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创产业视域下鲁锦艺术产业转型升级路径探究

2020-09-10薛慧聪邓博

今古文创 2020年42期
关键词:文创产业转型升级

薛慧聪 邓博

【摘要】鲁锦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式的载体,长期以来隐藏在民间,蕴含着中国浓郁的民间特色审美文化和造型理念,当前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为世人所传承。然而在如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背景下,鲁锦艺术产业转型过程中却暴露出宣传手段单一、产品形式单一、生产效率较低等问题,极大影响了鲁锦艺术的传承与产业转型升级。对此,需从创新角度出发,开拓新的艺术产品宣传渠道、加大投入力度提升艺术产品生产效率,丰富艺术产品形式,为鲁锦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具体建议。

【关键词】文创产业;鲁锦艺术;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TS1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2-0050-02

鲁锦艺术是鲁西南地区民众长期生产生活的艺术结晶,带有浓郁的民间特色,是千百年来历史文化的彰显和缩影。该技术体现了鲁西南民众勤劳质朴、诚实乐观、热情大方的美好品格,加之鲁锦独特的技艺手法和繁杂的工艺流程,二者共同构成了富有文化内涵的鲁锦文化。近年来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工作已普遍受到社会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也逐渐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成为大众热议的话题。面对这一发展背景,鲁锦作为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以何种身份、何种地位重现江湖,实现再一次华丽转型,是鲁锦技艺传承过程中需要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文创产业视域下鲁锦艺术产业的内在价值

鲁锦是齐鲁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流传至今。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旨在以多元化形式、丰富的宣传手段将各个地区隐藏的文化艺术进行发掘,引起社会大众重视。这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举措的提出无疑为当下正寻求转型改革之路的鲁锦艺术提供了契机,不仅能够促使鲁锦艺术重新审视自身优势与不足之处,同时还能将鲁锦与其他特色文化产业相结合,立足当代文化背景,唤醒鲁锦艺术的古老记忆,以此实现鲁锦艺术符号的再生与创新。

(一)历史文化价值。鲁锦艺术历史十分悠久,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早元明之际,随着棉花在黄河流域的大面积种植,鲁西南人民就将传统的麻、棉、丝等织造技艺糅合到棉纺织工艺中,形成了鲁西南棉锦。但当时的鲁锦工艺较为粗糙,艺术品种单一,多在民间流传。之后随着纺织机械的更新和化工染料的应用,鲁锦工艺有了很大提升和改善,清代时期鲁锦已被各地官吏作为贡品,上献朝廷,此时鲁锦才算真正被贵族所知晓。在改革开放之后,西方国家生产的布料源源不断地输入我国,占据了国内市场大部分份额,使得鲁锦技艺面临新的转型浪潮。

(二)工艺艺术价值。鲁锦具有十分繁杂的织造工艺,这也是鲁锦的特别之处。鲁锦织造需经纺线、染线等九道主工序,每道主工序里还夹杂了诸多子工序,大大小小总共需要72道加工工艺,从流程上来看就已经十分复杂。使用纺车、锭子等工具经过排线布置,能够幻化出近2000多种鲁锦织物花样,堪称精美绝伦。而且鲁锦构图变化多样,可利用不同的线条组织和独特的手工织造艺术表现效果,为大众呈现出别样的鲁锦作品,不仅兼具观赏性和经济性,而且饱含情感的织造工艺也体现了鲁锦独特的艺术魅力[1]。

(三)实际使用价值。民间织锦是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在长期生产劳动实践中形成的社会缩影,具有实际运用价值和艺术参考价值。当今社会大力提倡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要求广大民众能将传统工艺技法进行发掘和传承,为绿色理念增添一抹特色。而鲁锦织造中手工技法较多,植物染料不仅色彩鲜艳、不会褪色,而且还代替了现代化化学染料使用的副作用,非常适合民众使用与织造,如今已被广泛运用于衣裤、被子、枕巾、桌布等日常生活用品中,使用价值潜力巨大。

二、文创产业视域下鲁锦艺术产业转型中的困境

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许多人已不再满足于对新鲜事物的追求,而是倾向于寻找一种返璞归真的自然美与朴素美的事物,如此恰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打开了缺口。相比机械气息充斥的现代商品,鲁锦具有传统生产生活的韵味和精细手艺的艺术感,但因手工艺繁杂且产量较低,已逐渐淡出大众视野。当前阶段,几乎很少有人再用手工织造鲁锦,外来文化产业与国内其他新兴产业占据大众眼球,从而无暇顾及鲁锦传统文化产业的存在,这种潜在威胁使得鲁锦艺术产业转型面临严峻形势[2]。

(一)鲁锦手艺缺乏市场化宣传。作为在长期劳动中形成并傳承的技艺,鲁锦的织造技艺过程大多来自口传身授,几乎没有只张片纸性的工艺记载,更遑论市场化宣传,这使得鲁锦这一传统技艺产业转型较为困难。具体来说,懂得鲁锦织造的手艺人大多居住在农村山中,自身知识文化有限,不懂如何将鲁锦手艺产业化发展路径,只能凭借代代相传、手把手教授形式进行宣传,而且当地相关部门也还未对鲁锦产业成立专门宣传机构,报纸、电视报刊、微博视频等媒体手段宣传参与较少,致使宣传范围十分有限。

