及原因,阐述了优化大学生体能训练的作用和意义,然后结合实际情况,探讨了具体的实践方法,希望能够以此为广大高校体育教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体能即是从力量、耐力、协调性、灵活性等多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人体基础运动能力,这是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核心表现,同时也是一项关键的人体发展状况检测指标。在高校开展大学生体能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打下坚实的发展基础,对学生的体能和健康而言十分有益。

1 大学生体能训练的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

就现阶段的情况看,不少大学生的体能状况都显得不如从前。在高职院校学生群体中,有的学生过于肥胖,有的则太过瘦弱,还有很多学生体能测试的成绩不达标,整体呈现出体能综合素质水平降低的趋势。而有的教师并未注重学生的体能训练优化,相应的练习不仅没有增多,甚至反而减少。如此便使得高职学生的体能水平每况愈下,且很少有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参加到体能训练活动中,最终获得的效果也不理想。

而造成大学生体能训练情况不佳的原因,主要包括学校、家庭以及学生自身三个方面。高职学生进入校园之后,学校对其管理通常都比较放松,也并未对体能训练方面作出明确要求。高职学生通常一周只上两节体育课,在平时也较少到运动场上参与自主锻炼。也有的学校体育设施相对不够完善,存在着器材磨损和老化的现象。而当前高职院校招生规模逐步扩大,校内体育场地和器材就显得更加不足;家庭方面,眼下多数高职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受到家长的宠爱,连家务都很少染指,更遑论参与体能训练。如此学生便容易养成懒散的习惯,毅力与耐力不足;最后还有学生自身的因素,高职学生有较多课外活动与专业课程,所以花费在体能训练方面的时间就相对较少。且当前互联网科技高速发展,许多高职学生都成为了“手机一族”,参与体育训练的频率大大降低。

2 优化大学生体能训练的作用和意义

体能水平的高低和人体的机能特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体的形态学特点是人类体能的质构性基础。体能训练能使学生的耐力、力量、速度、灵敏性、协调性和柔韧性等多方面的运动素质均得到综合化的发展,令器官系统机能得以强化,进而保证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水平可获得全面提升。首先,体能可从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个体身体的健康状态、大脑控制情况、心理平衡状态以及机能活动等,可以說是一项十分关键的人体发展测量标准。此外,体能也能着重体现出个体的生活及劳动情况,在体育运动当中也获得了极为普遍的运用。对于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来说,体能训练是不可或缺的主要任务。学生可通过适当的体能训练,提高自身的成绩与身体素质。此外,体育教学也是大学教育工作的核心构成要素,对于高职学生,也应当要从成绩的角度来进行评判,体育教学的实际水准能对学生的成绩产生很大影响,所以体能训练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视。学生在体能训练的过程中,可以正确认识到自己身体机能处在何种状态之下,在此基础上展开针对性的练习,可以切实达到提高身体素质水平的目标。

总体来说,无论是何种类型的训练或是比赛,都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机能,这是关键的前提与保障。学生采用科学的体能训练技巧及方法,能够打下扎实的体育基础,对此要进行高强度的训练及正规化的专业比赛,加强学生的应对能力。最后,体能训练还有一大根本性的目标,就是要帮助学生强身健体,让学生实现德、智、体等多方面发展。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优化大学生体能训练,可以确保学生身体发展得更为协调,让学生能够抵御疾病的侵袭,在将来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好。

3 优化大学生体能训练的实践方法

3.1 对运动量进行科学设计

开展大学生体能训练时,教师需要合理设计好学生的运动量,确保最终训练效果得以优化。对于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来说,不仅需要考虑到整体的训练实效,同时也应当给予体育人才更多的发展机会。教师应当要在保障学生基础体能训练任务良好完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年龄、性别、身体条件等因素,展开科学合理的设计,使学生的运动量能与其实际条件相适应。大学阶段,学生还处于肌肉发展的时期中,教师可以让其参与体操练习、负重行走等,锻炼学生的肌肉力量,令学生的形体能够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并提高其肌肉有氧运动水平。要注意的是,需要把体能训练的时间控制在每天一小时到一个半小时左右,同时坚持循序渐进的理念,从刚开始较小的运动量逐渐增加到较大的运动量。教师也要指导学生制定长期的计划目标,妥善安排训练任务,以此获得更佳的体能训练成效。

