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职业院校“赛奖证课”融合机制的探索

2020-09-10徐晓霞邵陵

新教育论坛 2020年15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体系

徐晓霞 邵陵

摘要:通过分析我国职业教育融合机制研究实践,发现我国职业教育融合机制实践存在技能培养与素质教育脱节,办学机制不合理、课程设置不匹配、教育教学资源匮乏等严重问题,导致实践执行能力较低。在此基础上,试图从已有融合机制中各要素内在关系的探索出发,从人才培养整体性角度探索出一条新路径-“赛奖证课”融合机制,将教学、证书、激励、技能大赛四个平台融合起来,从而形成一套完整、清晰、可不断改进的教学体系,以更好地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关键词:赛奖证课;人才培养体系;融合机制

一、融合机制背景分析

(一)政策背景

21世纪之初,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政府调整了当时的职业教育体系,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开始有所上升。2006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逐步构建专业认证体系,使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都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推行“双证书”制度。这一文件首次将“双证书”的获取率与获取质量作为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体系中的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1]起初,融合机制是在高职院校中进行不断探索,而“课证融合”机制就是依据“双证制度”在教学、课程、人才培养中的初探,为后面其他融合机制的发展奠定基础。

进入新时代,职业教育成长为一种教育新类型。[2]在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及2015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把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课证融合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这一系类文件为高职院校在融合机制上的探索带来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因此,在“课证融合”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又进行了“课证赛”“岗课证赛”等方向性更加明确的融合机制探索。

(二)融合机制研究综述

从过去研究情况看,融合机制的研究多围绕其必要性、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在高职院校开展问题进行讨论,近几年多以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为主。

1.融合机制内涵

我国部分学者对相关融合机制的内涵作了相应阐述,根据侧重点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以下3类界定:

①以专业课程为中心:章安平、方华[3]认为,“课证融合”是指专业课程与职业考证相融合,使学生毕业时实现“双证”,甚至“多证”。此想法意在取消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将考证要求融入到专业课程中,降低了教育边际成本,学生毕业即可持证就业上岗。

②以实训课程为中心:卢萌等人则指出:课证融合实训教学模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实训技能,增强了对自己将来从事岗位的认知,而且可以通过完成实训课程,考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为就业增加有力砝码。[4]这种想法将“课证融合”限制在实训教学方面,将专业理论教学和职业通识教学排除在外,势必影响职业教育的整体质量。

③以市场为中心:张慧明、孙少勤认为:“课证融合”是以市场所需的专业资格证书为导向,以实现毕业生有效就业为目标,将考证项目、职业岗位与课程体系相结合。”这一看法隐含职业教育应该与企业需要什么人才保持一致。但是“将考证项目、职业岗位与课程体系相结合”很可能导致以考证项目、职业岗位为指针改革课程体系。这样的改革势必强化岗位技能和知识的训练,弱化一般职业知识和能力培养,使学生只能适应于特定岗位工作,难以适应激烈竞争和产业升级导致的岗位变化。

2.融合机制作用

在高职院校融合机制实践的探索中,刘育峰、袁秀英等做了相应研究,研究表明相关融合机制在提高高职教学质量,促进高职就业率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5]结合已有融合机制的研究实践,主要作用如下:①完善课程体系:形成以专业核心课程为基础的技能竞赛课程体系,搭建专业职业资格证书课程体系,深化了工学结合和产教融合。②就业率明显上升:课程与资格考试及格(通过)率明显提高,通过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培养人才,使学生在接受全日制高职教育的同时,接受行业职业技能及素质培养,毕业即能符合上岗的技术技能及素质要求,提升了学生就业创业能力。③提升教学设计:调整传统教学模式,以掌握基础知识为基础,以技术技能培养为重点,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为目标,使高职人才培养更契合产业需求,具有实用性和科学性,课堂“抬头率”显著提高。④“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步伐明显加快。[6][7][8]

3.融合机制存在问题

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仍面临诸多问题,如下:高职发展中固有的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基础设施建设困难问题;融合机制内各要素不能适度融合问题,认识不足问题;缺乏相应激励措施,不利于融合机制中教学团队的壮大;职业资格证书种类繁多,高等级资格证依据存在考证难、通过率低问题;考证功利性过高,失去改革意义等问题。

鉴于此,本文从人才培养整体性出发,探索一条融合机制的新路径-“赛奖证课”融合机制,从界定“赛奖证课”融合机制内各要素的内涵入手,再结合现实对高职院校推行“赛奖证课”融合机制的可行性必要性以及推行“赛奖课证”机制的保障措施做相应探讨。

二、“赛奖证课”融合机制原理

(一)“赛奖证课”融合机制概念界定

2019年1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这一《方案》的颁布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意義,职业教育地位有了质的飞跃,走上了更加科学的路径,有力调动了职业教育双元主体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力加强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保障。[9]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伴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为高职院校融合机制的发展探索带来了新机遇,对融合机制中相关要素也有了不同的时代界定。

