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75%酒精湿敷治疗急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疗效评价

2020-09-09

中国社区医师 2020年5期
关键词:性皮炎变应性酒精

250000济南市皮肤病防治院,山东济南

急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发病率高的皮肤病,轻症时局部呈红斑,淡红或鲜红色,稍有水肿,或有针尖大密集丘疹[1];患处瘙痒严重是使患者生活质量受损的主要原因。目前治疗急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药物主要有糖皮质激素和非甾体抗炎药。虽然这些药物对急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有明显的治疗作用,但在长期的用药过程中,也带来很多不良反应,而且这种不良反应发生的频率以及严重程度往往呈现出剂量依赖性[2]。笔者于2013年秋,左手中指被蜜蜂蜇伤,伤口肿胀疼痛,采用75%酒精棉棒擦拭患处,发现伤口不适感即时减轻,于是采用75%酒精棉棒持续按压伤口,伤口肿胀、疼痛等不适感逐渐减轻,最终2 h内全部消失。又陆续收治了轻症急性荨麻疹、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化妆品接触性皮炎等多种急性期轻症皮肤病几例,均收到了很好的治疗效果,并且治疗期间患者皮损处是一种舒适的感受,而不是强烈刺激感。因此,为了明确酒精抗炎抗免疫的作用,笔者作为负责人承担了2016年《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75%酒精湿敷急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疗效评价”的研究,研究内容主要是75%酒精湿敷急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疗效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收治轻症急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200例,局部呈红斑、水肿、丘疹,或在水肿性红斑基础上密布丘疹,自觉灼痛或瘙痒,患者均已明确过敏原,自愿参加且遵守试验要求,并签署知情协议书。其中男87例,女113例;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28例,面部化妆品皮炎34例,药膏贴敷导致的急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138例;年龄19~67 岁,平均35岁;病程1~7 d,平均4 d;均为初诊,患处面积<20 cm×20 cm。随机将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4例,面部化妆品皮炎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7例,药膏贴敷导致的急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9例。

剔除标准:①急性接触性皮炎局部有水疱、大疱或疱后呈糜烂、渗液、结痂者;②慢性改变者,呈现不同程度浸润、增厚、脱屑或皲裂者。

方法:患者停止接触过敏原。①治疗组单用75%酒精浸湿纱布,纱布面积与患处大小相仿,4层,平敷于患处,保持高水平的酒精浓度状态,持续湿敷1 h,1 次/d。②对照组采用3%硼酸溶液湿敷,湿敷方法同治疗组,外用糠酸莫米松软膏,2次/d;地氯雷他定,5 mg,1 次/d口服。第2、4 天观察治疗效果并评价疗效,记录不良反应。此研究符合人类实验委员会的道德标准以及2000年修订的1975年赫尔辛基宣言;本临床实验已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获得成人研究参与者的知情同意。

疗效判定标准:疗效观察指标包括红斑、肿胀、瘙痒3项,评分标准采用4级评分法:无、轻、中、重度分别评分为0、1、2、3 分;疗效标准依疗效指数进行评价,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①痊愈:皮损和症状消失,疗效指数为100%;②显效:皮损大部分消退,症状明显减轻,疗效指数为60%~99%;③好转:皮损和症状减轻,疗效指数为20%~59%;④无效:皮损和症状无明显改善,疗效指数<20%。有效率以痊愈加显效计。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0.0和EP16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200例患者均按照要求完成临床观察。治疗组治疗过程中局部症状较重患者有刺痛感32例,可耐受,刺痛感在几秒至十几秒内消退;其余患者均感觉舒适。所有患者湿敷1 次后,其瘙痒症状即消失。饮酒皮肤潮红患者9例采用75%酒精局部湿敷过程中,局部红斑、瘙痒症状没有刺激或加重等情况出现,治疗效果同其他患者。治疗组痊愈后局部皮肤略有干燥,或有少许皮屑。两组治疗4 d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21,P<0.05)。见表1。

治疗组3 种疾病治疗4 d 后疗效比较:3种疾病疗效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比较:治疗组治疗后第2天与第4天症状积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讨 论

乙醇(C2H5OH),分子量46.07[3],其pH 值接近略<7,乙醇有很强的渗透作用,可以渗透到细胞内发挥作用。

正常皮肤pH 值为5.5~7.0,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急性炎症期,炎症局部H+浓度增加,局部酸中毒,临床表现为红、肿、热、痛[4]。①采用75%酒精持续湿敷患处,可以起到纠正患处局部pH值的目的,达到缓冲缓解直至解除炎症酸中毒状态,这是酒精湿敷治疗急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主要作用机理。②变态反应是炎症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抗原抗体反应为抗原与抗体分子表面基团的非共价结合,所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并不牢固,在一定条件下可解离。改变pH值是最常用的促解离方法,解离后的抗原或抗体均能保持未结合前的结构、活性及特异性[5]。酒精在改变患处pH值的同时,起到了解离抗原抗体的作用,这可能是酒精湿敷治疗急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治疗作用比较稳定的缘故。③瘙痒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令人不快的皮肤感觉,虽然瘙痒不会威胁到生命,但长期慢性瘙痒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6-7],75%酒精湿敷治疗急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酒精挥发时带走机体热量,使局部皮肤湿度降低而起到冷敷作用,可抑制局部细胞活动,降低神经末梢敏感性而减轻瘙痒症状。患者均治疗1 次即可消除瘙痒症状。④饮酒后面色潮红者,是因为肝脏中的乙醛脱氢酶偏少、乙醛代谢慢导致的,而饮酒后面色潮红的急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采用75%酒精湿敷炎症局部,局部皮损症状并未加重,可能是因为酒精在皮损局部和肝脏内代谢方式不同的原因。⑤60%~85%浓度的酒精可以使细胞迅速脱水、降低细胞的张力且易挥发,而起到消除局部组织和细胞水肿的作用;酒精湿敷可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组织细胞功能,从而加快皮肤修复。

表1 两组治疗4 d后疗效比较[n(%)]

表2 治疗组3种疾病治疗4 d疗效比较(n)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比较(±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比较(±s)

组别 治疗前 第2天 第4天治疗组 11.96±2.03 4.57±1.36 1.39±1.02对照组 11.89±1.67 7.52±1.43 5.68±1.39 t 8.323 9 13.852 1 P<10-5 <10-5

在治疗后期,75%酒精作用于皮损局部,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当局部皮肤发红、肿胀及瘙痒等症状消退后,应立即停止湿敷,以免痊愈后局部皮肤干燥、起皮屑。75%酒精谨慎用于局部糜烂、渗出较重部位,虽然治疗作用很好,但酒精的刺激性明显增强,因此需要考虑患者的耐受度。75%酒精禁止用于皮损处增厚、脱屑或皲裂者,以免使局部症状加重。

本研究显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按照常规治疗,临床治疗时间长、易反复,采用75%酒精湿敷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与治疗组中其他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研究证实,75%酒精具有显著的抗炎抗免疫的作用,在皮肤病治疗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性皮炎变应性酒精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Fuzi in the treatment of allergic rhinitis based on network pharmacology and experimental validation
生物制剂治疗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的研究进展
淤积性皮炎知多少
徐丽华运用祛风止咳方治疗变应性咳嗽经验
空气污染与特应性皮炎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慢性光化性皮炎发病机制及治疗
75%医用酒精
跟踪导练(一)(2)
酒精除臭
痒,痒,痒——说说异位性皮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