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陆文夫《美食家》中“种族、环境、时代”三因素解读

2020-09-02吴重阳于凤珍

戏剧之家 2020年22期
关键词:美食家苏州

吴重阳 于凤珍

【摘 要】从20世纪50年代起,陆文夫便开始了“说苏州故事”的历程。在陆文夫的作品中,苏州特色随处可见,陆文夫的文学创作离不开苏州。《美食家》创作于1983年,描摹苏州的景、事、人,以小人物的视角展现了中国将近半个世纪的变迁。本文运用法国文艺批评家丹纳提出的“种族、环境、时代”三因素理论分析《美食家》,增加解读视角,从而更见《美食家》的精彩。

【关键词】三因素;《美食家》;苏州

中图分类号:I2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2-0193-02

80年代的中国当代文坛,优秀作家作品层出不穷。陆文夫的《美食家》在竞争如此激烈的80年代文坛脱颖而出,如苏州的涓涓细流,笔触清新,细腻无声。但评判文学作品的好坏,不能只靠感性的理解,还需要有理论的根基。法国著名的艺术史学家兼文艺批评家丹纳出生在十九世纪,那时的欧洲,脱离了文艺复兴的浪漫和自由,逐渐崇尚自然科学,注重理性思辨,讲求逻辑科学之路,在此风气下,丹纳写出了著名的《艺术哲学》,在这部著作中,丹纳提出“种族、环境、时代”三因素说,认为艺术作品的创作和经典艺术作品的流传与这三因素密不可分。本文运用“种族、环境、时代”三因素说这一新的视角解读《美食家》,从而探析其成为经典的原因。

一、种族:中国乡土文化的隐性书写

丹纳这样解释“种族”:“首先,我们要对种族有个正确的认识,第一步先考察它的乡土。一个种族永远留着它乡土的痕迹,而它定居的时候越愚昧越幼稚,身上的乡土痕迹越深刻。”①这种说法与我们如今理解的种族有着出入,如今的“种族”,更多的偏向于人种的意思。而丹纳所定义的“种族”,则侧重于一块区域及其对定居在此的人类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不会轻易发生变化,具有稳定性。人的所做所为,所思所想,体现着这片土地的痕迹。丹纳在著作中以希腊人为例,认为希腊人活跃的性格与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希腊人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家,是由他们性格中的三个特征造就的:即感觉精细、力求形象明白具体、对现实生活的爱好与重视。”②由此可见,由于人类长久地生活在一片土地上,所以这一片土地上所产生的文化,对人类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所以,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以农业为主的大国,费孝通先生曾说中国是“乡土中国”,“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③人们在这片土地上开垦田地、自给自足,这样的经济形式,给中国人民的性格带来了一定影响,容易满足、不思进取,思想上容易产生惰性。在陆文夫的小说《美食家》中就有着这样的体现,朱自冶虽为房屋资本家,但这房屋并不是他自己经商获得的,而是父亲买下的家产,朱自冶凭借着这份家产,好吃懒做,坐吃山空,并没有危机意识。

在古老的中国,一直以男性为尊,由于女性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所以只能作为生儿育女的工具,被男性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女性一直以男性所塑造的“三纲五常”来要求自己。然而,当被压抑的媳妇成为婆婆之后,婆婆并没有解放媳妇,相反,婆婆也压抑同为女性的媳妇,婆婆从被压迫者变为施压者,如此恶性循环,从男权社会的受害者成为男权社会的维护者。所以,五四运动之前的女性过着没有自我的黑暗生活。按丹纳的观点“种族因素决定着文学艺术的风格和面貌”,在《美食家》中,便有这样的体现:高小庭的母亲“还相信三从四德,还认为京戏里的那种老家奴十分了不起”④,高小庭的奶奶总是“归罪于我的妈妈,骂她忤逆不孝,克扣老人,而且牵牵连连地诉述着陈年八代的婆媳关系,一面骂一面流眼泪。”⑤

二、环境:苏州文化的尽情彰显

丹纳这样定义“环境”:“环境”是指“一定种族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即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社会的政治、战争、宗教、风俗等情况,它是一种‘外部压力,在塑造和陶铸种族或人类集体的智力状态方面起重要作用。”⑥丹纳举例说明了地理条件对人类性格的影响,即自然环境较为恶劣的地区,人们通常性格暴躁,傾向于带有暴力性质的生活,而自然环境舒适温暖的地区,人们更加追求精神上的升华,向往文明世界。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家流派中,也体现着地域对作家创作风格的独特影响,比如,在中国东北作家群的小说中,东北寒冷的自然环境、东北的民俗土语等带有地方色彩的描绘随处可见;在海派作品中,便体现着城市的灯红酒绿、都市男女的情爱;在京派作品中,文字清新质朴,展现着士大夫的纯粹与风骨……