对“赛奖证课”融合机制中各要素作如下新界定:“课”指教学平台。包括以基础知识体系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平台,以巩固知识为主要目的的实训教学平台,以校企合作为主要合作方式的实习教学平台。“证”指技能证书平台。目前国家实施“1+X证书”制度,“1”指学历证书,“X”指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政府授权的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平台,进行证书标准开发、教材和学习资源开发、考核站点建设、考核颁证等工作。“技能证书平台”就主要指以“1+X证书”为核心的一系列开发、建设、培养活动。“奖”指激励平台。主要对象是职业院校在校师生,对他们实施奖励的平台。“赛”指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平台。在这一平台中,除了各类规模较小的职业技能竞赛,还包括级别较高的全国职业技能竞赛、世界技能大赛,将高级别职业技能竞赛的办学理念、竞赛项目的设立、评分细则等渗透到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中,以提升各级各类竞赛的标准和水平,进一步影响各类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发展是该平台主要目的。

综上,“赛奖证课”融合机制是指将教学、证书、竞赛、激励四平台进行融合,以原课程体系为核心,融入职业证书、竞赛相关要求,将职业技能大赛与人才考核相关联,将激励机制与“双师型”教师、学生发展相关联,最终发展结果再反馈到课程教学中,形成一个有机完善可持续的动态过程,以期达到社会、职业院校、高职教师、学生共赢的局面。

同时,“赛奖证课”又是一个多主体的融合机制,“课”是以师生为主体,“证”是以政府及其委托机构为主体,“奖”是以在教学、竞赛、学习中有卓越表现的师生为主体,“赛”是以世界技能组织成员、政府及其有关行业、企业、职业院校为主体,但最终他们都是作用于职业院校在校学生。“赛奖证课”融合机制将多主体分工有序地连接在一起,打破之前信息、工作等分散状态。

(二)“赛奖证课”融合机制的必要性

探索“赛奖证课”融合机制是有其必要性的。首先,四平台还处于分散状态,并未形成良好的互动交流,导致已有融合机制实践至今,还存在很多未能解决的问题。其次,职业教育中多主体间没有过多的接触,或者说是没有良好的平台为各主体提供交流,而“课证奖赛”融合机制恰能很好的适应当代职业教育的发展。

1.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仍存在问题。目前,我国面临较为严重的市场人才需求与人才供应不匹配问题,这种问题的根源性还是在于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需求不符。[10]人才培养体系与社会脱节,与企业脱节,高职院校的教学严格意义上来说还是比较重视以知识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教学方式传统,教学内容与社会经济发展脱节。

2.1+X证书制度作为一个新兴事物,在与职业技术教育已有发展的融合中存在许多矛盾。2019年,《方案》提出“1+X证书”制度后,证书试点工作开始稳步推行,但同时也面临一些难点问题,主要涉及以下方面:证书建设层面: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还处于开发阶段,对于“X”证书标准指导、流程规范、多元化利益主体、保障机制等还存在争议性,亟需不断完善。[11]院校实施层面:考证者和教师主体的积极性难以调动,不少职业院校师生对“X”证书仍比较陌生,对政策理解不到位,特别是对教师来说,无形之中也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12]

3.缺乏有效激励机制。(1)“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还处于瓶颈时期。自1991年,王义澄在《努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文中第一次提出“双师型”教师概念,并发表建设一支能将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办好专科教育的关键。[13]自此之后,高职院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就成为研究实践探索的热点。[14]发展至今,“双师型”教师队伍虽取得明显成效,但仍然存在“双师”标准不明确、缺乏完整“双师”培养体系、激励政策效应不理想等问题。高职院校缺乏积极有效的平台引导、鼓励、支持教师自身发展与学习。(2)目前职业院校师生考核制度存在过于单一现状。缺乏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来促进师生自身发展的积极性。

4.各级各类技能竞赛与职业院校双方未能产生积极持续性地互动。2021年,我国将举办第46届上海世界技能大赛,此后,我国世赛工作将进入“新常态阶段”,未来将重点加大与世界技能组织成员的合作力度,紧密跟踪新增项目和未来技能项目。[15]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自2008年以来,已连续成功举办12届,与全国职业院校产生相应的互动作用,但职业院校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与各级各类竞赛内容、标准等还存在脱节现象。我国政府已经开始重视通过政策、投资激活职业教育的发展活力,与世界职业教育接轨、交流,但高职院校的发展仍跟上时代的步伐。

(三)“赛奖证课”融合机制的运行过程

对“赛奖证课”融合运行机制的探讨应从在人才培养整体角度来看,四平台联合作用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其整个运行机制如下:

1.职业院校联合相关企业、行业协會进行社会调研、考察,制定出初步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同时,将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平台、职业技能竞赛平台出台的相关要求与初步初步方案进行合理融合,形成最终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

2.通过教学平台,学生向老师学习到专业课程知识、实训技能知识、实习实践知识。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有所总结,可以建设科研项目,进行教学科研研究。

3.学生通过学习之后,通过竞赛平台,进行层层比赛,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与检验。对在层层比赛中获奖的学生及其带队、任课老师,通过激励平台进行相关奖励。

