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中国视域下大学生体能提升方案的实验研究

2020-09-10刘红王燕

体育时空 2020年6期
关键词:体能健康方案

刘红 王燕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0)03-034-02

摘  要  健康中国背景下,探究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能提升方案,对于完善高校体能课程,促进学生体质,进而推进全民健身以及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文献、逻辑、访谈等研究方法,构建大学生体能提升的有效方案,为后期的推广实施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  体能  方案  健康

一、项目背景

(一)国家政策要求

在健康中国的背景下,《“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第四章第二节为完善学校健康教育模式中提到把健康教育放进国民教育中,素质教育中的重点应包括健康教育,在校园建立健康教育执行体制。政府部门对加强有关体育制度的实施健康教育,对进一步加强有关体育体制的实施进行了的干预,各类大学也积极的响应号召行动起来。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就是为了推动体育方面的执行从而进一步增强同学们的身体状况和体质健康水平。许多高校都发布了相关文件,提出了有关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执行办法,目的是增强同学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和身体素质。

(二)大学生的健康体质状况需要

我国学生的体质健康测量的结果显示,这些年来我国的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正在全面下降。体质测试中800m/1000m以及肺活量、50m测试结果表明大学生心肺功能、耐力逐渐下降。50m和坐位体前屈测试结果表明,大学生爆发力和柔韧性也不容乐观。其次大学生中超重及近视学生明显增多,超重和近视问题已成为大学生不容忽视的重要健康问题。这些问题都与大学生自身健康重视程度不高、运动意识不足和不良的生活方式有着最直接的关系。在大学阶段,是培养大学生自主锻炼意识的关键时期,也是形成系统三观的重要阶段,大学期间开展较好的体能教育课程,不仅能通过体能相关锻炼来增强学生的健康体质,锻炼意志,还可以通过体能练习过程中同学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帮助、相互促进,提高大学生竞争、团队意识。

二、概念界定

(一)体能

“体能”的概念自传入中国来一直引发学术界的长期争论,各专家、学者各抒己见,对“体能”一词从多角度、多方位做出阐释。熊斗寅认为,“体能”有大小之分。大的方面指身体的能力,包含运动技能状态、适应能力以及各项身体素质。而小的方面指的是运动、训练过程中的体能训练和有关体质研究训练等。德国Hartmann说,“体能”的基础是以人体糖酵解系统、磷酸原系统、有氧氧化系统的能量代谢活动, 从而让骨骼肌表现出相应的运动状况。训练人员体能的大小从生物学的观点分析主要取决于运动过程中能量的转移变化以及利用的整合能力的高低、供给。Larson把体能从生活、结构两方面来进行概念定义。体能在生活中的定义是积极适应生活的身体、工作能力,抗疾病的能力;体能在结构中的定义包括机能、形态、运动等方面的能力。综上所述,体能是身体活动所表现出来的身体运动的能力、身体适应能力和身体状态的情况。

(二)提升方案

所谓提升方案,是指根据学生体能逐渐下降這一现状,依据体能课程教学规律和学生体能身心发展特点,所研制建构的旨在提高学生体质水平的教学方案或计划。

三、研究现状

(一)高校体能课程的相关研究

体能课程在大学生体能教学课程构建中占据比较大的权重,大学体育教学课程的完善,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坚持锻炼意识、完善大学体育课程构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方面的积极性。各专家学者也对大学生体能课程献言献策。张翡娟提到高校可开设体能塑身课程,并作了可行性分析;李继超提出有关大学生体能教学课程方案。朱伟强提出基于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提高并维持体质健康水平,并指出传统的体能教育模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有鉴于此,高校体能课程还存在很多弊端,本研究采用实验法验证高校大学生体能提高方案的可行性。

