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体育服务业化危为机的若干思考

2020-09-10杨昊

体育时空 2020年6期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

杨昊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0)03-065-02

摘  要  2019年底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深刻影响,也为各项事业的正常运行带来了严峻挑战。本文通过文献资料研究法、例证法,深入分析疫情对体育服务业产生的冲击和影响,剖析体育服务业的短板和瓶颈问题,厘清疫情催生出体育服务业的热点和机遇,探寻体育服务业逆疫发展之路径和措施,旨在为推动体育服务业健康发展提供点滴参考。

关键词  新冠肺炎疫情  体育服务业  化危为机  思路举措

2019年底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正常的生活节奏,也拖累了全球经济复苏的步伐,这场疫情对各项事业的发展打击程度之深,打击面之广,几乎是全方位的。随着疫情形势的逐步好转,众多产业开始复工复产,但出于体育服务业的集聚性和非必需性等原因,大多仍处于停业、半停业的状态,疫情对体育服务业的影响依然在持续,而且这些影响大都是负面的、消极的,是不可逆的。但是机遇往往是蕴含在挑战之中的,疫情的发生,也让我们看到了新的机会,看到了新业态、新需求的出现。体育服务业如何化危为机、转危为安,是当前社会高度关注的话题,也是现实必须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疫情对体育服务业的冲击和影响

(一)以线下场景为依托的业态全面受挫

体育是基于身体参与的群体性活动,需要实体性的场景,如:体育赛事、体育旅游、体育培训等,而这些恰恰是受到“居家隔离”冲击最大的领域。具体来讲:1.各类体育赛事和表演活动广泛取消或延期。体育竞赛表演业是体育服务业的龙头行业,具有明显的集聚特性[1]。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各种赛事活动不得不取消。2.户外体育旅游活动全面叫停。根据体育旅游行业的业绩规律,春节前后应是体育旅游业绩上扬的主要时段,由于抗“疫”的需要,体育旅游短時间内变成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3.健身、培训、场馆服务全部挂牌歇业。根据以往经验每年春节过后是各大健身房开拓新客户、续约老客户的黄金时间,是增加收入的关键时期,而因为疫情影响,本年度的新开卡和续卡业务无法正常开展,同时健身房还要承担员工的基本工资,尤其是要承担每个月的高额房租,造成了普遍的生存冲击。

(二)以线上为场景的业态有忧有喜

本次疫情对以线上场景为业态的体育服务业,既有消极的影响也有积极的影响:1.大型体育赛事直播按下暂停键。国际体坛进入了一段“空窗期”。因体育比赛叫停,电视台只好重播过去的经典赛事,但收视人群规模大幅缩水。2.线上培训、线上赛事井喷式增长。疫情期间,参与型体育的取消、延期,反而促进了线上体育的暴涨。

二、疫情之下暴露出体育服务业的短板和弱项

(一)体育服务业体量偏小,抗风险能力不强

体育产业在中国虽然经历了长足的发展,但依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体育健身、体育培训、体育旅游、体育赛事运营的企业以民营中小微企业居多,抗风险能力低,众多企业面对疫情的影响缺乏有效的应对。

(二)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偏低,竞争优势不足

在全球价值链中,我国体育服务业总体来说还处于中低端环节,特别是在竞赛表演市场我国的职业体育赛事无法与欧美超级联赛抗衡。在体育传媒领域,充斥媒体的各类赛事资源大都是国外赛事,包括英超、欧冠、意甲、德甲、法甲等;在线上课程方面,国内健身课程的研发也严重滞后,比较普及的课程大都引自国外,与当下高涨的体育消费需求不相匹配。

(三)智能化和数字化程度不高,满足不了消费者多元化需求

国内市场上智能体育产品也随处可见,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智能体育还存在着明显的“资金不足”、“投资分散”、“产业零散”等问题,无法搭建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部分体育高科技仍由国外企业掌握[2]。国内现有的大型体育场馆设施陈旧,智能化和数字化程度较低,满足不了大众多元化消费需求,亟待升级改造。

三、疫情催生出体育服务业的热点和机遇

(一)全民健身热情的高涨为体育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需求基础

此次疫情唤醒了大众健身意识的深度觉醒,疫情期间,武汉方舱医院患者和医护人员跳广场舞、打太极拳和耄耋之年的钟南山院士带头参加体育锻炼的视频,激发起公众对参与体育锻炼、强身健体的诉求和欲望。

