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机制研究

2020-09-06付月

传媒论坛 2020年9期
关键词:网络舆情引导新媒体

付月

摘 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愿意通过互联网表达自己对特定事件的看法及态度的人数不断增长。新媒体时代赋予高校的一项新的重要任务是要对大学生进行网络舆情的有效引导。加强师生媒介素养、建立舆情研判机制,有效地确保校园网络信息安全,将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发展。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09-000-02

一、引言

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网民数量逐年增加。各种新兴的互联网应用,比如BBS、论坛、博客、QQ空间以及微博的出现,新媒体已经成为网民表达情绪、思想交流的重要媒体渠道,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交流思想文化信息,传播社会舆论的新兴平台。高校作为青年知识分子荟萃之地,各类新媒体平台更是高校师生传播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途径。

如图1所示,截至2019年6月,对我国网民的年龄分布、学历结构、职业状况综合进行分析可知,大学生是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群体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敏感性强、参与度高,也极易通过新媒体渠道受社会舆论影响,同时,与社会其他人员相比,高校学生对于事件、问题的关注度及倾向性有所不同。新媒体时代,深入研究高校网络舆情特征,探索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和干预机制,防范舆情危机事件发生,可以有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发展。

二、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互联网具有开放性、互动性、虚拟性等方面的特点,这决定了网络舆情具有明显的自由性、两面性、一致性、突发性、多变性等特点。高校网络舆情主体的文化层次、关注主题、年龄结构具有鲜明特征。在舆情引导过程中,应充分结合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以提升网络舆情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突发性与快捷性

近年来,高校网络舆情普遍是由国内外的热点事件或重大事件、突发事件引起的。这些事件几乎会在高校网络上引起强烈反响和激烈争论。同时,由于其诱发因素的偶然性,以及大学生生活的集中性,往往因一些处理不当而突然爆发。

当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在网络上曝光时,大学生的反应会非常迅速,这使得事件本身和大学生对事件的反应以信息的形式在网络上迅速传播。

(二)舆情主体的群聚性和多元性

高人群密度是高校网络舆情学科最显著的特点,也是高校网络舆情频繁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从总体上看,大学生具有知识水平高、接受新事物快的特点,但同时,不同个体的生活習惯、思维方式、道德观念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这使得舆论主体体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三)舆情客体选择广泛、认知表层性

大学生大都思想活跃,兴趣爱好广泛,不仅关注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教育舆情事件,还高度关注国内外的热点话题,如经济、政治、社会形势等,网络舆情对象选择颇为广泛。然而,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以及网络信息的复杂性,使其不足以深入理解一些复杂事物,只停留在表层认识上。

三、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存在的缺陷及原因

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给高校的舆情引导带来巨大挑战,目前高校在舆论引导工作上尚存在诸多缺陷。

(一)大学生媒介素养缺失

大数据时代的“媒介素养”是指“由听觉、视觉及数字素养相互重叠共同构成的一整套能力和技巧,包括对视觉、听觉力量的理解能力,对这种力量的识别与使用能力,对数字媒介的控制转换能力,对数字内容的普遍性传播能力,以及轻易对数字内容进行再加工的能力。”[4]大学生相对而言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对新媒体的应用也比较熟练,但由于种种原因,总体而言,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较低,这体现在大学生能够准确、快速地获取信息,但他们无法识别和判断信息质量,无法正确利用媒体信息资源,这是造成高校舆情危机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首先,学生缺乏足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数量都在迅速增长。如何从海量信息中提取真实有效的内容是大学生面临的巨大挑战。

其次,信息媒体高度依赖。新媒体的发展为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了便利和帮助,同时也提高了用户对媒体的依赖。据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全国各级网络举报部门共受理举报6858万件,较2018年同期的6296万件增长8.9%。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对媒体的依赖性越强,接触不良信息的可能性就越大。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必然会偏离正轨。

最后,缺乏媒介素养教育。我国媒介素质教育起步较晚,开设媒介教育课程的高校数量不多,只是照搬国外的实践成果,没有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途径和方法。

