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测试数据提升“引体向上”训练效果的策略研究

2020-09-10刘红霞

体育风尚 2020年12期
关键词:引体向上训练效果测试数据

刘红霞

摘要:遵循《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基于杭州市余杭区不同区域内的927名初三男学生的身高、体重、引体向上三项指标的测试数据,通过数理统计法、体质测量法、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研究发现,初中生引体向上“短板”问题呼之欲出,主要从社会学、解剖学、物理学及心理学四大视角,寻找问题归因,提出“创立家校合作”“优化训练手段”“改进教学方式”“鼓励因材施教”等策略,达到提升引体向上训练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测试数据;引体向上;问题归因;训练效果;提升策略

一、问题提出

回顾一百多年前,梁启超曾掷地有声地言道:少年强,则国强!再看今时今日,中国强已然不是只是乌托邦式的幻想,但少年强未必就尽然,至少青少年体质就未必强。

为了有效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25%以上的目标,基于杭州市余杭区不同区域内的927名初三男学生的身高、体重、引体向上三项指标的测试数据,通过数理统计法、体质测量法、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揭示中学生“引体向上”存在的真实问题。

(一)学生引体向上的真实现状

依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初中生引体向上指标被划分为四个等级,表1可知,引体向上指标测试数据结果不太理想,优秀率低于及格率,且快被零分率赶超,呈现不分伯仲之势,且不及格率临近总人数的一半,引体向上“短板”问题呼之欲出。

(二)体型与引体向上测评等级间的关联

将中学生体质测量回收整理的身高和体重数据,根据公式BMI=体重(kg)/身高(m)2,换算出927名学生的BMI,并参照BMI中国标准转换成体型情况,详见表2。

对表2进行横向解读,能明显看出,引体向上真实现状着实令人担忧,体型过重与肥胖的中学生,引体向上测评等级极为不佳(見图1)。

基于以上测试数据,教师积极归因,有针对性地提出可行性的实施策略,以期效果。

二、问题归因

研究从社会学、解剖学、物理学及心理学四大角度,找寻存在问题的影响因素及归因。

(一)社会学归因

社会学理论认为,“制度是规范和调节各行为主体之间互动关系的社会规则”[1],相关政策、标准的出台,能够使青少年身体健康促进得到保障。据了解,新中国体质健康测试大致经历了“劳卫制”(1954—1974年)、“国家体育锻炼标准”(1975—2001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02年—至今)三个阶段,总共被修订了7次[2]。

这势必影响了引体向上教学研究和教学训练的连续性,以及受重视程度;加之受“计划生育”政策、课业压力、考试指挥棒、安全隐患的影响,家庭和学校培养出一大批娇生惯养、挑食和缺乏运动的体弱多病学生。更让人担心的是,仅仅依靠学校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引体向上“短板”问题。

(二)解剖学归因

引体向上,可以将其简单看作是由悬垂、引体、回落三个阶段共同组合完成的重复运动。借助解剖学理论知识,能够明晰学生在进行正手引体向上运动时,三个阶段过程中参与协作的主要肌肉部位。若要提高学生引体向上成绩,则一定要重点锻炼肩部、背部以及上肢肌群,其中有斜方肌、背阔肌、肱桡肌、肱二头肌等,还要加强锻炼核心肌群[3]。

但反观平常的体育教学,出于安全考虑和学校健身器材的缺失,可以说,学校目前有关引体向上主动肌的锻炼方法少之又少,从而导致了引体向上“短板”问题突出。

(三)物理学归因

根据力学知识能够进一步知晓,学生在进行引体向上运动过程中,除自重影响外,还受到手与单杠间静摩擦力、弹力的影响,其合力是恒定的,要求学生两上肢拉杆时最好平行,这时夹角最小等于零,上肢受到拉力只有自重的一半,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分力间的夹角越小越省力[4]。

细细回想引体向上实际教学和测评过程,教师特别强调主动戴手套、手涂镁粉来加大静摩擦力的现象不多见,这也是引体向上“短板”问题凸显因素之一。

(四)心理学归因

在教育心理学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跳一跳,可把桃摘。即制定适宜的目标才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

结合成就动机理论来看,当个体价值无法通过方法达到自身追求的完美状态时,内驱力就会削弱或消失不见,能够直接产生负面影响,且这种状态是长期的。这些都是引体向上“短板”问题突出的因素。

