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内外双导师制”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20-09-10郭杰标陈华龙程金生刘旺培

新教育论坛 2020年8期
关键词:导师应用型基地

郭杰标 陈华龙 程金生 刘旺培

摘要:教育部要求应用型地方高校建设,必须强调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探索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新模式。韶关学院与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共建校外实践基地,重视产教研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依托“校内外双导师”制度,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收获经验也引发了思考。本文就如何提升基地建设水平,建立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促进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尝试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关键字:应用型人才培养;校内外双导师;校外实习基地;实践教学

前言:

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实施纲要》),对于中国高等教育强调要“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为了贯彻落实《实施纲要》的要求,我校食品学院在2013年建设“韶关市食品药检所校外实习基地”,探索依托“校内外双导师”制度,探索食品检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创新培养模式。本文基于实际工作的体会,探讨事业单位型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模式,和依托基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做法。

一、全面指导,综合强化学生素质

学生通过参加校外实习,可以有效拓展学校教学意外的知识,获得充分了解行业、了解职场、提升自我的真实环境。校外实习质量的提升离不开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健全实习期间“校内外双导师”制度,能够为学生提供全面指导,充分强化学生综合素质。

1. 通过“校内外双导师”的深入指导,大学生能更加明确自我定位,结合社会发展趋势和个人兴趣理想,理性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证明校外实习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学生联系社会的桥梁:大学生在实习中可以培养职业兴趣,及时弥补知识体系的不足;充分利用好校外实践的宝贵机会,收获更好的校外实践和锻炼。

2. 通过“校内外双导师”的深入指导,可以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扩大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实习过程能够锻炼职业技能、深化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还为学生培养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提供环境。将学生培养成能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强、创新精神出众、综合素质齐全的应用型人才。

3. 通过“校内外双导师”的深入指导,顺利完成学校与实习岗位的角色转换。在学好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认真负责的精神,树立起严谨细致、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竞争合作、团结进取的合作精神,培养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双导师”为纽带,促进合作双赢

校外实习促进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通过“校内外双导师”作为纽带,促进“校所双方”科研项目与应用创新的结合,互补长短带动双方共同发展,结合当地实际推动食品检测工作的发展。

1. 通过“校内外双导师”作为纽带,促进了学院和检验所的检验创新合作。高校教师具有系统的科研工作基础,而检验所技术人员实践工作的经验丰富。以双方共同指导实习学生为纽带,结合当前食品检验工作的热点,共同展开技术合作交流。针对性开展新检测内容的拓展,充实检验所检验实力,同时促进高校理论教学素材的积累。比如,双方共同开发的检验方法:“超声波辅助萃取-SPE净化-HPLC检测鱼肉中喹乙醇残留量”、“混合柱层析净化-电子捕获法气相色谱检测茶叶中三氯杀螨醇残留量”、“多重PCR同时检测三种高危食源性致病菌”,这些项目扩充了检验所的执法检验,又成为了高校的常规实验教学内容。过程促进了校所双方的共同进步,实习学生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2. 通过“校内外双导师”作为纽带,促进合作交流长效机制的形成。高校聘请检验所专家为实习导师或客座教授,定期开设技术讲座,参加毕业论文指导及批阅。高校教师参与作学术研讨、专项研究等,加强双方的联系,促进两者合作关系的长期深入发展。从2013年建立“校所合作”实习基地以来,共同完成了广东省科研课题2项,韶关市科研课题4项,广东省食品药监系统技术创新课题3项;有多届实习学生参与建设的《技术创新助力市场监管体系》,2019年获得市级“先锋杯”工作技能大赛优胜,晋级参加全省比赛获得好评。

3. 通过“校内外双导师”作为纽带,学生深度参与科研合作。学生参与校所合作项目,在双方导师精心指导下迅速提高实践能力。实习基地建立以来,校所合作发表有实习学生署名的SCI论文2篇、EI收录论文4篇、核心期刊论文11篇;申请有实习学生参与的国家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取得非常好的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果。

三、完善“双导师制”需注意的问题

完善“校內外双导师制”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根据校外实践教育的实际情况,校内外导师密切配合,完善实践教学环节的计划性、规定性、实践性和研究性。

1. 校内外导师分工合作,确保实践教学有效性。校内外导师配合指导学生,应以合理、有效为基本原则。能够满足实习目标和方案,顺利承担实习实践任务、同时满足工作开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在生活上便于交通出行、食宿照顾和安全管理。

2. 校内外导师齐抓共管,为学生提供细致关怀。校内外导师配合制定实践教育方案,应根据不同年级和阶段实施分类指导,分别制定实习内容和培养方案。根据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提供学生在理论、技能、习惯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3. 校内外导师深入协调,确保实践教学的稳定性。首先是实习学生的稳定性。食品检验工作技术要求较高,学生需接受系统培训;学生稳定参与实习,才能达到人才培养目标,有序开展实践教育工作。其次是实习方案的稳定性。法定检验工作计划性很强,实习方案必须与检验日常工作协调,才能够保证实践教学和日常工作不冲突。

