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 SWOT分析 的作战规划系统建设军地合作方式选择

2020-09-07中国人民解放军66133部队许乾坤张燕芬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2020年8期
关键词:军种科研机构战区

中国人民解放军66133部队 武 剑 许乾坤 张燕芬

通过军地合作方式加快推进作战规划系统建设是战区联合作战指挥能力生成的重要途径。本文从作战规划系统的相关概念和系统建设的难点出发,运用SWOT分析工具,从战区视角分析作战规划系统建设军地合作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并得出具体的合作方式选择策略。

新一轮国防和军队改革使得作战规划作为一种新的作战指挥要素登上我军联合作战指挥的历史舞台。国外实践表明,作战规划必须依靠先进的、能够辅助作战指挥人员作战设计的智能人—机系统工具做支撑[1]。与其他传统指挥保障要素的系统建设相比,作战规划系统还处于探索阶段,理论上缺乏相关积累,实践上无经验可供借鉴,仅依靠军工集团或民营科研机构中任何一方的力量难以支撑起作战规划系统建设的任务。鉴于此,系统分析军队的内部因素、外部环境、潜在的外部机会,以及可能面临的威胁,充分挖掘和利用军方、军工集团及民营科研机构等各主体单位的优势,对作战规划系统军地合作建设方式做出科学选择,并加快生成联合作战指挥能力,成为目前联合作战指挥信息系统领域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一 作战规划系统相关概念及其建设的难点

(一)作战规划系统相关概念

作战规划是指针对作战任务,综合分析我方作战资源、作战能力、作战环境和敌方对抗措施,对打击目标、毁伤要求、使用部队、作战地域、武器装备、打击时机、协同保障、行动路线等作战要素及作战活动,应用任务规划、方案计划推演、方案计划模拟评估及作战筹划计算等手段进行筹划设计的过程。作战规划系统就是用信息化的语言、数据的语言、数学的语言、软件的语言来计算和描绘如何作战的系统,是将指挥员(战略战役方向)意图转化为作战构想和方案计划的辅助决策及联合战役行动指挥的支持系统[2]。作战规划系统分为战略、战役和军种行动战术任务规划多个层级。战区战略级作战规划系统旨在为战略决策提供作战指导并进行作战能力评估;战役级作战规划系统旨在解决如何用好作战力量,以及各战区所属军种如何协同等问题;战术级任务规划系统旨在解决如何用好战术力量及武器装备等问题[3]。在外延上,作战规划系统包括各层级任务规划系统,以及相应的作战推演和作战评估系统等。

作战规划系统建设是指围绕支撑联合作战指挥决策,对作战规划系统开展军事需求论证,技术开发(作战规则、作战模型、作战数据),技术引进(系统采购),运行维护,技术培训保障,以及配套设施建设等一系列活动的总和。作战规划系统建设军地合作是指以辅助作战指挥决策为需求牵引,以实现作战规划系统建设为目标,军队单位与军工集团、民营科研机构等科研主体围绕作战规划系统建设所进行的需求论证、研发、采购及服务等活动,以及在上述活动中各主体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所形成的相互关系。

(二)作战规划系统建设的难点

作战规划系统是典型的复杂系统,其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并存在诸多难点。这些难点决定了作战规划系统建设需要通过军地合作的方式推进实施。一是需求论证难。作战规划系统需求论证涉及指挥员、机关参谋团队、保障队人员、军兵种作战指挥专家,以及国防工业部门和民营科研机构技术人员等主体,参与论证主体多元,需要联合论证。二是技术开发难。作战规划系统具有明显的联合属性,需根据战区职能任务将各军兵种任务规划分系统或子系统进行集成,系统建设仅凭某一研发主体难以支撑,需要多方研发主体共同参与完成。三是理论支撑要求高。作战规划系统本质上体现的是先进的作战思想和作战流程,系统建设需要建立在一套完整的作战思想和作战理论基础上,并以此为牵引和目标,推进规划系统建设[4]。四是建设主体和运用主体的一致性。作战规划系统不同于常规武器装备或其他信息系统,其建设过程中涉及的主体单一,除战术级任务规划需协调相关军兵种人员介入外,系统需求方和最终用户均为联合作战指挥机构。

