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清照词《菩萨蛮》解读

2020-09-10梁峥华

今古文创 2020年45期
关键词:李清照乡愁

梁峥华

【摘要】《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晚年所作。全篇采用对比手法,上阙写早春之喜,下阙写思乡之苦,深切感人,构思超妙。这首词深刻、有力地揭示出女词人灵魂深处的悲愤、不安和强烈的思乡情绪,透过女词人深闺中的袅袅香雾、沉沉酒杯、昏昏醉意而窥见那颗与民族命运共存亡的崇高心灵。

【关键词】《菩萨蛮》;李清照;婉约词;乡愁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5-0016-02

宋靖康二年(公元127年),汴京被金兵攻陷,李清照南渡。她接踵遭际国破、家亡、夫丧、颠沛流离的种种不幸。她忧愁吗?是的,诚如她避乱金华时写的《武陵春》词所云:“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就在这“许多愁”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乡愁”。在最能触发人离思的特定环境里,三更枕上,雨打芭蕉,她“伤心”“愁损”,深深地怀念故国乡关(李清照词《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在古老的节日,阴历三月上巳的前夜,她“永夜恹恹”“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深深地怀念故国乡关(李清照词《蝶恋花》永夜恹恹欢意少);那么在寻常的日子里,是否忘记她的故国乡关了呢?没有。下面这首《菩萨蛮》就是写她在一个早春的白日,对故国乡关无限怀恋的深情。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李清照从写时令天气开篇。“风柔”,春风和煦。“日薄”,日光淡薄,不甚强烈。首句是说,春风和煦、日光淡薄,还是个“乍暖还寒”“冷冷清清”的早春时节。点出了时令和天气。

“乍著”,刚刚穿上。“心情好”,身心感到轻松爽快。次句是说褪去沉重的冬装,刚刚穿上夹衫,心情是很好的。李清照种种不幸遭际的摧残、累压,“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折磨,平日里她能够心旷神怡吗?亡国之恨尚未雪,丧夫之愁犹未除,颠沛流离的困苦境遇仍不能摆脱,这种种矛盾,在当时,都是没有办法从根本上解的。所谓“心情好”,无非是长期以来忧愁痛苦像泰山般压在心身之上,当物换星移,时序乍新脱掉了沉重的棉衣,宛若心身顿然减了不少负担,身体感到轻松些,心情感到惬爽些罢了。下阕“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此时此刻她绝非忘乎所以、“乐”而无忧。在这春心动荡的时节,或许使她倍加缅怀她的故国乡关了。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此句,其内涵只有细加寻释,方可得其端倪。

《清平乐》云:“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诉衷情》词云:“夜来沉醉卸装迟,梅花插残枝”,《殢人娇》词云:“坐上客来,尊前酒满,歌声共水流云断。南枝可插,更須频剪”,可以看出李清照咏梅赏梅都把酌酒、醉酒同插戴梅花联系起来。姑且在这里可以断定,“梅花鬓上残”,也是李清照沉醉后的形象,当可用下文“香消酒未消”一语,来印证这一判断的可靠性。“常插梅花醉”这是李清照早春的嗜好。“残”在翻转中揉损梅花而致残,说明酒酌得多,浓睡的时间长。

“睡起”的“睡”,不禁使人要问,为什么早春白日睡觉?这并不是闺阁中人百无聊赖,用睡觉来打发光阴,而是因为沉醉,不能不浓睡。在这里,不仿联系一下下阕:“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一语,便茅塞顿开:不多饮则不能沉醉;不沉醉则不能排遣浓重的乡愁。“觉微寒”,回应首句,因为是“日薄春犹早”。“起”“觉”两字,说明虽是残酒未消,但酒力已减大半。酩酊大醉,酒力劲作,人是不会觉得冷的,何况是“微寒”呢!“睡起”这行动显示头脑还是清醒多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正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又重新袭击着她。“欲将沉醉换悲凉”(晏几道《阮郎归》)用其他的办法开解家国之思都是不能奏效的。于是她按捺不住,放出心声,直抒胸臆,开了下阕。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过片与黄庭坚的《清平乐》过片:“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句式相同。前句用反诘句,肯定正面的意思,后句都用“除非”一词,表示条件关系的句式。

“故乡何处是?”意思是说,时刻怀念的故乡在哪里呢?此句包含着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也包含着对南宋统治集团无限幽愤。他们屈膝媚敌,沉违声色,苟安一隅,不去收复中原,故乡依然陷入金人统治者的蹂躏之中,消息杳然,相见无由。此句与崔颢《岳阳楼》诗:“日暮乡关何处是”同意,不过他写的是淡淡的乡愁。

“忘了除非醉”,李清照对故乡的爱,何其浓挚。她在《上枢密韩肖胄诗》云:“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意思是想把血泪寄予祖国的大好山河,去洒故乡名山一把土。又在此诗中云:“不乞隋珠与和壁,只乞乡关新消息。”意思是说,不希求隋侯之珠和氏之璧那类珍宝,只望求得故乡光复的好消息。《打马赋》中云:“老矣谁能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意思是说,老了不能实现远大志向了,但愿收复中原,同大家一起回到淮水以北的家乡去。