(二)国家出台的系列纾困政策为体育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策保障

疫情发生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先后出台多种针对实体经济的扶持政策,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从信贷支持、资本市场支持和企业定向扶持三个方面扶持实体经济[3]。

(三)传统产业数字化升级改造为体育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撑

此次疫情催生了体育产业的一大热点,就是线上与线下的融合,这一趋势在体育培训、健身休闲、场馆服务等业态中尤为明显,线上培训、直播健身等新模式快速发展,培育了体育消费者线上的消费习惯。

四、体育服务业化危为机的思路和举措

(一)用好用活扶持政策,积极开展纾困自救。

1.用好纾困政策。疫情发生后,中央和地方为中小微企业出台了高达200多条帮扶政策,除了这些普惠性政策外,多地也针对体育服务业给出了专门性政策。体育服务业要及时了解和充分利用好国家的这些政策,积极“修炼内功”,寻找行业新突破口。2.用活产业政策。体育服务业要结合自身行业特点,认真研究政策落实的办法,真正使政策落地生根,才是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做大做强服务主体,提高抵御风险能力

1.加快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参与建设与运营,实施精品工程,打造出一大批优秀体育俱乐部和体育场馆。2.重点发展特色运动项目。根据本地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探索创办、申办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商业价值高、观赏性强、影响广泛的高端体育赛事。3.联动发展相关协同产业。大力培育健身休闲、竞赛表演、中介培训等体育服务业。积极鼓励社会力量投资体育服务业,通过引入外部资本,促进经营方式向集团化和连锁化方向发展。

(三)革新服务产品供给,提升行业竞争优势

发展体育服务业的目的是满足群众多元化的体育消费需求,应坚持品牌创建和融合发展,革新服务产品供给。1.实施品牌创建工程。紧紧围绕体育强国建设,重点打造一批国际知名体育赛事品牌,培育一批国内一流的健身服务品牌,建设一批具有国内影响力的体育培训品牌。2.实施融合发展工程。做好“体育+”文章,积极推进体育与休闲旅游、养老服务、文化教育、新闻出版、金融地产等多种产业融合。

(四)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加快產业转型升级

创新是企业发展不竭的动力。此次疫情充分证明,只有坚持创新,才能有效缓解疫情所带来的冲击,从而化危为机,转危为安。1.坚持模式创新。紧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顺应科技力量发展,重塑商业模式;积极推广居家健身方法,大力发展“互联网+体育”,培育引导体育消费新模式。2.坚持业态创新。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便捷性,大力推进体育线上教学、云体育培训,开拓线上体育服务产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手段,增强线上体育消费者的身心体验,借助大数据,实时跟踪消费者的身体机能指标,做出评估与判断,反馈云上锻炼效果。3.坚持机制创新。在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上,加大投融资机制创新,采用市场化、社会上等多种融资渠道,吸纳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加大管理体制创新,转换运营机制。

五、结语

当前,新型冠状肺炎疫情还未完全结束,体育服务业全面复工复产还需一定时日,体育服务企业和从业人员必须坚持审时度势,在抗“疫”复产过程中,强化危机意识和机遇意识,转换发展思路和运营模式,顽强生存和发展下去。要坚定地做攻坚克难的“逆行者”,抓住群众日益高涨的体育需求和后疫情时代必将异军突起的健身休闲热潮,紧紧围绕体育强国建设这个主轴,凝心聚力做好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助推体育服务业走向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参考文献:

[1]钟秉枢,黄志剑,王凯,车冰清,宋昱等.困境与应对:聚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体育事业的影响[J].体育学研究,2020,34(2).

[2]物联网之声  物联网大势所趋  智能体育引领行业新风尚[EB/OL].2017-12-20.

[3]人民银行网站.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国务院部门文件 银发[2020]29号[EB/OL].2020-01-31.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

猜你喜欢

新冠肺炎疫情
日本科技社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主要措施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国外经验、启示及借鉴
基于新冠肺炎疫情下对公证服务的思考
超越决策系统失灵: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中的价值坚守和科学精神
建立和完善重大突发事件常规治理与非常规治理相结合的机制
精准在线教学+居家学习模式:疫情时期学生学习质量提升的途径
运用大数据技术提升公共危机应对能力
首都都市圈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探析
新冠肺炎疫情早期科学研究对政府决策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公共治理机制:信息、决策与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