(二)舆情监测、危机处理机制不完善

舆情的产生、扩散到消退是一个逐序发展的过程,在舆情的产生萌发阶段如果能够及时监控掌握舆情的动态走向,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则将能从源头杜绝舆情危机事件的产生。目前,绝大多数高校还没有建立完善的舆情监测机制及有效的舆情危机处理应急机制。当遇到紧急情况时,所采用的方法大多是对于QQ、贴吧等社交媒体,采取设置关键词强制删除相关信息、关闭评论。这种只堵不疏的处理方式是不合适的,也使得舆论危机的爆发有了一个很好的契机。

(三)舆情引导投入欠缺

高校对舆情引导的重视程度不足,甚至根本不重视,许多关乎学生实际利益的学习生活中的舆情问题不能及时得以解决。在资金、设备、人员的投入不充足。舆情监测管理系统的引入有一定困难,人员配置方面也很少有高校设立专门的舆情监测管理部门,大多仅采取兼职形式成立工作小组,缺乏网络舆情引导队伍建设。

四、新媒体背景下高校舆情引导的对策

在新兴媒体快速发展时期,高校舆论引导策略的制定和实施略显滞后。在此背景下,高校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引导舆论:

(一)加强师生媒介素养教育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来源多、信息复杂并夹杂虚假信息。作为知识水平较高的高校师生应承担起提高媒介素养的责任。只有达到一定媒介素养水平,高校师生才能在信息爆炸,舆情危机事件频发的新媒体时代擦亮双眼,掌握真实的关键信息,及时有效地引导高校舆情,防止舆情朝不可预期的方向发展,避免产生舆论失控的局面。高校应在充分了解目前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的前提下,发现缺失,补缺,并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或公共课程,有针对性地开展媒介素质教育。

(二)建立舆情研判机制

1.组织机构及研判模型建设

成立舆情工作组并进行合理分工,对舆情研判负主体责任,负责工作部署及舆情研判,及时向主管领导汇报工作。

在高校舆情引导过程中,应有效利用现有实验室数据库的数据存储优势,建立合理有效的高校舆情研判模型。可以建立大数据舆情监控中心,或与现有的舆情监测机构合作,建立高校舆情数据库。积极发展大数据技术,对高校历年舆情事件或主题进行总体描述,定量多维对比分析,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总结舆情规律,为构建舆情预警系统做好数据准备,制定有针对性的舆情应对方案,做好高校舆情引导的前期工作。舆情事件处置方案实施后,要持续观察舆情,判断处置效果,避免舆情反弹。

2.舆情解析分层

一是分析判断国家重大事件、突发事件和重要敏感时间节点对教育舆论的影响,以及可能诱发的情况,根据分析判断结果初步制定处置方案。二是分析舆情相关活动的反应和影响。对于重大活动,应事先分析判断可能产生的社会反应和影响,避免产生负面舆论。三是分析学校决策的影响。对于已形成的决策或引进的制度,特别是需要公布的制度,在公布前应增加对其可能产生影响的分析判断环节。四是分析判断社会对高校的主要意见和建议,以及对高校工作的评价。收集整理各类社交媒体平台、论坛、贴吧的舆情相关内容,及时掌握舆情走向。

3.舆情预警分级

建立高校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实行动态预警分类。针对不同级别的预警,设计不同的报告和处理机制。各研究判断主体形成初步结论,及时向有关单位报告情况,做好预警,督促有关部门制定预案,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负面舆情事件的发生。

五、结语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应从加强师生媒介素养、建立舆情研判机制等方面着手进行校园舆情的引导,预防舆情危机事件的发生,进而有效地确保校园网络信息安全,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梁红华.浅谈网络舆论引导的方式[J].活力,2010.

[2]高晔.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对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

[3]乐思软件:高校舆情危机日渐严峻,高校的輿情工作应当如何开展?[EB/OL]http://www.sohu.com/a/338702338_120250094,2019-09-04.

[4]A global imperative report of the 21st century literacy summit[EB/OL].http://www.Newmediacenter,2005.

[5]邱立楠,汪莲.大数据背景下高校舆情引导的对策研究[J].新西部,2018(29):114-115+133.

[6]王荆卉,刘晓旭.高校负面网络教育舆情事件的应对问题与建议[J].今传媒,2018,26(08):40-41.

猜你喜欢

网络舆情引导新媒体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散打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精心引导,实现学生语言积累多点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