4. 校内外导师创新指导,确保实践教学的先进性。食品检测技术迅速发展,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有前瞻性布局。法定检验部门具有行业典型性和权威性性,拥有大量学校欠缺的大型和新型仪器设备。实习学生必须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学习先进的技术、设备、标准及管理规范,贴近行业的先进发展方向,通过参与“校所合作”科研项目,提高实习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强化校外实践教学的内涵建设。

四、完善“双导师制”的若干设想

1. 完善“双导师制”,需要制度保障。校外实践教育的组织和管理,是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需要规划科学的管理体制,建立目标导向的规范化管理制度。其一,校所联动,成立领导小组,共同制定实践教学目标和实施方案。以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不断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以期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增加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其二,校所对接,成立建设小组,不断较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校外实习环节设计的资源分配、任务落实、计划推进,有双方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建设完善。其三,校所合作,成立管理小组。有高校抽调精干教师联合检验所骨干,共同负责校外实习环节的纪律管理,对实践教学效果进行督导,推进各项具体工作的落实,对反馈问题研讨和解决。

2. 充实人才储备,健全“双师”队伍。由于实践教育的实用性特点,需要教师兼备理论、实践双重素质。为适应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新形势,需要更多的“双师型”教师,强化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培养“双师型”师资需要双向互动,高校老师应多参与一线检验工作,建立顶岗交流的制度,确保高校教师熟悉实践教学的内容,积累检验工作实践经验,指导实践教学“游刃有余”。而校外师资应掌握高校课程体系,了解在校学生的课程结构,在实习指导中有的放矢,收获预期的效果。据此可以建立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校内外结合的实践教学优秀指导队伍。

3. 协调教务配合,理论实践互补。目前,高校的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践内容不同步,难以受到教学与实践互证互补的相关。“校内外双导师”应该协调教务配合,使教学和实践两个环节双向靠拢,多些交汇融合和相互渗透:其一,多采取实习操作的案例和素材,通過情景再现强化课堂现实感,还将校所参与的检测项目引入了课堂实验;其二,在实践环节布置启发性作业,引导总结反思理论知识,并组织理论联系实践的小组研讨;其三,通过慕课等网络教学平台,将理论教学向校外延伸,实习学生下班以后上课,既实现理论和实践教学融合,又可以为延长集中实习时间创造条件。

4. 共同参与评价,强化实习考核。有效考核是确保实习质量的重要手段。学生在校外实习期间,校所双方进一步优化考核机制,便于校内外指导教师协调配合,对学生的实习环节全程深入督察,开展实习质量评价和考核,加强积极性引导以实习教育质量。校内外导师共同参与实习的全方位考核,如内务管理、纪律考勤、岗位巡查、业务考核等进行量化打分,为客观评价学生实习表现和效果提供依据。双方根据学生实习过程考核和全面测评,给出综合性的实习考核成绩。

五、结语

实践证明“校内外双导师”制度,是深化校外实习实践环节的组织和内涵建设,深入推进实践教学工作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有效模式。能够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创新实习基地建设和管理的思路,不断深化校内外合作交流,共建“产、学、研、用”结合的实践教学平台,对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强化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高远浩, 蔡拓, 钞春英, 等. 应用型地方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 教学实践探索, 2019 (3):181-183,205.

[2]杨泽良, 李萍芳, 康娟, 等. 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建设模式研究与实践[J]. 科教热点, 2019 (10):12-13,33.

[3]林启德. 基于校企一体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研究[J]. 科技风, 2019 (11):68-69.

[4]邓前军,陈东初,袁毅桦.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构建行业协同育人平台的研究和实践[J]. 教育教学论坛, 2016(2): 131-133.

[5]王姣姣. 应用型本科依托产业园区建立综合性校外实训实践基地的研究[J]. 黑龙江科学, 2020(1): 38-39.

[6]李卓谦, 孙梅.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探索[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4(13): 123-126.

[7]张学洪, 王敦球, 徐建平, 等. 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培养创新型环境工程人才[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2(7): 1-5.

[8]周艳玲, 宋晓明, 齐黎丽.校企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思考[J].知识经济,2018 (08): 177-178.

[9]李允旺, 田丰,程志红, 等.基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提高生产实习质量的方法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7(40): 103-104.

[10]张勇, 方东辉, 李湘吉, 等. 校政企合作提高育人质量,产学研结合促进协同发展--以吉首大学校政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基地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 (01): 166-167.

[11]张瑞坤, 魏保立. 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制度的研究 [J]. 科技信息,2013(17):256-257, 299.

基金项目:

韶关学院2018年教研项目(项目类别: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项目编号:433-230082990203)。

作者简介:

郭杰标(1971-),男,汉族,广东省韶关市人。博士研究生学历,副教授(高级工程师),从事食品质量安全检测研究与教学。

猜你喜欢

导师应用型基地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导师的猫
超星二号维修基地
广东鹤山实施新录用公务员双导师制
“广西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立
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和谐秘诀
真正的爱是使人自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