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古代神话蕴含的民族文化精神及其时代意义

2020-09-10魏小利

今古文创 2020年7期
关键词:时代意义

【摘要】 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精神,承载了远古先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居安思危的忧患精神、厚生爱民的奉献精神、自强不息的抗争精神、开拓进取的创造精神等是远古神话所赋予的主要文化精神,并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源头之一。这些民族文化精神不仅影响着远古先民的精神风貌和精神追求,而且对当今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积极的助推作用。

【关键词】 中国古代神话;民族文化精神;时代意义

【中图分类号】B9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07-0027-02

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古代文学的萌芽,也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发展的主要源头之一。远古神话蕴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精神,承载了先民对自然、社会以及自身的认知,表达了先民对征服大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他们将人应具有的美好精神品质赋予神話中,从而塑造了形象丰富、内涵深厚的神话故事。

一、居安思危的忧患精神

上古时期,自然环境恶劣,远古先民饱受自然界的侵袭,他们不仅要对抗自然灾祸,还要抵御猛兽凶禽的袭扰。《淮南子》对此多有记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透露了远古先民饱受天灾和猛兽迫害的情景。再如《山海经》对上古时期的猛兽凶禽多有描绘,如九首人面的九凤、一首十身的茈鱼、一翼一目的蛮蛮、音如吠犬的狡等。而且,这些怪兽异禽的出现往往预示着灾难的来临,比如“见则天下大水”“见则天下大旱”“见则天下大疫”等,这是远古先民对不可知的自然万物和难以预料的自然灾害怀有的深重忧患意识。

恶劣的生存环境使远古先民时刻关怀世界,关怀生命的健康和长寿,幻想有“不死之国”“长生之地”。远古先民这种对生命长存的希望时刻警醒着他们要居安思危、心怀敬畏和警惕,同时也培养了他们面对灾难挺身而出的大无畏精神和解决忧患的能力。

二、厚生爱民的奉献精神

甘于奉献、厚生爱民,是远古先民对抗自然灾害、维系社会安定所体现的主要文化精神。据《山海经》记载:“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可知,后羿受帝俊派遣以安定下界、抚恤百姓。在此期间,十日并出,造成天下大旱、民不聊生,《淮南子》记载了十日并出造成的灾害:“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十日和诸多凶兽祸害人间,后羿于是“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由此可见,后羿思虑百姓,为拯救人民于高温干旱之中不惜射杀天帝之子,《山海经》以“仁”称许后羿,“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这是对他品德的极高赞誉。

后羿之仁并不是个例,在远古神话中厚德厚生的故事比比皆是,比如鲧禹治水、女娲补天、神农尝百草等。《山海经》记载了鲧禹为治水奉献终身:“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鲧为治水,不惜盗取天帝的息壤而最终被杀;禹继承父志,“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史记·夏本纪》),历经千难万苦终于治水成功,人们尊称他为“大禹”,“大禹”之名便是远古先民对禹奉献精神的无限赞扬。《淮南子》记载了女娲在天地崩坏之时拯救苍生:“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女娲以一己之力修补苍天,使四极归正,洪水平息,最终民生恢复,天复圆满,女娲因此也被誉为大地之母。《淮南子》还记载了神农为救治百姓而尝百草、定药性的伟大功绩:“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神农为民治病不惜以身犯险的奉献精神传诵至今。这些神话充分体现出远古先民重视社会责任、爱惜百姓民生,他们不畏苦难,勇于担当,甘于付出。这种奉献精神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自强不息的抗争精神

中国古代神话中最具代表的抗争故事是夸父逐日,夸父与太阳竞跑这一英勇的行为象征了先民对光明的追求和勇于与大自然抗争、征服自然的理想信念。

《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夸父以凡人之力,竟想要与太阳竞跑,“不量力”恰恰表明夸父敢于征服自然、抗争命运的勇气。“逮之于禺谷”,即夸父在禺谷追赶上了太阳,表明先民对于战胜大自然的热切期望。《海外北经》则记载了夸父追日的细节与结局:“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夸父虽然最终干渴致死,但他死后却“弃其杖,化为邓林”,用最后一丝精气化作茂盛的桃林,以此寄托他顽强不休的斗争精神,这使夸父的抗争具有一种巨大的悲壮美。

上古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残酷的生存环境,并没有磨灭远古先民的抗争精神,他们不畏艰难、自强不息,与天争、与地斗、与自然抗争。面对战争失败,刑天“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纵死不休;面对滔滔东海,女娃化作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精神不灭。这种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构成了华夏民族钢铁般的脊梁,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支撑华夏民族一次又一次与天地抗争而奋斗不休。