3.2 合理安排训练时间

我国体育教育体制有其独有的特点,在大学阶段当中,基本的体育教学时间并不长,一般来说是每星期两次,每次45分钟左右,这样其实并不足以达到理想的体能训练效果。因此,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就需要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把有限的体育课教学时间更好地利用起来。要先让学生理解参与体能训练的好处和意义,加强学生的训练意识,使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也自主开展体能训练。另外,教师还需要着重展现出体育课本身的锻炼功能,可以从课前的热身运动着手,例如让学生在课前先进行300米到400米的慢跑训练,把学生的身体机能全面调动起来,如此一来体育课上的体能训练活动就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3.3 教给学生有效的训练技巧

侧重于基础功能的体能训练,总体来说可以分为四类,即力量训练、耐力训练、柔韧性训练以及平衡训练。例如耐力训练,通常可以用长跑的方式进行,高职体育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800米长跑,每天坚持跑1到2组,根据学生自身情况来调节。同时也可结合学生的耐力发展状况,适度地增加一些运动量。再比如,可让学生开展腿部及上肢的力量训练,包括鸭子步行走、踮脚跳、俯卧撑等,使学生的小腿、大腿与上肢肌肉均得到良好锻炼。在平时的实践教学中,教师就要注重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训练技巧,确保在学生的体能水平得以提升的同时,保护学生的身体健康,不让其在训练中受到伤害。

3.4 把体能训练和专业结合起来

在日常的体能训练当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就业需求及将来可能从事的专业岗位,将其与体能训练的具体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例如软件专业学生,教师可以着重锻炼其柔韧性与灵敏度,增强学生的耐力素质。可在训练时选择健身操、跳绳、短跑、太极拳等,使学生能在未来的工作中获得体能训练所带来的收益。再比如计算机专业和园林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力量和耐力素质,因此教师可让其重点进行腰背肌肉的抗疲劳训练,并确保其技术动作有一定的灵敏度。可选择中长跑、前后滚翻、十字跑、体操、球类训练等,让学生的专业素质得到提升。还有的专业比如电子专业和机电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身体平衡性和躯干肌肉的稳定性,对此教师可以让其进行双脚交换跳跃训练,同时再增加一些跳绳、哑铃、俯卧撑、短跑之类的运动项目。总体而言,高职院校学生在将来的就业与发展方向是不一样的,所以体能训练也应当要做到有针对性地进行。

3.5 开展综合能力检测性训练

体育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体能训练时,不仅要关注到过程与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还要确保其结果具有较强的真实性。比如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指导学生开展弹跳力的检测性训练可以收获十分理想的成果。这一方式可以将学生的运动速度、思维敏捷性、身体柔韧度以及均衡力量等充分体现出来,是基础而关键的体能训练措施。另外,类型多样的体操也能够帮助学生增强身体的协调性,因此也具备检测性训练的显著功能。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体能训练时可以对这些方式灵活应用,逐步深入地了解学生,实现学生的持续进步。所以,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及体能训练,不应只包含长跑、引体向上及俯卧撑等内容,还需要拓展综合性训练项目,让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得以进一步强化。

4 结束语

综上可知,开展大学生体能训练,应当要对运动量进行科学设计,合理安排训练时间,教给学生有效的训练技巧,并把体能训练和专业结合起来,积极开展综合能力检测性训练。以此达到优化训练成果的目的,实现高职院校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四川托普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运动量耐力体能训练
大树的日常
消防员体能训练与应用
运动量
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能训练策略的分析
篮球运动体能训练理念创新
《老人与海》读后感
每天基本运动量:走4000步
游戏《穿越小树林》耐力跑教学设计
实效性视角下对警察体能训练的思考
2017倍耐力年历由彼得·林德伯格掌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