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声档案诉历史有痕岁月见变迁
——陕西师大畅志园之前世今生

2020-09-03问宪莉

陕西档案 2020年4期
关键词:题写碑文石刻

文/问宪莉

一排排整齐的像册,一张张泛黄的照片,如同列队完毕的三军士兵等待首长检阅。陕西师范大学声像档案库里,为了筹备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陕西师大办学成就展,工作人员正坐在库房桌子旁边,紧张忙碌地从这些像册里挑选布展照片。几千张照片中海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家正聚精会神翻阅照片,忽然一本像册里的照片引起了小王的注意,他激动地说:“原来上个世纪90年代之前,我们学校雁塔校区教学一楼北面竟然如此荒芜,现在那里的畅志园环境清幽,景致优美,还有很多碑文石刻可供欣赏,变化实在是太大了。”

见他一副惊讶神情,大家的目光都聚焦于他手中所指照片,原来这是一张雁塔校区教学一楼北侧的景观照,黑白照片上教学一楼的背影依稀可辨,和它紧密相连接的是一片空地,没有花草树木没有长廊藤蔓,扑面而来的是空旷而寂寞的荒芜和萧瑟。若非照片旁边标有注释,任小王绞尽脑汁也难猜测这是何地。随后我们又从另一相册中找出修建后的畅志园现照,今昔对比,大相径庭,无怪乎小王会发出惊叹之声。

小王只知畅志园现在之盛景,却不知建成之初的畅志园以它独特的碑文石刻曾被誉为高校中的碑林。来到西安说起碑林,大家首先想到的是白居易先生笔下的琵琶女居住的蛤蟆陵(下马陵)旁边,现如今文昌门内的西安碑林博物馆。这座始建于公元1087年,以收藏、陈列和研究历代碑刻、墓志及石刻为主的艺术博物馆闻名遐迩于全国不足为奇。但是,人们有所不知的是,在古城西安众多的高校校园中,也掩藏着一座“碑林”:陕西师范大学畅志园。这里碑文石刻林立,名言警句遍布,嘉木成林、芳草如茵,藤蔓绕廊、书香袭人,实为一个欣赏书法碑文石刻、感受人文气息与读书休闲的好去处。如若不是因为布展需要查找照片,如若不是照片档案库里那些照片现身说法,小王不仅不知颜值上乘的畅志园一时之间曾被称为高校中的碑林,更是难以知晓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前的畅志园原址是那样的“耐人寻味”。然而,档案如同一位智慧的老者,一条深邃的河流,一棵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其魅力在于不仅告诉我们事物的表象,而且会为我们揭示表象背后的原因,在是什么的基础上客观诠释为什么,让我们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岁月变迁,时光荏苒,当我们发出“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感慨时,档案却默默地记载着万物的旧貌新颜和沧海桑田。现在,就让那段尘封的历史档案为我们讲述畅志园的前世今生。

缓缓开启陕西师大档案馆行政类档案库的大门,畅志园修建过程的前因后果点点滴滴便清晰出现在眼前。1990年,国家教委颁布了第13号令《高等学校校园管理秩序若干规定》。为了贯彻落实此文件精神,陕西师大于1992年专门成立了由党委书记和校长亲自挂帅的校园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将校园文明建设列入重要工作日程。

1995年的《陕西师范大学校园文明建设纪实》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为了进一步把学校办成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园地,传播人类文明成果、发展科学技术的基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学校从1992年以来,始终把校园文明建设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围绕优化育人环境、提高办学水平这一根本目标,坚持软件硬件一起抓,尤其在抓软件上下大功夫,充分发动全校师生员工,打了一场校园文明建设的‘人民战争’,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由此可见,畅志园的修建是这场校园文明建设攻坚战的胜利果实。

畅志园原址是一个杂草丛生、垃圾成堆、污水横流的地方,显然与文明校园的建设标准格格不入。于是,学校下大力气,下狠功夫,经过两年的建设,使一片人人掩鼻而过的污泥之地,变成了一个环境优雅、碑墙环抱、师生心向往之读书休憩的好去处。

根据师大馆藏档案记载,在1992年的校园文明建设中,政治经济学院党校第一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即将毕业的47名学员,响应学校“积极参与,为建设文明校园群策群力、贡献力量”的号召,在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带领下,于6月10日下午在畅志园拉开了“我为校园文明建设献力量”的义务劳动序幕。近三个小时的劳动中,学员们头顶烈日,锄草、松土、栽种花木,无人叫苦,无人喊累,往日安静的畅志园到处呈现出一派欢快劳动的场面。

炎炎暑期,留校同学们亦响应学校号召,积极投身于校园环境建设,畅志园里留下了他们辛勤的汗水和劳动的足迹。同学们有的承包碑墙粉刷,有的负责园地疏松,有的承担杂草清除,甚至是垃圾堆、臭水沟的清理工作,他们也争抢着干。连日里西安地区持续高温,但参加劳动的同学仍然每天坚持近十个小时的紧张工作。即使在正午最热之时,依然能见到他们劳动的身影。同学们干劲冲天的精神使老师们赞叹不已,负责劳动检查的老师感慨道:“真没想到,这些平日文质彬彬的学生娃,竟能这么吃苦耐劳,他们中午加班,晚上加班,礼拜天也不休息,那股认真劲儿,实在没得说!”