二 作战规划系统建设军地合作方式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是常用的战略分析和规划工具,其中,S表示优势(strengths)分析,W表示劣势(weakness)分析,O表示机会(opportunities)分析,T表示威胁(threats)分析。SWOT分析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因素,通过调查一一列举,并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将各种因素相互匹配综合分析,最后得出分析结论,为战略决策提供直观和科学的依据[5]。本文运用SWOT工具,在对军队自身优势、劣势和外部机会、面临威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各因素匹配分析提出策略选项,为作战规划系统建设军地合作方式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一)优势分析

1.稳定的人力资源储备

作战规划人力资源主要由指挥机构的指挥参谋团队和指挥保障团队构成。作战指挥参谋团队一般由有军种指挥经历的人员构成,可以为指挥流程设计、作战方案制定与计划拟制等功能需求提供直接智力支撑。指挥保障团队由高学历技术干部组成,且按指挥保障要素划分专业,可直接为要素分系统及军种战术任务规划军事需求论提供智力支持。

2.指挥信息系统工程的牵引

作战规划系统是联合作战指挥信息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建设和发展也是联合作战指挥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内容。指挥信息系统建设工程的牵引可为作战规划系统建设提供指导和制度保证。

3.系统建设与运用为同一主体

作战规划系统建用一体的特点可保证用户参与到需求论证、技术开发及技术维护装备全寿命周期中来,有利于将军事需求贯穿于系统建设的各个阶段,避免了需求、使用、研发主体多元化产生的交易成本和管理风险。

4.装备建设需求牵引

实践表明,基于单一军种或单件武器效能对抗的装备论证已经不能满足联合作战的需要,迫切需要从联合作战指挥的角度实施体系论证。战区作为联合作战指挥的主体及武器平台总体规划者,应对军事概念模型和新型号装备立项提出需求建议。目前,负责武器装备作战运用研究的军工集团、科研院所在开展总体设计时逐步向战区提出装备作战运用的需求。这一转变有利于将武器平台的任务规划功能提前纳入作战规划系统总体设计中。

(二)劣势分析

1.理论研究支撑不足

目前作战规划系统在理论研究和业务研究等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目前尚不具备系统总体设计和军事需求的把控能力。此外,军界和学界对如何通过作战规划系统辅助支撑指挥决策等关键理论问题,尚未能做出清晰回答。

2.专业化的科研力量匮乏

相对其他传统指挥保障要素而言,作战规划系统建设缺乏实践经验积累,在任务规划、作战推演及仿真评估等专业领域的人才储备尚显不足。

3.军地合作组织协调难度较大

以军地合作方式推动作战规划系统建设涉及多个主体,而且由于各主体的单位性质、利益属性等方面存在诸多矛盾,在客观上给各主体的工作统筹、资源协调及科研联合攻关等方面工作带来较大挑战。

4.对作战规划的认识不统一

目前,军界和学界对联合作战规划的理论认知和职能定位等还未形成统一认识,在实践中对作战规划的理解和认识还存在差异。

(三)机会分析

1.军事理论现代化目标引领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要全面推进军事理论现代化,并进一步提出要以先进军事理论引领军事实践[7]。作战规划作为军事理论研究的热点领域在不断发展,军事理论现代化进程将在作战理论指导方面为作战规划系统建设提供重要的发展机遇期。

2.军工集团雄厚的技术储备

军工集团技术基础雄厚、项目经验丰富,依赖其所积累的前期成果,以及掌握的数据资源,相比于地方企业更加熟悉装备研制程序,项目申报后可迅速启动。

3.民营科研机构的高度参与性

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推动下,一批优势民营企业迅速涌入作战规划系统研发市场,并在实践中体现出独特的优势。具有作战规划、作战仿真,以及作战评估系统研发能力的民营科研机构中,多数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人员具有军队或国防科技工业部门工作经历,在理解军方意图和掌握军事需求方面具有先天优势。

