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强情境创设实效,提升数学学习质量

2020-09-02肖霞

知识窗·教师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内角数学知识创设

肖霞

在新课程改革之前,占据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主体地位的不是学生,而是教师,教师一味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的数学学习成为被动、消极接受的过程。在这样的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质量不高,课堂教学效率很差。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据学科特点和执教班级中学生的数学认知特征,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并引导学生在思考与探究的中,不断强化对知识的认识、理解和利用。

一、创设趣味性的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认真思考的兴趣

在应试教育中,小学数学教师机械、重复地把数学知识灌输给学生,课堂教学毫无生机,无法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导致学生的学习质量过低。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必须创设富有趣味性的话题,提出富有启发意义的问题,激发学生认真思考的兴趣,调动他们的求知欲。

如在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时,教师可以先进行课前导入:“在大闹天宫之前,孙悟空去天庭时也曾经得到玉皇大帝的款待。有一天,天宫的蟠桃盛会隆重举行了,孙悟空也被编排入席。”这时,教师给学生播放了蟠桃盛会的视频。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同学们,请看盛会上众位仙家有85列,12行。盛会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分蟠桃,现有蟠桃120盘,平均每盘11个,试问这些蟠桃够众位仙家吃吗?”创设这样的情境,既能激发学生认真思考数学问题的兴趣,又能让学生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点,还引出了新知,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创设现实性的数学问题情境,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动机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数学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使学生懂得数学学习的价值,调动他们理解数学知识和学好数学知识的主动性。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效地结合起来,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实际生活情况的数学问题,以此调动他们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他们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如在教学“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时,笔者创设了一个情境:“我们学校将要召开秋季运动会了,所以学校要给鼓号队的同学购买统一的服装,服装分为三种:130厘米至139厘米的队员需穿小号礼服;140厘米至149厘米的队员需穿中号礼服;150厘米以上的队员需穿大号的礼服。”接着,笔者给学生展示了每个鼓号队员的身高记录单,同时提出问题:“看到这张记录单,你能知道三种型号的礼服分别需要买几套嗎?”这种生活式的问题情境,既能让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又能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和重要作用,从而增强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动机,提升了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三、创设操作性的数学问题情境,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领悟

数学一直被学生认为是“高冷”的科目,主要原因是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摒弃填鸭式的数学教学方法,转变为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后,课本中有一道求多边形内角和的探究题。笔者提出问题:“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那么你有什么办法求出五边形、六边形……多边形的内角和吗?”问题提出后,笔者在黑板上随手画了一个四边形,又利用彩色粉笔将它分成了两个不同的三角形,并告诉学生:“这样一画,我们就可以将任意一个四边形迅速转化为三角形。现在,我们能求出它的内角和吗?”这种操作性的数学问题情境有效激发了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强化了他们对多边形内角和的理解和领悟。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数学学习的特征,有效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只有这样,才能促使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思考、实践、探究、总结,进而使他们的数学素养得到有意义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波,朱文平,朱剑英.中加小学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方式比较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8).

[2]龚静.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构建策略[J].新课程导学,2019(3).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白驹镇洋心洼小学)

猜你喜欢

内角数学知识创设
三角与数列试题精选
创设未来
三角形分割问题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多边形内外角问题的巧解
倍角三角形的几个性质 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