已经退休的老花工许师傅,凭着二十多岁时在颐和园里学过的园艺技术,退而不休,为畅志园的林木栽培和花草修剪发挥着自己的余热。体育系的两位学生党员,把自己义务献血获得的50元营养费和勤工俭学挣来的25元钱捐献给校建办,他们在捐助信中写道:“我虽然不能用鲜血染红党旗的一角,却愿意用自己的汗水浇开校园里最美的花朵”。数学系党总支书记孟教授年近花甲,仍老当益壮,事必躬亲,率先垂范,卷起裤脚,撸起袖子,用布满老茧的双手紧握铁锨,为年轻学子示范清理淤泥的技巧,真正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无私奉献精神。

几经精雕细琢不断完善的畅志园位于学校雁塔校区教学一楼紧北侧,与教学二楼中间隔着一条学苑北路,西侧与教学八楼和九楼遥相呼应。对于我们这些二十世纪末期入学,与雁塔校区朝夕相守至少四年甚至更久的师大“前辈”来说,修建而成的畅志园不仅仅是一处集知识性与艺术性,观赏性与实用性为一体的休读景点,更是我们这代人引以为傲的独特文化符号和精神图腾,或晨读或漫步或小憩于此的记忆永远难以磨灭。园中青松傲然,修竹挺拔,奇石繁花怡人心神,醒人耳目。林木茂盛、芳草萋萋的好景致自然不是特色,最引人入胜的是园内的横、竖碑文、碑画以及石刻,它们与园中栽种的松、竹、柏、藤等植物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为此园增添了浓郁的书香氛围。因此,畅志园在当时被称为“西安第二碑林”,《西安晚报》也曾载文赞其为“长安第九景”,一时间“人说师大好风光,长安九景在师大”的美名相传甚广。

师生们的辛勤劳动为碑文石刻创造了干净整洁的环境,如今的畅志园内共有竖碑文42块,横碑文9块;竖碑画2块,横碑画5块;石刻文5块。碑文石刻既有国家领导人的殷切期盼,也有全国书画名流的感悟赠言,还有学校知名教授和校友的满腔厚望。题写内容多为诗词、格言、名言警句、赠言等,包含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多种书体。若从学校新西门进入,过了教学九楼再往东北方向走大约十米,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国学大师、书法名家启功先生题写的“畅志园”三个大字,这正是畅志园西墙外碑廊上的碑文。走入学苑北路,和教学二楼相看两不厌的是畅志园北门,门楣园名由著名古典文学专家、文艺理论家、霍松林先生题写。进了园门便可一眼望见书法名家卫俊秀先生题写的石刻“拥书自雄”威严地矗立于园中央。碑廊上李岚清“进一步办好师范教育,为发展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培养更多优秀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的题词清秀隽美,墨韵儒雅,何东昌题写的“教师的摇篮”自信从容,饱含期待,舒同题写的“奋进”二字端庄苍劲,挥洒自如,欧阳中石的题诗“春风化雨滋桃李,玉露凝霜荟栋梁”俊朗飘逸,古朴华美;范崇岷的碑画“司马迁教子图”细致入微,栩栩如生。曹伯庸的石刻“敬业乐业”、黄永年的石刻“教书育人”个性鲜明,格调高雅。此外,钟明善、吴三大、郭子直、茹桂、雷珍民等众多书法名流及文史名家都在此留下了墨宝。题写内容多为诗词、格言、名言警句、赠言等,包含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多种书体。

畅志园今天的美景凝聚着前人的辛勤和汗水,20世纪90年代初的师大人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一片赏心悦目的天地。遥想当年那一片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爱我师大、建设师大、发展师大”的凝聚力和精气神似乎依然回荡在畅志园上空。而那一片美丽的园景不仅止于它的美丽,园中的碑画石刻和书法佳作,于潜移默化中使欣赏者增长书法知识,陶冶书法绘画审美情操,更是体现了领导和前辈对我校教育事业发展的满腔热忱,寄托了他们对师大莘莘学子的满怀厚望。这些谆谆教诲不仅是同学们德行之规范,为人之宗旨,修身之益言,同时也激励着陕西师大担负起“教教人之人,育育才之才”的光荣使命,怀抱教育强国之志,用理想、信念和情怀扛起西部教育大旗,用忠诚、奉献和担当淬炼而成“西部红烛精神”,为国家特别是西部地区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断书写奋进之笔。

猜你喜欢

题写碑文石刻
西狭颂摩崖石刻
近十年(2010~2019年)辽代石刻文研究综述
阜新元代大玄真宫祖碑碑文新录
郭老为《徐孝穆刻竹》题写的封面
彝族碑文略论
初三
绝句《题〈清廉〉石刻》获奖感言
快乐辞典
百字碑
渭北民间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