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潜力,激发活力

2020-09-02陈长文

知识窗·教师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挖掘传统文化初中语文

陈长文

摘要: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抛弃传统文化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面对当代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碎片式的认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本文主要探究了如何挖掘语文教学资源的潜力,以期激发学生了解、喜爱、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活力。

关键词: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   挖掘

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兴盛传承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但是,五千年来生生不息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今天已经被严重忽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明已经远离我们。

用中华传统文化滋养和熏陶青年学子,这个观点已经在教育界中达成了共识。当然,弘扬传统文化并不是胡乱地找出一些文字,让学生摇头晃脑地吟诵几句“三字经”;也不是穿着性感的高衩旗袍在舞台上闹哄哄地演奏几首传统民乐。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教材资源,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精髓,从多方位、多视角来剖析、充实和塑造学生的精神世界。

一、挖掘背景资料,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大多数初中语文课文都是经典作品,无一例外地携带着传统文化的印记。如《孟子二章》《出师表》《曹刻论战》等文章,有的感人至深,令人动容,有的寓意深刻,耐人寻味。面对这么多精品文章,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着手?笔者认为,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课文的背景知识,引起学生的思维共振,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教授《江城子·密州出猎》时,笔者搜集的苏轼的资料,并向学生介绍道:“苏轼生长在号称‘百年无事的北宋中叶,少年时期的苏轼希望能继承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的事业,在政治上有所建树。三十岁前的苏轼过的是书房生活,对豪强兼并的危机洞察力不够,因上书讽刺新法而被捕入狱。出狱后,多年的地方官经历,让他有机会接近下层人民,对新法的好处有所了解,结果又因反对废除新法而被贬。他先后被贬至岭南的惠州和海南的瓊州,却没有改变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旺盛的创造能力,仍能高歌‘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一介绍让学生感悟到苏轼关心百姓疾苦,一生乐观向上,性格豪放,命运多舛,却心如明镜,会被苏轼“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的豪气、“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渴望、“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气概所感染,从中领悟古代文人士大夫的那种处世乐观、为国奉献的思想。

二、挖掘教材中的传统美德,为学生打好“精神底子”

翻开中国文学史,人们不难发现许多在文学上有成就的前人,不但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传颂佳作,也为后人留下了高尚的人格榜样。如在教学《岳阳楼记》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桃花源记》,认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走进《过零丁洋》,看见不为高官厚禄所动,义无反顾、视死如归的文天祥……这些忠肝义胆的仁人志士风范,正是我们中华民族人格力量的表现,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关道德层面的表现。另外,还有屈原放逐做出的《离骚》,司马迁宫刑后做出的《史记》;陆游去世前的诗作的《示儿》……透过这些历史,学生可以真真切切地触摸到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自勉、拼搏、自强、爱国等高尚的人格。正是这些代代相传的为人之道,在中华文明史上哺育了无数民族英雄和仁人志士,使他们成为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的栋梁。

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传统优秀的文学素材来引导、教育学生,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他们的精神家园,让他们自觉抵制形形色色的精神污染,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

三、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能够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作品往往都是不朽之作,是我国文化的精髓。因此,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内涵的理解。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弄清中国文化的历史和发展,了解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从甲骨文到今天,中国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沧桑变化,最早的文学记录内容仅限于祭祀、占卜、战争等。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有了百家争鸣。到了唐宋时期,诗歌散文高度繁荣。到元明清时期,戏剧小说等文艺形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些足以说明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在教学中,教师不妨利用课文的横向联系谈一谈文学史,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祖国文化的历史和变迁。

其次,教师要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课本中所选的文章有辛辣讽刺的,有大志凌然的,有赞美自然的……这些文章往往从多方面介绍了中国精神文化的概貌。如《扁鹊见蔡桓公》这篇文章不仅指出了讳疾忌医的害处,还展示了两千多年前我国民间医疗技术的高明;《活板》《核舟记》展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另外,还有儒家的“仁政”、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科学思想等丰富的诸子百家思想,这些无不展示了先贤们空灵、精深的智慧。通过深入挖掘,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内涵。

四、挖掘学习空间,激发传承传统文化的活力

继承传统文化不能局限于语文课堂上,教师还要带领学生走向课外、走向生活。笔者常常以班级为单位,举办对联知识讲座、猜谜语活动、古典诗词朗诵会、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搜集春联等活动,让学生能够全方位地接受传统文化。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节日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而目前的青少年有非常明显的崇尚洋节倾向,笔者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向学生积极宣传继承传统节日的意义,让学生了解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丰富的文化内涵。品牌后,笔者又让学生查询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资料,整理关于这些节日的起源传说、地方习俗,以及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诗词,加深了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五、挖掘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兴趣

古典诗词内涵深刻,意存高远,古代诗人在作品中创造的意境为人们展现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透过这些画面。人们可以窥视诗人的内心世界,以及诗人体验和创造出来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然而,由于教学进度和考试内容等因素的影响,语文教师一般只会花费两个课时来完成五首诗词的品读,使用的是传统教学方法,即熟读、背诵、翻译“三部曲”。与其说是在品读,不如说是在“走马观花”,这样只会让课堂显得非常单调,难以让学生领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对于诗歌的意境,教师应该如何为学生解读呢?如何才能使学生真正意会而言传呢?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采用了“以画传情”的方法进行意境教学,告诉学生:“古代诗人通常不会在诗歌中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是在自然或社会景象中找到合适的载体,借对自然景物的描述或社会场景的表述来蕴藏自己的感情和思想。”笔者利用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用画面将抽象的意境具体化、形象化,唤起了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中蕴含的诗意。

常思将来,不忘过去,以千载的文化积淀来充实学生的心灵,不失为构建学生良好道德框架的重要渠道。当然,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为了避免语文教学的枯燥性,可以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积极举行辩论会、专题报告会、吟诵、抢答赛、建《论语》走廊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热爱传统文化的活力。

总之,语文教师要充分依据课本和教学大纲,立足课堂,深入挖潜学生的潜力,再适当地扩大时间、空间,延伸知识的触角,采用多种形式为学生营造一个语文学习的大环境,让学生从多方面了解传统文化,享受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黄泳莉.语文教学如何渗透传统

文化教育[J].小学教学参考,2020

(15).

[2]杨云英.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

统文化的措施探讨[J].学周刊,2020

(16).

[3]李文静.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教育[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4).

[4]乔元年.在文化传承中提升学生

语文核心素养[J].基础教育论坛,2020

(12).

[5]徐凯明.语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承刍议[J].现代交际,2020(7).

[6]李新渠.初中語文教学中学生核

心素养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2020

(11).

[7]李晓艳.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J].科技风,2020(10).

[8]王金凤.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J].甘肃教育,2020(7).

[9]崔广宇.探析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J].学周刊,2020(11).

[10]俞少琼.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

文化渗透的思考[J].中国新通信,2020

(5).

[11]谭国宏.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

教学中的渗透分析[J].中国农村教育,2020(7).

(作者单位:高安市筠阳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挖掘传统文化初中语文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将“再也没有”带向更有深度的思考中
关注数学思考 提升数学本质
大数据技术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分析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