四、开拓进取的创造精神

远古先民极具开拓精神,他们勤劳顽强、勇于进取,用自己的智慧和信念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太平御览》记载了盘古开辟天地的伟大事迹:“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盘古不仅开天辟地,还是自然万物的缔造者,“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盘古将混沌的天地变成了生机勃勃的家园,死后化作风雨、山川、江河、日月与星辰,甚至“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而盘古自身却泯灭于世界万物之中,可谓十分悲壮。盘古开辟天地、身化万物,是远古先民对天地自然的早期认知,透露出远古先民在面对未知时主动探索的开拓精神。

除了开辟天地、创造万物,远古先民还在神话故事中赋予人类始祖以发明创造的能力,在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和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中影响深远。伏羲创立姓氏、制造乐器、创设历法、开创畜牧业。娲皇抟土造人,创立婚姻制度,被誉为“大地之母”。仓颉造字,致使“天粟雨,鬼夜哭”,中华文明从此有了正规的文字记载。番禺发明了船,般发明制作了弓和箭,晏龙发明制作了琴瑟,叔均发明了用牛耕地等。远古先民还以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神龙”“凤凰”“麒麟”“穷奇”“饕餮”等上古神兽,珍禽异兽在世界神话中留下了具有中国特殊的神奇色彩。

五、远古神话的时代意义与当代价值

远古神话蕴含着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精神,代表了华夏民族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在当今时代,民族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当恶劣的自然环境不复存在,当人民的物质生活达到幸福水平时,精神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日益重要。人需要有灵魂才能作为“人”,而民族需要有民族精神才能形成“民族魂”。奉献精神、忧患精神、斗争精神、创造精神等民族文化精神对个人和民族的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首先,规范信仰与行为。远古神话蕴含的民族文化精神为先民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人们信仰盘古、伏羲、女娲等创世神,崇拜后羿、鲧禹、夸父等人民英雄,他们或甘于奉献、或居安思危、或不屈不挠、或开拓进取。这些民族文化精神规范了先民的信仰,使他们赞扬真善美,崇拜日月星河,敬畏风雪雷电。人以神为楷模,追求高标准的行为规范和处事原则。由无拘无束、无家无国的自由个体,变成社会环境下有道德准则、有行为规范、有理想信念的民族一分子。

其次,确立传统民俗的文化传承。由于生产能力的低下,远古先民认为万物有灵,因而崇拜自然和神明。他们幻想出太阳神、雨神、风神、山神、水神、火神等,赋予它们神的能力和名字,对其祭祀祈求,“慎终追远”“尊神事鬼”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淮南子》中便记载了春祈秋报的农耕仪式,敬天祭地的神灵信仰等。此外,万物有灵的信仰也对传统节日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传统节日中,人们虔诚地祷告神明和祖先,祈求生活平安幸福、宗族繁荣昌盛。因此,祭祀山神、供奉土地庙、拜三皇五帝、贴门神等民俗文化構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节日中,人们祝福自己,也祝福他人,这种热爱和平的追求和希望社会安定、人民幸福的愿望经久流传,生生不息。

最后,树立民族认同感与归属感。世界全球化、民族大融合是当代社会的大趋势,西方等外来文化渐渐进入并深深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欧美风”“韩范儿”等一度成为当代青年的新追求。同时,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传统精神的继承与弘扬则面临着巨大冲击与挑战。因此,我们应该从远古神话等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用现代视野审视传统文化,以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并借此培养当代青年的民族认同感与归属感,弘扬民族精神,形成民族信仰和精神支柱。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神话所蕴含的精神特质奠定了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精神的内涵。开辟天地的盘古、炼石补天的女娲、逐日而死的夸父、誓填沧海的精卫,操戈以舞的刑天,毕生治水的大禹等神话故事在文化长河中熠熠夺目。同时,神话人物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厚生爱民的奉献精神、坚持不懈的抗争精神、开拓进取的创造精神等,激励着每一代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奋斗不止,这正是当今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民族信仰、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郝懿行,栾保群.山海经笺疏[M].北京:中华书局,2019.

[2]刘安著,许慎注,陈广忠校点.淮南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3]王怀义.百年来中国神话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J].文艺理论研究,2012,32(05):29-34.

[4]闫德亮.古代神话:民族精神的源头圣地[J].中州学刊,2018(06):123-128.

作者简介:

魏小利,女,河南郑州人,郑州西亚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时代意义
《聊斋志异》中痴情男子形象书写
关于推进基层党校建设的思考
中央苏区廉政建设的发展及时代意义
新课程下传统文化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
关于西柏坡精神的内涵以及其具有的时代精神的意义探讨
喧闹深处有寂静
世纪末的赞歌——比亚兹莱插画艺术风格分析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意义
培养幼儿阅读兴趣的时代意义及其有效措施
论当代中小学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