(二)鲁锦产品生产效率不高。当前阶段,鲁锦艺术产业多为个体经营,还未形成体系化经营模式,生产规模较小,极大制约了鲁锦产品的生产效率。而且该技艺多由农村家庭妇女完成,因他们同时还承担着其他琐碎家务,进而无暇分出精力到鲁锦织造工作上。另外,部分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条件落后,鲁锦生产设备相对较为陈旧,许多织布工具的运作效率远远低于外界机器,织造效率十分有限,加之鲁锦制作工序繁杂,前期投入较大,设备的不足使得当地鲁锦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因此农村具有织造手艺的年轻人都选择外出务工,坚持织锦的传统手艺人则寥寥无几,使得农村地区鲁锦产品生产效率不高问题长期无法得以缓解[3]。

(三)鲁锦艺术产品形式单一。鲁锦虽说具有十分繁杂的织造工艺,但是因其与社会趋势脱节较为明显,较长一段时间内都存在着部分鲁锦产品单一化问题,而且花色品种不断流失,这与鲁锦在现代大众生活中存在感不强因素有关,居家生活、旅游、工作、餐饮等日常活动中都难以见到鲁锦产品身影,部分衣物商场还会偶尔售卖带有鲁锦刺绣或者鲁锦布料的服装,但也远不足以吸引大众。另外,鲁锦产业在发展鲁锦产品时,过于受大众喜好与社会主潮流的影响,不惜改变鲁锦传统图案纹样、染色技术等特色元素,削弱了艺术成品的独特性和艺术感,使其与社会其他产品逐渐趋于同质化。

三、文创产业视域下鲁锦艺术产业转型升级路径

鲁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进行产业转型升级是必然的。如今多元化市场不仅为鲁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方向,也为其转型升级创造了应用领域。因此,文化产业视角下,鲁锦产业可利用现代社会的丰富资源,以多种方式积极探索鲁锦艺术产业转型之路。

(一)开发多种途径为鲁锦宣传。鲁锦历史悠久,也有着重要的传承价值。但再好的手艺也需要宣传,无法为世人所知晓。如今的文化创意理念为鲁锦艺术的传承提供了条件,相关部门可利用当前社会资源为鲁锦做好宣传工作。首先,信息技术遍布社会各个角落,相关部门可利用网络直播、短视频宣传等形式,向社会线上传播鲁锦艺术文化,吸引大众重视程度。其次,相关部门、乡村单位可定期组织鲁锦文化活动,比如鲁锦艺术展、鲁锦免费教授课等形式,全方位为鲁锦做好宣传工作。除此之外,还可将鲁锦元素融入表演的着装、乐器中,或者作为活动的奖品或纪念品赠予相关人员,做好潜移默化的宣传影响[4]。

(二)加大资源投入提升鲁锦生产效率。鲁锦技艺难以得以有效转型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生产效率低下。因此,相关部门及鲁锦企业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鲁锦织造过程中所需的配套设施设备,有效提升鲁锦生产效率。具体可成立与鲁锦相关的研究机构,与当地学校创建鲁锦开发项目,利用学校教学资源与实验基地为鲁锦生产环节的检验提供场所。同时,要想让鲁锦生产效率得以提升,相关鲁锦企业还需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积极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手工织造人才,以同样质量的机械化生产形式代替土纺、土染等旧工艺,从质和量上保障鲁锦成品的高标准。另外,购置生产设备所需的资金可先由政府向上级申请拨款资助或者向社会公开募集,承诺鲁锦产业在市场中稳定之后回馈大众,以缓解资金紧缺的燃眉之急。

(三)创新鲁锦艺术产品设计。在对鲁锦艺术产业寻求转型升级路径时,需将创新设计形式作为关键要素重点关注,使鲁锦传统特色与现代元素兼具,吸引现代民众的审美眼光。首先,在图案设计中,要给人以耳目一新的全新体验。比如在几何紋样设计中,手艺人可将经、纬浮长起花与原组织起花相结合,在织物表面通过线条勾连构成动物模型、卡通模型等几何图样,经过抽象、简化、变形等程序,最终形成大众喜爱的几何纹样形式。其次,在条纹色彩纹样设计中,手艺人可将鲁锦图案中的点线面有机结合,遵循“调和对比、统一变化”八字原则,将色彩搭配与地方文化、传统思想相结合,以表现当地民众向往淳朴生活、热爱喜庆团圆的情感需求,比如蓝配黄、黑配白、绿配红,象征“红红火火、平步青云”的吉祥寓意,方能吸引大众眼球[5]。

四、结语

鲁锦艺术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财富,推动鲁锦技艺的传承既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同时也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型发展的重要手段。对此,相关部门与企业应立足当下资源,调动一切可用力量,让世人感受到鲁锦的文化魅力及背后的文化底蕴,让鲁锦技艺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李建亮,王建芳.中国社会转型下的杭州织锦艺术(1900-1930)[J].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7,(5):69-70.

[2]王欣媛.鲁西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以织锦技艺为例[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9,(2):86-87.

[3]郑辉.纺车里的鲁锦文化——老粗布艺术探究[J].西部皮革,2016,(8):23.

[4]李学伟,王秀芝.当代鲁锦艺术创新设计的应用研究[J].丝绸,2017,(2):50-51.

[5]化东.“乡而不俗,土而不粗”——论鲁锦艺术的延展[J].大众文艺,2016,(4):79.

作者简介:

薛慧聪,女,汉族,山东菏泽人,硕士,青岛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产品文创设计。

邓博,女,汉族,吉林长春人,硕士,青岛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产品文创设计。

猜你喜欢

文创产业转型升级
浅谈文化创意产业的创客时代
关于博物馆文创发展问题的若干思考和对策
银行业的“文艺范儿”
基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为例分析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开发
基于文创产业发展的设计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乡村传统财会工作转型升级的思考
关于支持小微企业转型升级路径的思考
房地产开发模式转型升级路径
地面电视频道“新闻立台”的一次转型升级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