4.对教师及学生的考核,在原有考核的基础上融入竞赛平台和激励平台相关量化分数,形成多元化考核方式。职业技能竞赛从实际应用的角度要求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职业素养,不仅为学生的考核内容及评价标准提供更为准确的参考,更能形成一套更全面的考核体系.[16]同时,相关平台为教师提供的学习、交流、研究的机会也大大增加,对教师的多元化考核也是促进“双师型”教师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5.最终再通过竞赛平台、证书平台、激励平台、教学平台反应出来的问题再反馈到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的修订、完善。

三、“赛奖证课”融合机制作用

(一)融合作用

“赛奖证课”融合机制在以往探索的基础上,对机制内各个要素逐层剖析,创新性地将“赛奖证课”分解为四平台,集体作用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同时从另一角度理解为一个多主体的融合平台,促进校企合作,推动职业院校与国际国内企业、研究机构、实验室的密切交流与合作,将政府及其委托机构、行业协会、企业、职业院校、教师、学生合理的融合在一起,结合时代政策、经济的变化趋势,使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

(二)激励作用

“赛奖证课”融合机制在教学中很好地调动了职业院校教师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及教学计划能使学生在学生中更有学习动力,教师在教学中更有激情。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对教师、学生形成了更加合理的考评,激发老师科研学习热情。

(三)促进“双师型”教师培养

目前,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还是处于非常紧缺的状态,学校教师通过教学平台、竞赛平台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促进实践教学技能的提升。同时,激励平台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也起到保障作用。

(四)促进学生发展

“赛奖证课”融合机制紧跟政策时代的潮流,随着“1+X证书”制度的实施、各级各类技能竞赛的举办,在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多方面对职业人才的培养有了更加明确的指向性。职业院校能根据相关要求适度适量更新调整学校课程体系;极高的考证要求与平时各方面的考核,学生基础提升,学习方向明确,考证率会随之提升;在国家政府的牵头下,技能证书的含金量增加,用人单位接受度增大,就业率提升。

四、“赛奖证课”融合机制的保障

“赛奖证课”融合机制主要是站在学校层面对人才培养机制的一种新探索,所以在保障中,主要从学校层面进行相关保障保障,确保“赛奖证课”融合机制的运行,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制度保障:为了使“赛奖证课”融合机制更好地运行,学校需要完善相关制度,如奖励制度、学习制度、课程改革制度等。保障“赛奖证课”融合机制在运行过程中有可靠的执行条例;老师们对学校的整体运行、证书平台中涉及本专业的相关标准要求、技能竞赛的流程要求等熟练于心,并能相应地调整教学方法;课程改革能保持动态可持续地调整。

教师交流平台:开展教师交流平台,一方面是为了使教师在平台中对课程、证书平台、技能平台中的相关要求进行探讨学习,另外一方面是为教师在职业技能竞赛及考核后对学生的相关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欣.新时期“课证融合”教学模式的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2018

[2]郭文富,马树超.新中国成立70年来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特征与经验[J].教育与职业,2019,19(947)

[3]章安平,方华.基于职业导向的“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思考: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08,23(11):58-60

[4]李晓杰.“课证融合”模式在福建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中适度推行的探讨[D].厦门大学.2014年

[5]郭江华,潘玲玲,闵云燕.基于“课证融合”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6):90-92

[6]郭江华,何翔,舒雯.“课证融合”视角下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探究-以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商学院金融工程专业为例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9.4

[7]肖霞.高职院校实施“课证融合”的困境及路径[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8.5

[8]聂小伟,何粉霞,乔石,吴晴晴,张玉莹.“课证融合、课赛融通、课创融一”的食品营養与检测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8.12(146-150)

[9]袁旗.《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十大概念解读[J].职业技术教育2019(33):44-47

[10]李瑶,赫璐.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搭建教学效果分析平台[J].中国农村教育.2019(12):33-34

[11]吴南中,夏海鹰.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开发的基本流程及其质量保证机制[J].教育与职业.2019(24):26-32

[12]李虔,卢威,尹兴敬.1+X证书制度:进展、问题与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报.2019.1:18-25

[13]王义澄.努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1(1):49-50,53

[14]叶煜,李敏,文燕.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政策、问题与建议[J].职业教育研究.2019.10:69-73

[15]郭达,陈晓曦,张瑞.第45届俄罗斯喀山世界技能大赛分析及我国世赛未来发展路径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0):29-3

[16]何凤梅,陈逸怀,陈晓曦.世界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的影响研究-一浙江省技工院校为实例[J].职业.2018(12):126-127

第一作者简介:徐晓霞,女,汉族,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

第二作者简介:邵陵,男,汉族,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职业技术教育学。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体系
基于中职生的呼叫中心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创新创业教育视阈下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应用
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研究
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河北省文化产业技能型人才“瓶颈”分析及培养体系构建
基于执业能力基准的工程管理专业“三型”人才培养
深化改革 激发活力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