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概述

2020-09-07李孝川张睿

速读·下旬 2020年4期
关键词:共同体中华民族培育

李孝川 张睿

◆摘  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路径近几年来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本文通过对已有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发现,目前研究的关注点主要聚焦于民族地区、民族院校以及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何培育等方面。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由生活在中华土地上的56个民族以及海外华侨组成的,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政治、文化、社会共同体这个有机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直受国内学者的关注,其培育路径的问题在党的十九大之后被重视。对已有文献的整理和分析发现,其关注点主要聚焦于民族地区、民族院校和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路径方面。

一、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路径研究

民族地区因受地理环境、历史溯源等影响,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过程中较汉族地区更为困难。因此民族地区的培育问题就非常的重要,近几年来国内学者对民族地区的培育路径研究总结起来主要有下面几点:

1.坚定民族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通过民族政策的实行,在解决民族问题和维护民族团结的进程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张博畅认为民族政策是联系国家和民族的重要纽带,首先我国的各民族在历史的进程中已经形成相互依存的关系,成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另外民族政策的发展和完善,巩固了各民族人民的利益,使各民族人民从心里上有更强烈的归属感。我国要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绝对离不开民族地区的稳定发展,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要更加和谐幸福也离不开国家的繁荣富强。

2.维护民族利益。民族地区的利益存在特殊性,与汉族地区存在明显的不同,因此要因地制宜维护民族地区的利益。在政策方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根本一定要坚持,其次在处理民族事务和维护少数民族人民的合法利益时要坚持依法治国的理念,用法律途径来解决问题。在经济发展上,要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技术投入力度,使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在文化教育上,重视民族地区学生的教育问题,增加民族地区基础学校的数量,解决民族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完善校内的硬件设施,重视民族学校德育课程的教学和德育老师的综合素养,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的综合素质。

3.传播主流意识。民族地区的民风民俗种类繁多,人民的思想意识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因此要重视主流文化的宣传和传播,重视意识形态在我国发展上的重要作用,使各族人民在思想上保持统一。张博畅认为:意识形态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就要将其以有效的措施融入到实践生活当中,将意识形态与实践相结合,让人们在生活中实实在在地感知到意识形态的作用才行。因而中华民族在“多元”不断向“一体”的进程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为我们整个社会发展的精神引领。

二、民族院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路径研究

民族院校是少数民族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在传播和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民族人才、维护民族地区稳定团结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国内学者针对民族院校的培育路径问题研究比较丰富,概括起来主要有下面几点:

1.充分发挥思政课的培育作用,切实保证教师队伍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思政课在民族院校中具有最基础性的作用,是让学生能够系统地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途径。学校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思政课老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综合素质水平都对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产生重要影响。思想政治课要夯实理论基础也要注重创新,在教学方法、传播手段上使用学生更能接受和理解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作用结合出来。特别在隐性教育上要注重教师队伍的道德情操和政治素养的建设和把控,教师的思想道德素养对学生的影响力十分巨大。因此要培养一支专业素质过硬、政治立场坚定、维护民族团结、师风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

2.民族院校要充分利用起少数民族学生众多这个特点和优势,促进各民族的师生相互交融交流。民族院校包含不同民族的老师和学生,而各民族之间相互的交流和交融是促进他们相互了解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民族院校要充分调动各民族的教师和学生参与到民族交融和促进民族团结的行动中去,可通过搭建民族交流平台,举办民族交流沙龙,组织民族文化讲座等活动来为各民族的师生提供更多互相交流和理解的平台。

3.民族院校要建立完善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体制。民族院校应当建立起短期、中期和长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机制。根据国内学者的研究来看,目前各大民族高校在短期的培育机制上已经比较完善了,各大民族院校实施民汉合宿、民汉合班的管理机制,使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大部分可以做到没有隔阂的在学校中共同相处和包容。朴芙萱认为:民族高校可以用建立培育小组的方式,通過小组长带领组织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共同参与各种可以促进民族团结、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活动,是各民族的学生形成和谐共助的关系。

三、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路径研究

大学生群体一方面作为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个体,是接受社会中新科技和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大学生群体普遍不够成熟,易受不良思想的蛊惑。因此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也十分重要,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其研究也比较丰富,总结起来有下面几点:

1.完善学校的培育管理制度。大学生在学校中主要就是通过课堂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系统的了解,因此要充分发挥出课堂对大学生的培育作用,学校不仅要重视思政课的培育作用,改进思政课的教学方法和考评机制,让大学生在课堂上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透彻的理解,加深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和民族情感,同时也要重视其他课堂上潜移默化的培育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其次校园内的文化建设和文化氛围也会对大学生产生潜濡默化的效果。刘春呈提到:可以利用校园文化宣传媒介、学校文化活动、文化竞赛等方式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带进学校,使大学生在自身参与的过程中加深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和认同,大学生通过在第二课堂中的锻炼,切实地领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保证教师的素养水平,发挥大学生家庭的培育作用。大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中受教师的影响很大,教师的综合素养、教学态度、教学方式和教学水平对大学生的学习效果影响非常巨大。因此对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动态要严格把关,要在保证教师有良好的政治素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培育作用;同时也要积极调动家长的纽带作用,学生在学校中受到了良好的培育工作,但如果家长对培育工作不重视、不理解将会导致学生的培育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学校可组织家长座谈会等形式增进与家长的交流,促进学生家庭环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通过学校和家庭共同联合、共同培育。

3.大学生群体应当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更深入和系统的认识。根据国内学者的研究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不足,对其理解也只是浮于表面。而培育工作要顺利进行的基础就是大学生要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系统的理解。因此学校要通过特定的课程使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全面的了解,在教学工作中注重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民族认同感和责任感,并在学习完特定的课程之后,设定相应的考核来检测大学生的学习情况,如测试、网上问答、写论文等方式。

参考文献

[1]哈正利,杨胜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本内涵探析[N].中国民族报,2017-02-24(05).

[2]张博畅.论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培育[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8(07):55-58.

[3]冉春桃.民族院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路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39(04):70-74.

[4]朴芙萱.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路径[J].才智,2018(22):186-187.

[5]刘春呈.新时代加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J].文山学院学报,2018,31(05):89-94.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中华民族培育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共同体的战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