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

2020-09-06程聪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0年8期
关键词:于漪教学语言艺术

内容摘要:她是“人民教育家”,她是“最美奋斗者”,她是“改革先锋”,她在三尺讲台躬耕70年,在新中国70年语文教育的发展历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就是于漪!通过研读于漪老师的课例,探寻那一堂堂受学生欢迎、知识丰富、情趣横生的使人入迷的语文课是用怎样的教学语言来“粘”住学生!锤炼语言,拨动学生独特的琴弦;总结经验,展望语文教育的明天。

关键词:课堂 教学语言 艺术 于漪

教学语言隶属于语言,但又与其他语言不同,它是教师从事课堂教学的工作用语,是一种专业语言,它既不是纯粹的书面语言,也不是我们生活中的白话,它须有文化含量,于浅显处彰内涵,于通俗处显端庄,是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的融合,具有独特的传递信息、开启心智、交流情感的巨大魅力。它虽不是蜜,但是可以“粘”东西。

词汇是珠,句式是线,以线穿珠翩跹于于漪老师艺术的语文课堂。于漪老师教学语言的艺术就其共性而言,特点有三:第一,逻辑清晰;第二,厚重灵动;第三,情真意切。清楚明白是一堂语文课的基础,但于漪老师的语文课堂并不囿于此,她饱含着为祖国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深情厚谊用自己满是文化含量又不失灵动的教学语言带领学生徜徉于充满逻辑而又思辨的语文课堂,遍历春夏秋冬,领略唐宗宋祖,敬畏山川河流,体味崇高无私,沉浸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如入幽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一.逻辑清晰

教学语言逻辑清晰的背后是于漪老师教学思路的明白晓畅,以《截肢和输血》第一课时为例,来感受于漪老师那清晰、缜密的逻辑以及如何带领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讲课伊始,她出示了一幅“白求恩同志做手术”的挂图,并抛出第一串问题“这幅图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画面的主人公是谁?画中描绘了怎样一件事?谁能讲一讲有关这方面的故事?”以此,引入“白求恩”这一人物。紧接着发问“‘截肢和输血这个标题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从而点出文章内容。

第二串问题“白求恩大夫到了河淅村,第一句话说的是什么?反映他怎样的思想?他顾不上休息,一连做了几件事,请大家理一理,他做了哪几件事?”理清文章主线,撑起文章内容。接着追问“这几件事情表现了白求恩同志怎样的精神?请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语试加说明。”让学生明白,写事不单纯只是在写事,最重要的是要写人,通过事情反映人的精神、人的品质。

第三串问题“白求恩同志一到河淅村,一连干了那么多事情。那么,他是怎样来到这个村子的呢?课文中有一段精彩的描绘。白求恩同志是在怎样的气候下赶路的?请学生用一个单音词回答。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冷。作者是怎样写‘冷的?作者为什么着力写气候的寒冷?用意是什么呢?”

一般情况下,通过第一、二串问题的探究,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情突出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品质、精神,基本就已经达到清楚明白的目的了,但于漪老师并没有停止思考,而是再次发问,第三串问题问得很是精妙,一是带领学生回到最初的原点,也就是“不忘来路”,再次加深印象;二是将学生带入到更深层次,启发思考,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三是充分体会情感,气候无论多么恶劣但始终挡不住白求恩同志那颗炽热的心,再次升华、共情。通过三大串问题和中间的小问题相勾连,一气呵成,步步深入,如此清晰之逻辑,学生怎会不明白?

二.厚重灵动

于漪老师的教学语言满载着文化含量,又不失灵动有趣。以《雨中登泰山》为例,剖析厚重灵动是如何兼而有之,并毫不违和。

“全文紧扣一个‘雨字,细描细绘。雨中的山岚烟云,水墨画似的层峦叠嶂,声喧势急的飞泉瀑布,挨挨挤挤,芊芊莽莽的野花野草,扎根悬崖峭壁和狂风争夺天日的倔强松树,灰蒙蒙,雾茫茫,水淋淋,湿漉漉,滴滴答答,游览者饱尝了雨中登泰山的‘独得之乐。”“泰山是一座活的历史博物馆,有着丰富的文物宝库,汇集了古建筑的荟萃,又是神话故事的摇篮。作者如此一往情深,然而偏偏天公不作美,下起雨来。这雨‘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心里,两个‘落刻画出心情的百般焦急。‘心是沉的,一个‘沉字直描心情,分量甚重。然而,即使如此,作者仍然决定冒雨登山。”成语、叠音词、拟人、排比、对偶等贯穿于长短相间、整散结合的句式之中,活灵活现地向学生展示了雨中的泰山,本是抽象之景,经此描绘,画面扑眼而来,虽未亲历其境但犹如身临其境。