(二)高校体能教学的相关研究

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地方,在提高相关专业教学质量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大学生的身体能力练习,进而才能为国家、社会培养出强健体魄的高素质人才。谢燕妮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体能训练的必要性及对策》中提到高校体能训练与专项运动缺乏紧密结合、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不高以及没有明确的体能训练教学标准,并提出了高等学校在体育类项目教学中展开体能训练的优化方式,为高校体能教学提供了理论保障。于少勇和江依雯则以通过符合大学生心理及生理发展的规律,运动技能和体能提升为核心有效提升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各学者从不同维度谈论了高校体能教学的实施路径,主要从教学方法、内容,教育思想、评价体系四个方面来改善高校体能教学的模式。

(三)高校体能提升的实验研究

为了提升方案教学方案设计的严格、规范,我们便开始充分的阅读大量的文献,以期从前人的研究中取得丰富的经验。其中,张学政研究发现学生散打爱好者的体育耐力训练方面,高校经常运用的都是散打专业训练中所运用的训练内容,在此基础上他进行对照实验,提出一套专项耐力训练方法,通过改善爱好者的无氧糖酵解供给系统的机能,进一步增强散打爱好者相关专项无氧耐力。王宁选取山西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广播编导21名学生、油画班8名学生分为实验组执行功能性训练和对照组执行传统训练,通过一学期锻炼,编制一套功能训练计划。

综上所述,通过实验研究,针对不同项目及达到的不同目标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案。

四、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高校大学生体能提升方案为研究对象,以北京师范大学只选取了体能课的学生30人以及只选取了其他体育课的学生30人,以及招募无任何体育课的学生30人作为实验对象。实验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受试者来自各专业。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通过查阅CNKI、维普等数据库,进行体能相关文献的大量研究,结合本研究的需要进行总结归纳,最终完成此文章。

2.访谈法

根据研究需要,为了探寻大学生体能提升方案的可行性,确定大学生体能提升方案实验注意事项问题。与体育心理学专家以及体能专家进行访谈,给方案提出建议。另外,在实验前对实验对象进行访谈,访谈内容主要包括是否喜欢体能课;对体能了解情况;通过体能课学习想要达到什么目的等问题。

3.问卷调查法

对实验对象实验前后发放问卷,了解实验对象的大体需求与学习兴趣。

4.教学实验法

通过对试验前后受试者各项身体素质指标的变化情况、身体形态变化情况以及对体能的认知情况。揭示体能提升方案的影响与作用。

实验前后测量实验对象数据,测试内容包括:(1)身体素质测量(50、800/1000、俯卧撑、跳远、坐位体前屈、肺活量);(2)身体形态(皮脂厚度、围度、)BMI的测量。

5.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2010和SPSS20.0对研究的数据进行了录入和统计。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实验前后的显著性差异检验。

6.逻辑分析法

通过对参考文献进行分析、整理,为大学生体能提升方案的设计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再通过对文献的归纳以及专家访谈建议得出大学生体能练习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练习目标、练习内容、练习程序、练习效果评价、练习教具等因素。最后、根据数理统计结果对大学生体能练习方案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寻求根源。

五、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通过对大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开展体能提升方案,探索体能提升方案的可行性;为高校体育中的教学方式、策略提供可以参考的方案。并通过研究体能提升方案查找相关的文件,结合高校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通过体能提升方案和传统体能课及其他体育课教学的对比实验,研究体能提升方案的可行性,为高校的体能课教学方案提供依据。

六、总结

在健康中国背景下,大学生是我国综合国力的中坚力量,“少年強则中国强”,通过体能提升方案的实验研究,检验方案的可行性,为各高校提供理论基础与先例。同时也为高校大学生提供良好的课程模式。从而起到体质提升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曾钊,刘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6(32):5-20.

[2]张翡娟.高校开设体能塑身课程的可行性研究——以福州大学为例[J].福建体育科技,2015,34(05):52-53+56.

[3]张大鼎.基于学生体能训练的大学体育教学课程构建[J].当代体育科技,2016,6(36):40.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体能健康方案
烂脸了急救方案
定边:一份群众满意的“脱贫答卷” 一种提供借鉴的“扶贫方案”
通过体育活动有效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研究
西藏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对警察体能教学训练课的评价
浅谈举重运动员的体能训练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
稳中取胜
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