4.人工智能算法技术驱动

国外实践表明,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在辅助决策、计划校验、精确协同、智能指挥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未来作战规划系统将呈现精确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已经成为作战规划系统的主要驱动力。当前民营企业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积累的成果可以为作战规划系统建设及超前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四)威胁分析

1.项目进度及质量受制于承研单位

作战规划系统是典型的纯军事应用型系统,在系统建设全寿命周期内需要军事人员全程参与。目前作战规划系统还没有形成较成熟的软硬件成果和技术储备,规划人员介入系统研发的宽度和深度受限,对系统采办节点的把控能力较弱,若系统建设完全依赖军工集团或民营科研机构,将面临项目进度可控性差和一定的质量风险。

2.模型与数据资源不可控

作战规划系统集成了任务规划计算、方案计划推演和模拟评估等功能。这些功能的实现建立在大量装备实体模型和作战数据的基础之上,在系统底层运行的作战计算模型是作战规划系统的核心,但开发过程中,装备模型、作战计算模型等数据受承研单位控制,对规划人员而言,系统底层运算规则仍然是一个“黑箱”,规划人员在后期迭代更新时提出新的军事需求仍可能面临较大困难。

3.存在失泄密隐患

作战规划系统的组件开发及计划模型设计涉及大量的作战数据。由于涉及人员多、团队管理复杂、集中办公场所不固定等,军方与军工集团和民营科研机构的合作中存在失泄密隐患。

4.系统运维依赖地方人员

作战规划系统通常由几个甚至十几个不同承研单位负责的分系统或组件组成。系统运行及技术维护需要由相应承研单位的人员来提供保障,系统运维及管理保障难度较大。

三 作战规划系统建设军地合作方式策略研究

综合作战规划系统军地合作SWOT分析结果,结合军队自身的优势、劣势,以及在军地合作中可能面临的机会和威胁,按照SWOT内外部关键因素匹配的方式,可设计得出4种策略选项。

(一)SO策略:发展型策略——军地联合研制方式

根据SWOT分析法,发展型策略就是要充分发挥军队内部自身优势,设计机会(O)和优势(S)的影响均趋于最大的军地合作策略,其具体内容为:通过合同形式建立起军地双方合作方式,统筹军队单位、军工集团及民营科研机构资源,使军队自身优势在外部机遇的积极作用下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一是联合开展规划系统需求论证。应加快建立一支以作战指挥需求机构、保障机构为主体的专职需求论证团队,把握好系统建设的方向,确保系统规划科学有效。二是组建攻关团队参与系统总体设计。主要发挥作战规划机构的人力资源优势,坚持“谁操作、谁跟研、谁跟训”的原则,并按照指挥保障要素职能分工与军工集团及民营科研机构捆绑研发,使系统后期运维由军队独立实施保障成为可能。三是建立项目管理办公室。军地联合研制方式适用于战略、战役级大型作战规划系统新建项目,涉及建设主体多元,需要军队和地方单位共同参与完成,应以项目管理方式组织实施,以确保协调及后续技术保障服务的持续跟进。发展型策略注重系统的总体设计和整体需求把握,适用于战略、战役级大型作战规划系统的建设项目。

(二)WO策略:转型策略——直接采购方式

转型策略就是克服军队自身发展中的困难,设计机会(O)趋于最大、劣势(W)趋于最小的军地合作方式,其具体内容是直接利用军工集团或民营科研机构的现有成果,实施直接采购方式。一是建立系统供应商名录。直接采购方式主要的采购对象是相对成熟或已定型的系统,应充分利用装备采购信息网和军地合作公共服务平台对从事作战规划系统研发的企业进行遴选,建立供应商名录。二是制定系统适应性改造方案。由于各战区职能任务、规划规模、仿真颗粒度要求等方面的差异,应对列入采购名录中的企业根据作战规划保障任务常态制定改造方案,确保在战时及专项任务保障时系统可以直接得以运用。三是建立地方人员遂行作战规划技术保障机制。直接采购的系统操作运用及维护在前期需要依赖供应商保障,需要配套建立地方人员进驻作战指挥场所遂行保障的保密、技术培训等保障机制。转型策略较为灵活,采购方式简单,适用于战术级、军种级作战规划系统建设项目。