三、实施策略

寻找到“引体向上”影响因素,提出“创立家校合作”“优化训练手段”“改进教学方式”“鼓励因材施教”等策略,达到了提升“引体向上”训练效果的目的。

(一)出台政策文件,创立家校合作

针对中学生引体向上“短板”问题的社会学影响因素,出台系列倾斜性政策文件,如特别要正视引体向上作为学生力量素质发展的实际效用[5],然后进行必要的政策加持,促使社会、学校、家庭深刻意识到未来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方向与要求,制定出育人的具体措施。

创立家校合作,营造合力共赢的教育场,如可以借助互联网,打造一个目标一致、内容衔接、功能互补、配合密切的“云”家校平台,为学生体质健康的良性发展共同发力,重点解决学生体型过重或肥胖问题,学生引体向上不及格问题以及零分问题。

(二)配齐设备器材,优化训练手段

配齐设备器材,有针对性地发展参与工作的局部肌肉,根据解剖学原理,在充分了解参与引体向上运动肌群的基础上,教师从学生“易操作”“乐接受”“遵规律”简单原则进行训练手段的优化,不断提升学生上肢肌群力量,坚持循序渐进、全面持久的训练,让上肢具有多次克服自重阻力的能力,进而增加引体向上的次数。

1.徒手训练手段

立卧撑、俯卧支撑、俯卧撑、俯卧撑“击掌”、靠墙手倒立、推“小车”等。这些徒手上肢力量练习的方法大多结合每节课的常规练习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由简到难。

2.器械训练手段

主要采取单杠垂直悬挂、身体划船、屈手悬挂、下降练习、弹绳辅助等训练,下面涉及的训练次数和时间长短,注意循序渐进,因材施教,量力而行。

(1)垂直悬挂。找一条单杠,跳起以正手捉住单杠,脚不撑地,或勾起双脚离地。这是一个简单的训练手段,也是最常用的,能不断增强手的握力和前臂的力量。每次做4组,每组3~5次,每次5~20秒左右。

(2)身体划船。找高度约在腰部的单杠或双杠,让脚后跟着地,抬头、挺胸、收腹,收紧肩胛骨,奋力拉起上身,直至下巴立于杠杆之上为止。每次做4组,每组5~10下左右。

(3)屈手悬挂。拉升自身使下巴位于单杠上方,屈手维持不动,直至悬挂不住为止。每次做4组,每组3~6次,每次维持5~10秒左右。

(4)下降练习。始于屈手悬挂,然后慢慢向下,终于垂直悬挂,整个下降过程保持慢速稳定。每次做4组,每组3~6下。

(5)弹绳辅助。将一根弹力绳的一端系在单杠上,绳子的另一端就套在双脚上。当身体往上拉的话,绳子的支撑力就会减轻,在握住单杠的时候,手臂一定要伸直,缓缓地往上拉,再缓缓回复到位置。

[评注]教师应积极在体育课和课外活动中进行有组织的训练,采用的动作力求简单易学,尊重差异,尽量使“用力顺序与引体向上的用力结构”相似,使学生比较容易建立起正确肌肉用力的感觉,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出现完不成动作,甚至出现逃避训练的尴尬。

(三)加强理论学习,改进教学方式

引体向上的基本动作看上去很简单,握杠悬挂、上拉、静止、下降,就这么几个动作,学生为什么就做不上去呢?为什么只能做这么几个呢?借助科学理论知识来指导教学实践,才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阶段性地组织体育教师进行理论学习与技能培训,特别是关于运动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学习与实操训练。

经过一学年的课堂教学研究,找出了效率低下的结症,并针对性的改进其教学方式。

方式1:激趣游戏[训练规则]在单杠前30cm处与单杠平行拉一根25cm高的橡皮筋,学生双手悬挂,提起双腿进行前后摆,用力向前越过牛皮筋,最后屈膝缓冲双脚落于垫子上。未触碰到牛皮筋而顺利越过落于垫上的得2分,触碰而越过或未触碰却有脚落于垫外的得1分,否则不得分,其余同学依次接力,得分多的队为胜,最后败队接受“惩罚”。

[设计意图]游戏形式仍被多数学生所喜爱,将引体向上动作的变换方式,降低一些训练难度,极大提高训练情趣,激励学生很自然地上拉双臂,轻松越过皮筋,这样一次“不自觉”的引体向上就在不经意间完成了。