再说厚重,“雾霭”常见而“山岚”鲜有;“飞流直下”易用而“声喧势急”寥寥无几;“精华”习见而“荟萃”不可多得。如此精雕细琢的语言,仿佛令人穿越时空,摇羽扇戴纶巾,并大声吟诵“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亦说灵动,着笔在“灵”。“南天门千姿万态。风过云开之时,南天门影影绰绰,耸立山头,彷佛不很远;乌云四合之际,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雾茫茫一片,又好像离得很远。既绘出南天门的变幻景色,又以比喻‘灰色大蟒突出紧十八盘的形态。”“景景有特点,处处可饱览。作者未平均使用笔墨,一天门、孔子登临处和天阶等皆一笔带过,剪裁疏密有致,推前接后,呼应顾盼,相映成趣。”“灵”在何处?灵在对比、灵在比喻、灵在对偶,灵在词句之间也!何来此“灵”,莫乎厚重的文化积淀,如无积淀,何来丰富?如无丰富,何来灵动?二者似于漪老师教学语言的双翼与双轮,二者交相辉映,教学语言的艺术便喷薄而出。

三.情真意切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以《周总理,你在哪里》为例,感受于漪老师所说“教师只有真正被英雄的崇高精神品质所感动,才能用出自肺腑的真情教育感染学生。”感受她的情真意切。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1976年1月8日是怎样的一个日子啊!那一天,哀乐低回,江河垂泪,大地哭泣。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了。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人们失去了自己的总理,心如刀绞,泪如雨下,千家万户,万户千家,涌向周总理生前战斗过的地方,涌向天安门广场,涌向十里长街,呼唤人民的好总理,渴望最后见一见与人民心连心的好总理。当时的悲壮情景正如《金缕曲》中所描绘的:‘念年前伤心情景怎能忘记?缓缓灵车经过路,万众呼号总理,泪尽也赎公无计。十里长街送总理,冒着凛冽的寒风,爷爷抱着孙子,老泪纵横;母亲搀着孩子,失声痛哭,男女老幼,無不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这是人民的悼念,是古今中外从未有过的人民的悼念。人民失去总理,人民需要总理,想念总理,要把自己的总理找回来,诗人就是在这样广阔的历史背景下,代表人民的强烈意愿,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优美的诗篇。”

正如《庄子·渔父》中说:“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看完如此导入,不禁潸然泪下,于漪老师一连用“哀乐低回、江河垂泪、大地哭泣、心如刀绞、泪如雨下、千家万户、万户千家、老泪纵横、失声痛哭、感人肺腑”这10个四字词向同学们娓娓道来彼时彼地之人之景之情,以情激情,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到《周总理,你在哪里》的情境之中,带着同学们一起来问一问周总理,你在哪里!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于漪老师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建设者和接班人”负责的精神,教的是字形、字音,洒下的却是做人的种子。她锲而不舍地传播共产主义思想,衣带渐宽终不悔,引导同学们树立远大理想、坚守远大理想,不失为“立德树人”的典范。

于漪老师的教学语言为什么会有如此魔力?便不得不提起她对母语的血肉亲情!别人看不上眼的《千家诗》,她却爱不释手,并从中领略到家乡山山水水的非凡美丽、祖国大地山川的气象万千;她常读一讀《世说新语》,常翻一翻《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由此进入了中国文学、中华文化的“大门”;仅入门哪里够,于是于漪老师先后通读辛弃疾、杜甫和陶渊明三位大家的著作,“深深进入他们的精神世界”;为了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她还读了许多哲学方面的书,读过还要背过,背过还要把自己的“思想活体”放进去……哲学积淀奠定了于漪老师教学语言的逻辑清晰,文化含量使其语言厚重灵动,对祖国的感激、对教育事业的认同与信仰、对学生的大爱使其教学语言情真意切。

于漪老师已成标杆,对我们后来人的启示便是: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是民族文化的传播者和未来公民的培养者,要让阅读浸润生活,成为一种工作方式,也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倘若语文教师不去阅读、不去继承、不去传播,如何让学生去读书?十八大报告提出“全民阅读”,李克强总理接连四年呼吁,从谁先读,自然是从为师者读起,“我们是当‘先生的,就有一个先受教育的任务”,师读带动生读,生读带动家读,久久为功。

“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于漪老师在看似平凡的教学岗位,70年如一日,从“不知道语文教学的大门在哪里”到共和国“人民教育家”,她的教学语言能及时触动学生,并非一日之功,是多少个日夜的钻研和无数个春秋的积淀,“让我们再饮一杯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酒”,站在于漪老师的“肩膀”上,接力下一个70年!

参考文献

[1]谢雨晨.从于漪老师的语文教育教学看其践行的教材观[J].文学教育(上),2019(07):68-69.

[2]邵红能.语文教育改革“先锋”——语文大师于漪[J].语文月刊,2019(07):2-5.

[3]任偌希.试论于漪的语文学习兴趣说[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7(06):19-21.

[4]刘宸.语文课堂教学中诱导启发艺术的实现——以于漪老师《荔枝蜜》教学实录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1):139-140.

(作者介绍:程聪,渤海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在读研究生)

猜你喜欢

于漪教学语言艺术
“人民教育家”于漪学生就是我的天下
于漪:用一辈子学做教师
于漪:用一辈子学做教师
纸的艺术
中学语文教师教学语言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激趣 导思 引探
如何为我们的教学语言插上飞翔的翅膀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