(三)ST策略:组合型策略——军内协作、地方配套方式

组合型策略也称为加强回避型策略,就是利用军队自身优势(S),主动回避威胁(T),设计优势趋于最大、威胁趋于最小的军地合作方式,具体内容是由作战规划机构提出系统建设需求,由军内科研机构或院校牵头技术总体,与民营科研机构共同开展系统建设。一是突出军种研究院优势。各战区作战方向侧重点不同,作战规划任务可能以某一军种为主。军种科研院所牵头技术总体,可凭借其技术积累提高研发起点。二是注重发挥军种研究院的需求论证能力。新建立的军种研究院由于直接隶属于军种机关,能准确全面掌握本军种装备作战运用需求情况,对战术级任务规划和武器平台集成融合具有资源优势。三是建立战区-军种研究院需求对接机制。组合型策略的研发主体是军种研究院,需求主体是战区,在战区主战与军种主建的体制下,应首先建立战区和军种研究院需求对接机制,为军内协作、地方配套的组合型策略实施创造条件。组合型策略注重发挥军队单位需求论证和民营企业组织灵活的优势,适用于小规模、特殊领域的规划系统建设项目。

(四)WT策略:规避型策略——独立研发方式

规避型策略就是为克服军队自身劣势(W)探索相应措施,消除或回避外在威胁(T),设计劣势趋于最小、威胁趋于最小的军地合作方式,其具体内容是建立作战规划专职科研机构,以军工集团和民营科研机构协作配套方式开展系统建设。一是建立专职的科研机构。借鉴美军经验,在战区内部建立独立科研机构,主导作战规划系统总体设计、需求论证、模型开发、数据管理等工作,为作战规划业务建设提供专业化的科研力量支撑[9];二是探索战区主导、军工集团和民营科研机构配套协作的科研机制。独立研发方式虽然以战区自身科研力量为主体并主导系统建设,但组件、模型开发实施等工作仍需军队科研院所、军队院校、军工集团及民营科研机构的配套协作支持,并按照要素分工共同参与系统建设。独立研发方式可节约交易成本和规避外在威胁,从长远来看,是克服军队自身劣势的有效途径,但需要体制调整、人才引进、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保障为前提,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取得成效。规避型策略注重系统建设长远规划和发展,紧盯作战指挥需求,适用于未来新型作战规划系统建设项目。

通过上述分析设计得出4种作战规划系统建设军地合作方式SWOT矩阵分析表,如表1所示。

综合上述分析,作战规划系统建设军地合作方式选择如图1所示。

表1 作战规划系统建设军地合作方式SWOT矩阵分析表

图1 作战规划系统建设军地合作方式选择示意图

四 结束语

本文运用SWOT战略分析工具,在分析影响作战规划系统建设军地合作面临的内部优劣势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基础上,得出军地联合研制、直接采购、军内协作地方配套及独立研发4种具体的军地合作实施方式,并对各方式实施提出针对性对策。在推进实施作战规划系统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把握好军工集团和民营科研机构的优势,通过军地联合研制方式有序推进系统建设;另一方面,要依据作战指挥任务现实需要,兼顾考虑直接采购和军内协作方式,以利于战时应急系统保障,同时还要注重长远发展,着手军队科研力量自身建设。该研究对科学构建作战规划系统建设军地合作政策机制,以及准确把握系统建设方向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军种科研机构战区
吉林省加快发展新型科研机构的综合思考
历史传统、官兵结构与ROTC军官占比的军种差异
逆行者的武汉
“第二炮兵”属于军种,还是兵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