方式2:激情竞赛[训练规则]比比做的次数多少;比比动作规范性;个人定时记数赛;小组累计积分赛(完成一个得1分)等。

[设计意图]学生喜欢在竞赛中展现自己,将引体向上动作的训练,设计个人、团体,规范和不规范的引体向上数量和质量比赛,竞赛催人振奋,让人超水平发挥。

方式3:激需分层[训练规则]垂直悬挂,划船引体向上,屈臂引体向上,弹绳引体向上,下降引体向上等特色分层。

[设计意图]教学中采取降低动作难度的方法,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基于小步子提高上肢力量、身体协调能力,以及训练信心,逐渐过渡到引体向上完整的系列动作。

在教学中,教师积极改进训练方式,转移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练的热情,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效地提升着训练效果。

(四)关注心理疏导,鼓励因材施教

中学生引体向上“短板”问题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学生出现情绪波动之前,教师及时地进行心理疏导,探索了以下几种因材施教的练习方法,引导学生产生合理的成就动机,以提升学生自主学练的兴趣。

根据学生引体向上测试等级水平,采用分班、分层、分组或个性化教学,适时的心理疏导,因材施教,以帮助学生挽回学练的自信心与自尊心,获得体验和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练兴趣,逐步解决中学生引体向上“短板”问题。

四、成效分析

在一年的积极实践中,基于测试数据提升“引体向上”训练效果的策略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枯燥”变有趣。“引体向上”是一个比较简单的项目,但是强化训练时既枯燥又乏味,教师通过策略的有效实施,把原本“枯燥”的引体向上训练变得“有趣”起来,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轻松提升训练效果。

(2)“惧怕”变积极。当学生“引体向上”能力达到做3个以上的水平时,教师才会让学生去做相对完整的训练,这样遵循了体育运动技能训练“由易到难、聚分解到完整、从感性(认識)到理性(认知)”的教学规律,在技术的掌握上明显提高。

(3)“畏难”变突破。从成绩数据很明显看出,教师抓住技术点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把握训练重点,突破技术难点,让学生的引体向上成绩有所突破,由1个都做不起来的,慢慢地做到3个、5个、7个、甚至10个及以上。

五、结语

教师要做个教学的有心人,善于总结反思,从学生的体育训练过程中灵敏地去发现问题,认真地,分析问题,然后快速地找到解决的办法。

(1)善于梳理,优化训练。对于“引体向上”,看似动作简单,操作却困难,教师必须善于梳理其动作技术找到适合学生训练的途径,在手段、方式、策略的优化来提高教学实效,激化学生学练的积极参与课堂。

(2)系统计划,梯度发展。在“引体向上”教学中,教师必须拟定一个相对系统的教学计划,遵循由简到难、由小到大、由点到面的教学规律,切不可采取“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方式。

(3)尊重差异,因材施教。初中生在认知、运动、能力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千篇一律,而要根据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做到积极进步,发展自我,超越自我。

这需要教师研究教材、选择内容、优化教法,做到“了解学情,读懂教材、研透教法、聚焦重点,突破难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正在路上。

参考文献

[1]戴狄夫,金育强.我国校园足球政策执行的利益辨识与制度规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8,52(10):39–44.

[2]周铭扬,王政,姚阳,等.《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引体向上的“阿喀琉斯之踵”分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8,164(03):90–96.

[3]刘宇博,张绍勇,郭法博.《军事体育训练大纲》单杠引体向上课目训练方法探析[J].军事体育学报,2019,38(03):7–10.

[4]剧红梅.分析引体向上肌肉训练的力学原理和方法[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7,46(12):69–70.

[5]孙有平,范洪彬,季浏.梳理与反思:60年来中国学生体质力量素质测试的科学性考量[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42(03):7–13+24.

猜你喜欢

引体向上训练效果测试数据
测试数据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烟花爆炸优化算法的测试数据生成方法
初中体育教学中体育训练方法之我见
提高高中体育特长生训练效果的方法研究
上汽示范中国汽车“引体向上”
肋木在引体向上练习中的运用
例谈发散性思维训练
基于自适应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测试数据扩增方法
影响初中生引体向上成绩的原因与对策
浅析高校足球训练中运动员心理素质因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