《春残》诗云:“春残何事苦思乡,病里梳头恨最长”,《添字采桑子》词云:“伤心枕上三更雨,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蝶恋花》词云:“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这些诗词中的语句表现了李清照对故国乡关是何等的缅怀,何等执着的爱。怀念家乡、热爱祖国的山河,这便是她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

“忘了除非醉”,意思是说除非酩酊大醉的时候才能忘记故乡。“除非”这是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指出忘记故乡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在沉醉之时,在其余的任何时候,无论是春夏秋冬,不管是白天夜晚,甚至在梦里也常常出现被金人铁蹄践踏下的可爱故乡的影像,此句极言李清照对故国乡关深沉地怀念,执着地热爱。

“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沉水”是一种熏香名,点燃之后,可使室内润香,使人爽心。在李清照的十首词中谈到点燃熏香之事。《满庭芳》词云:“篆香燃尽”,《浪淘沙》词云:“宝篆成空”,《孤雁儿》词云:“沉水断续玉炉寒”,《鹧鸪天》词云:“梦断偏宜瑞脑香”,《忆秦娥》词云:“断香残酒情怀恶”,《浣溪沙》词云:“玉炉沉水袅残烟”,《念奴娇》词云:“被冷香消新梦觉”,《浣溪沙》词云:“玉鸭熏炉闲瑞脑”,《浣溪沙》词云:“瑞脑香消魂梦断”,这些词中的“瑞脑”“篆香”“宝篆”“沉水”都是熏香名。可见喜闻熏香、饮酒、插戴梅花醉,均为李清照生活中的嗜好。

“卧时”回应上文,指上片“睡”觉之时。女主人未睡之前点燃香料这一活动,是在“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之前,然而却在下片写出,起着补充说明的作用。

“香消酒未消”,意思是香料已经燃尽,可是残存的酒意当未消除。这一面说明酒饮得多,另一面也补充说明上阕“睡”的原因,是因为“醉酒”。因醉酒而浓睡;因浓睡而梅残。这样一来,才能窥测到女主人公那隐秘的内心活动,词的主题才得以深化,思想才得以升华。它不是写闺阁中人的闲情逸趣,而是写一个爱国女词人对故国乡关那种深沉执着的爱,反映了她无法排解的思国怀乡的浓烈感情,使词达到了完美的艺术境界。

上阙作者写早春日里用醉酒浓睡来开解浓重的乡愁的情景。幽隐婉约,深杳内蕴。下阙写她除了神经受到麻醉,否则是不会忘记故乡的。直抒胸臆,披肝沥胆。

在艺术技巧上匠心独出。上隐下直;上平淡下浓挚。隐与直相济,平淡与浓挚相成。在内容上,下片对上片起到了补充的作用。构思超妙,斐然成章。

试以李清照南渡后,写其江南流落,思国怀乡的深厚感情的《添字采桑子》与此词做比较: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离人,不惯起来听。

词上阙渲染芭蕉的壮盛和“余情”;下阙写三更雨打芭蕉,殊念故国乡关的深厚感情。上片是下片的铺垫,上扬下抑,顺理成章。结构严谨,构思精工。

一个是早春用酒排解乡愁,而终不能;一个是春季夜里三更雨打芭蕉,而乡愁倍增。同一主题,但表现手法迥然不同。可谓两臻佳境,各具风韵,皆有撼动人心的艺术魅力。

“文艺作品的价值,不在于是否表现了自我,而是在于它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生活的客观内容,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宣传文艺“表现自我”错在哪里》)金兵攻陷汴京,掳走徽钦两帝,大好河山被侵略者的铁蹄践踏,渡江南来的难民有谁不昼夜思念故国乡关;渡江南来的有血性的巨僚,有谁没有黍离之悲,桑梓之情;南宋的廣大人民及朝野爱国志士,有谁不急切力图“还我河山”,光复中原。李清照在此词中所表露的思国怀乡的绵绵愁绪,殷殷乡情,并非惟其一人才有,那是宋朝广大人民的共同心声。

古人以怀乡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不乏其篇。汉代佚名诗《行行重行行》云:“胡马依北风,越鸟朝南枝。”唐代李白诗《静夜思》云:“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代岑参诗《春梦》云:“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宋代欧阳修词《渔家傲》云:“乡关千里危肠断。”宋代苏轼词《永遇乐》云:“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李清照“故乡何处是?望了除非醉”,可是有谁的遭遇像李清照这样悲惨?有谁像李清照那样思国怀乡痴情至诚?有谁思国怀乡像李清照那样深沉执着?这是时代的历史和个人的思想、经历及美学理想的产物。李清照的怀乡词,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技巧都有很高的价值,应得到我们今人的特别珍重。

参考文献:

[1]刘玮,李扬.李清照词之焚香意象考[J].兰台世界,2014,(03).

[2]陈立.论李清照词的审美形态[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1).

[3]魏肖肖.宋代女性爱国诗词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2.

猜你喜欢

李清照乡愁
谈李清照婉约词的艺术特色
乡愁
乡愁
点绛唇
如梦令
小两口的幸福生活
性格刚烈
乡愁
回头一望是乡愁
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