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有效途径探讨

2020-09-10石东海

新教育论坛 2020年15期
关键词:途径生活化数学教学

石东海

摘要:应新课改要求,广大数学教师纷纷对于生活化教学的策略展开了广泛实践,希望达到发展学生实践能力,促进学用一体的目的。已經有教师在生活化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有教师仍然徘徊不前。本文将以小学数学课堂为切入点,介绍集中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施途径,为那些尚未找到教学改革方向的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途径

引言:

数学问题无一不取自生活,学习知识就是为了获得解决生活化问题的能力,培养这样的实践型人才也是新课标背景下数学教学的目的。数学教学生活化就是要将课堂上的教学活动从原本的拘于课本变为回归实践,以生活为背景去介绍。目的是让学生在高效率学习的基础上学会应用。

1.树立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意识

众所周知,从生活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这一点上,美国“木匠教学法”的核心就是注重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1]。数学教材中的内容过于系统和机械,仅仅在一些题目中加入了少量的生活化元素,实践性特征的体现明显不足。再加上教师反复以口头讲解的方式授课,以学生的做题准确率来检验教学成果,导致学生数学思维发展受限,实践能力根本得不到提升。现如今,抓住数学课程改革的机遇,教师必须树立生活化教学意识,重新设计教学方案,增强数学课程的实践性。

如:学了24小时计时法和小数乘法后,我设计一节活动课,让学生们事先分组了解市场食品价格,在活动中安排好时间问题,每个学生都是问题解决小主人,情绪高涨,积极主动制定方案,探讨存在问题,提出各自见解。活动中既增长见识又明白实际生活中面临一些问题,真正了解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真谛。

2.善于提取生活信息

每一个数学知识点都有与它相对应的现实问题,教师教学前,要先从生活的角度审视知识点,从中提取信息,明确知识点在生活中有怎样的应用,再从这些角度去设计教学方案。这样在授课时,就能够始终围绕生活这个大背景,与学生一同完成知识系统的构建,也使他们从一开始就建立起数学与生活相关联的意识,为后续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做好铺垫。

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时,我在课前就让学生搜集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上课时,学生拿出了各种各样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如墨水瓶盒、烟盒、牙膏盒、粉笔盒等,还有学生说书也是长方体。观察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特点时,同学们很容易地找到:长方体或正方体有6个面;长方体相对的面一样大,正方体6个面一样大,长方体和正方体有8个顶点等。在准备的过程中,学生已经直观感知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特征,教师只要稍加引导学生便能抽象出它们的特征,同时,学生感受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在生活中广泛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3.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数学知识的枯燥性是我们所无法改变的,但我们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其实,教师一直苦恼学生的学习兴致不高,应该多从自身找原因,如果我们将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变得生动有趣,是完全可以改变学生学习态度的。情境教学法就是这样一种与众不同,彰显创新的教学模式,通过在课堂上展现真实的生活画面,使原本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灵活、立体,能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引入新课时,我先用课件演示餐厅中生活老师分早餐的镜头:每人一个鸭蛋,一根香肠……接着让学生每人分手边的物品(各自准备),要求分得同样多……最后我引出:分物品时,每份同样多,叫“平均分”。这样利用人分物的生活现象,引出“平均分”,不但使学生增加了动手操作的机会,且使学生对新概念感到新颖、亲切。

又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大多数学生已认识人民币,静态的“认一认”已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就可以尝试设计动态的“购物活动”让学生轮流做售货员和顾客,在活动中体验元、角、分的关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这样的情景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的意识。创设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情景,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4.利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3]”因此在教学活动的末尾,教师还要设计出一个最终的实践环节,检验学生应用知识的情况,增强他们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绝不要单纯的布置练习任务。

例如在《设计包装纸》的实践活动课上,我出示活动题目:包装墨水瓶盒子;明确活动要求和问题:把10盒包装在一起形成一个大长方体,称为一包。可以怎样包装?算一算至少需要多少包装纸?(包装纸的重叠部分不计入)然后让学生开始分组讨论交流,设计包装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动手实践,互相合作,有的动手包装,有的测量数据,有的画图设计,有的互相讨论,有的在本子上记录和计算……在各小组设计的包装方案完成后,我让学生分别把不同的方案展示出来,引导学生比较并讨论:你认为哪种方案比较合理?……在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计算不同包装方法的盒子表面积,发现了只有长方体的长、宽、高最接近时,包装纸的用料最少。

5.结束语

生活化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数学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增强数学课堂的趣味性,要善于应用生活中的素材,将数学课堂生活化,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促进学生生活实践能力的发展,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景标.探寻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J].科教文汇旬刊,2014,10(12):104-105.

[2]刘玉清.探寻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J].青年时代,2015,12(13):224-225.

[3]韩兆新.论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施策略[J].教育,2017,12(04):258-259.

猜你喜欢

途径生活化数学教学
求解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