而陆文夫的《美食家》便体现着苏州的精致与温柔,苏州位于长三角中部,经济发达;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宜人;西抱太湖,风景秀丽……俗语有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样的苏州让无数文人墨客青睐,诉说着自己的苏州情怀。在徐国强主编的《苏州作家研究》中,曾这样写道“苏州作家们身上或多或少浸染了苏州这方水土给予他们的滋养。他们各自在自己的创作园地里进行不懈的人生、社会思考和艺术创造,他们将苏州文化、苏州地方的人文风景精彩地汇聚笔下,形成了我国文坛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陆文夫曾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是我写苏州,实际上是苏州在写我。”苏州的文化推动着陆文夫在写作。但陆文夫并不是土生土长的苏州人,他是苏州的外来者,或许也正因为他外来者的身份,才让他得以保持着“客者”的清醒,看透最具苏州特色的文化,探寻苏州文化的生命与精华。

作家王蒙曾经精辟指出陆文夫与苏州之间的关系,他说:“或称之为陆苏州。苏州因他而更加苏州,文夫因苏州而更加文夫。一方水土养一方作家作品,一方作家作品使这一方更加凸显特色。”《美食家》与苏州相互成就,没有苏州,便没有《美食家》的底蕴;没有《美食家》,苏州便失去了文化底色。《美食家》中苏州的代表性符号比比皆是,比如对苏州夜景的描绘“苏州的夜景在我的面前交替明灭。这一边是高楼美酒,二簧西皮,那霓虹灯把铺路的石子照得五彩斑斓;那一边是街边昏暗,巷子里像死一般的沉寂,老妇人在垃圾箱旁边捡菜皮”⑦;对苏州女子的刻画“那些赶场子的评弹女演员,她们脸施脂粉,细眉朱唇,身穿旗袍,怀抱琵琶”⑧;对苏州小吃的书写“它散布在大街小巷,桥堍路口,有的是店,有的是摊,有的是肩挑手提沿街叫卖的。”⑨看到这些文字,读者想到的只能是苏州。陆文夫将苏州的大街小巷、悠闲生活尽收笔下,让读者一眼一景,领略那时那地的苏州。“陆苏州”的名号可谓实至名归。

丹纳在“環境”中提出了“时代精神”这一概念,指除了自然环境外的社会因素,如政治事件、宗教信仰等。丹纳说:“艺术必然表现生活,无论什么时代,理想的作品必然是现实生活的缩影。”艺术源于生活,文学作品与时代大事息息相关。中国的成立与繁荣经历了种种考验,建国前的解放战争,建国后的大跃进、自然灾害、“文革”以及改革开放等历史事件,这些在陆文夫的《美食家》中均有体现:高小庭在1948年前往解放区,加入干部队伍,随后高小庭管理苏州知名饭店,公私合营时将饭店平民化,改革开放时又为了拯救苏州美食文化重整饭店,与时俱进。

三、时代:八十年代直抒胸臆

丹纳对于“时代”的定义是极为模糊的,并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丹纳也提出了“时代精神”,但把它归结到“环境”这一概念中。在“时代”因素里,丹纳认为要产生伟大的作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自发独特的感情能不受制约地表现出来;二是周围要有与你的思想近似的感情存在。时代需要让艺术家的情感得以宣泄。陆文夫的《美食家》创作于1983年,那时的中国,经历了文革之后,走向了改革开放之路,经济大发展,作家们也可以畅所欲言,在80年代的中国文坛,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等文学作品遍地开花。在《美食家》中,作者描绘房屋资本家、描绘其日常生活,这在文革时期是不被允许的,但在80年代,由于时代的变化,作家得以尽展才情。

四、结语

只凭自己的阅读体验及所积累的常识欣赏文学作品是不够的。在文字的背后,是作者对人生的感悟,这段感悟,可能有着作者所处地域的民风习俗,可能结合了时代的背景,甚至是一段广阔的历史。丹纳的《艺术哲学》就提出了欣赏艺术作品的理性之路,即用“种族、环境、时代”三元素解读艺术作品,这部十九世纪的著作在今日依旧闪耀着光辉,有着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用外国的“种族、环境、时代”三元素说来解读中国当代小说《美食家》,可见《美食家》创作之精良、对苏州美食描写之细致生动、对苏州大街小巷描写之感情充沛、对苏州文化把握之准确……纵然时代流转,好作品永远经得起考验。

注释:

①(法)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第243页

②(法)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第270页

③费孝通著《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3页

④陆文夫著《美食家》,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6月第1版,第29页

⑤陆文夫著《美食家》,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6月第1版,第14页

⑥(法)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第184页

⑦陆文夫著《美食家》,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6月第1版,第13页

⑧陆文夫著《美食家》,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6月第1版,第23页

⑨陆文夫著《美食家》,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6月第1版,第11页

参考文献:

[1](法)丹纳.艺术哲学[M].傅雷,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2]陆文夫.美食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

[3]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陆文夫.姑苏之恋[A].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5]陆文夫.陆文夫散文[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5]王蒙.想念文夫[A].江苏省作家协会,2006.

[6]王蒙.永远的陆文夫[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吴重阳(1996-),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第二作者:于凤珍(1970-),女,吉林长春人,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三盛玉镇中学,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美食家苏州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江南忆,最忆是此味
A taste of Jiangnan
美食家忽必烈
园林之城——苏州
看不见的美食家
苏州一光
大美食家
苏州十二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