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微探

2020-09-10王琳

新教育论坛 2020年15期
关键词:新挑战着力点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面临新的挑战,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文章基于当前面临的难点,提出了新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若干着力点,以期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

關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挑战;着力点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当代大学生作为综合素质较高的青年群体,在新时代肩负着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任,其素质的高低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对于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保证大学能为国家输送合格人才意义重大。思想政治教育十分重要,但做好不易。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面临着多元思想的冲击,面对日新月异的95后、00后大学生,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相对疲软的状况。要想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形势下掷地有声,需要多管齐下,着力提高教育实效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实效性提升的难点分析

(一)协同育人意识及效果有限

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各级党委要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当前,大思政理念在高校人尽周知,但在现实中,由于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充分,相应制度不健全、执行力度不强等种种原因,很多高校目前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个部门依然存在条块分割,部门间各行其是、各负其责、各自为政,缺乏协同育人的意识,依然主要依赖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及学生工作队伍开展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未将育人责任落实到全员全岗,造成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齐抓共管困难,效果难以达到预期。

(二)对互联网这个变量缺乏足够重视

身处“互联网+”时代,95后和00后大学生作为网络的原住民,日常学习和生活都与网络深度融合,“无人不网、无处不网、无日不网”成为生活常态。网络无疑是巨大的资料库和信息服务中心,给大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和学习资源,提供了娱乐休闲交际的平台,但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也会让其迷失,容易导致价值观的错位。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期,心智不够成熟,社会阅历有限,辨识能力欠佳,需要以其乐于接受的方式予以积极引导。面对互联网这个变量,相对于需要盈利且更新极快的社会媒体,大多高校重视程度不够,应对动力不足,创新能力有限,网络育人的工作质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柔性不足

长期以来,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较多的采用课程教学、谈心谈话等直接的、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显性的教育既不可或缺,有很大成效,但局限性也大,教育效果有限。随着95后、00后的大学生迈入高校,相对于个性张扬,追求自由的他们,过去灌输型、说教式的教育显得过于死板,容易引起叛逆心理,难以引起共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时代发展的客观形势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自我调整和革新,具有亲和力的“柔性”方式有必要一定程度替代简单的灌输“刚性”方式,以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新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着力点

(一)建立协同育人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是个庞杂的系统工程,不仅仅是学生工作部门和思政教师的事,学校的专业课教学、科研、机关、后勤等工作都与立德树人这一中心任务息息相关。要想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新局面,需要改变原本单兵作战的局面,不能让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孤岛,应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做好顶层设计,借助制度刚性健全协同育人的长效体制机制,落实教书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大思政”的环境和合力,实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二)探索网络思政工作新范式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较之以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网络媒体给高校思政工作带来了契机与挑战。网络环境为了解学生思想需求,把握学生思想动态,解决学生实际问题提供了更为高效、迅捷的广阔平台。同时,网络信息往往鱼龙混杂,参差不齐,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的大学生容易形成与主流价值观不相符的价值倾向。面对网络媒体给思政工作带来的严峻挑战,新形势下高校必有必要以积极主动、开放包容的态度来面对,通过因势利导、化弊为利,探索网络思政工作新范式,将思想政治工作迁移到“网上”,掌握校园网络传播的话语权。高校的网络平台建设和管理也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牢牢把握舆论的主导权,采取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打造专题栏目,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接收主流文化的熏陶。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面对如今思想张扬,不愿被束缚,不走寻常路的95后、00后大学生,要想提高思政工作实效性,可以在提高工作的亲和力方面下功夫。通过研究掌握教育对象的特点,采取其更易接受的榜样引领、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等隐形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让学生在无意识中获得正面的价值文化影响,促进其成长成才。

1.注重发挥朋辈育人作用

朋辈指的是朋友和同辈,他们是年龄相近、有共同价值观和文化背景的群体,彼此之间的影响力甚至能超过老师和家长。将朋辈育人模式引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榜样引领、自我教育作用,有助于增强思政教育效果。从学校、学院角度要注重选拔优秀的朋辈教育者,通过组织宣讲、交流会等线下形式和常态化的网上宣传,让其成为学生群体向好、向善的“领头羊”,通过优秀学生的一言一行来对广大同学施加积极影响。

2.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效

优美的育人环境和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学生成长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对学生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①校园文化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延续和补充,往往都是通过校风、教风和学风来体现的,凝练大学的核心价值追求,下大力气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彰显大学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是高校应有之义。除了“精神层面”的育人环境,校园的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等物化形态的内容也拥有不可或缺的育人功能。高校应加强整体规划及宣传引导,充分挖掘校内文化的育人实效,将内在的文化育人氛围显化为外在的载体环境,以此感染、陶冶、引导大学生,促进其全面发展。

3.推动实践育人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非空洞的理论,而是生活化和实践化的教育,必须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②高校应在实践育人方面做好顶层设计,想法设法让学生“走出宿舍、走下网络”,在课余时间开展格调高雅、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

体育、艺术及娱乐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寓教于文化活动之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并外化于行。结合办学特色、学生专业特点,还应多多设立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给学生提供在做中学的机会。在寒暑假,高校应结合上级要求,组织各种形式的卫生、文化及科级下乡活动,通过社会实践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巩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加深对社会的认同度。

一言以蔽之,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立足新时代,正面大学生群体的新变化,接受和应对新挑战,找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着力点,实现全员通力配合育人,开拓创新网络工作阵地,同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以形成掷地有声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图仁、刘盛平.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04-105.

[2]邢艳红.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形教育[J].智库时代,2020.112.

作者简介:

王琳(1985—),女,河北,天津商业大学,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新挑战着力点思想政治教育
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四个“着力点”
“研教”转向“研幼”的三个着力点——以基于本土资源的幼儿美育课程构建为例
肖亚庆宣布下半年工作“五要点”
新形势下农村公共管理面临的新挑战
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发展历程回顾与高校继续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与深化社会改革阶段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多元视角,准确把握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着力点”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