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恩来的“忠告”:欲速则不达

2020-09-02张谨

唯实 2020年7期
关键词:忠告会议

张谨

“欲速则不达”,出自《论语·子路》,是古训,是箴言,也是周恩来在和平时期反复申明的“忠告”。“欲速则不达”的本意是,主观愿望背离现实、超越可能,则事与愿违,最终无法实现预期的效果。周恩来借此经常性地告诫人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尊重规律、尊重科学,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急躁冒进。新中国成立后,在公开出版的文献上,周恩来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有关“欲速则不达”的明确表述就有八九处之多。这充分表明,周恩来对“欲速则不达”这一古训所蕴含的意义领悟透彻,对革命实践中的历史教训反思深刻,直面现实问题洞察敏锐,警醒自觉。

其实,在青年时期,“欲速则不达”这句古训就留在了周恩来的脑海里,见之笔端,写进日记,以此作为对自己的“忠告”。1917年9月,周恩来旅日求学。身在异国他乡,他从新年第一天开始写日记。1月11日,他就把“欲速则不达”作为哲言名句很醒目地写在日记开篇的“修学”之中,以备温习,以警示激励自己。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最早提及“欲速则不达”针对的是有关教育上的思想改造问题。1950年6月8日,周恩来在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发表讲话,重点阐释了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在讲到肃清旧思想“这项任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时候,他特别提醒“欲速则不达”。这里显然体现了周恩来对思想改造长期性的科学认识和一贯主张。他对知识分子改造问题的论述突出地表明了这一观点。在1951年9月关于知识分子改造问题的报告中指出:“立场问题不是一下子就能解决的”,“一定要有一个过程”。在1962年3月所作的论知识分子问题报告中再次阐明“思想改造是长期的”,“需要一个过程”。而“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更是经典的表达。

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周恩来一生的愿望和追求。在推进过程中,他一再强调“要循序渐进,努力认识和遵循客观规律”,谆谆告诫“欲速则不达”。在1962年12月中央专委会第三次会议上,周恩来指出:“要坚持不懈,做任何事情,总是靠短促突击是不行的,欲速不达。”科学研究没有捷径可走,必须一步一个脚印。为此,在1963年1月召开的上海市科学技术会议上,周恩来为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提出了高度概括的要求,即“实事求是,循序渐进,相互促进,迎头赶上”。这四句话言简意赅,提供了行动指南。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重大进步,突破封锁,“两弹一星”研制成功,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作为一国总理,周恩来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投入了巨大的精力。而在领导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他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订计划不好高骛远,上项目不盲目冲动,以极其审慎的态度面对发展问题。因此,经济领域也是周恩来重申“欲速则不达”最多的地方。1952年10月,他与部分资本家座谈,讲到中国工业化时明确指出:“(这)是十年、二十年的问题。欲速則不达,必须稳步前进。”1960年5月,在副总理汇报计划工作会议上,他分析说:“不按比例发展,就会造成比例失调,丧失平衡,欲速不达。”1961年5月,他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言,在总结教训时深有感触地说:“欲速则不达,跌了大跤。”1962年2月,在中央七千人大会上,他主动承担经济工作失误的责任,坦诚地说:“国务院及其所属的各综合性委员会、各综合口和各部,要负很大的责任。”又说,“不切实际的规定跃进的进度……结果欲速则不达。”1966年4月,在邯郸听取省地负责人汇报工作时,他语重心长地叮嘱:“建设要一步一步走,欲速则不达。”由于周恩来的不懈努力和长期坚持,我国经济建设少走了许多弯路,避免了不少曲折,四个现代化的进程一直持续前行。

“欲速则不达”虽寥寥数字,但新中国建立之后,周恩来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复杂局面,多次申明、反复“忠告”,这充分表现了他一以贯之的思想方法和精神风范。

在实践中深刻认识“欲速则不达”体现了超凡的智慧。周恩来的这一智慧源于对党的历史教训的总结。他有着丰富的革命经历,亲历过无数的成功与失败,积累了很多经验与教训,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形成了独到见解。习近平总书记评价说:“周恩来同志注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善于总结党领导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在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反动派发动血腥的反革命政变后,党内强烈地涌动着一股复仇、激进、盲动的思潮。周恩来冷静观察,看清低潮的局势,顶住多重压力,主持召开六届三中全会,较为稳妥地纠正了“立三路线”的错误,在白色恐怖的情况下积蓄了党和红军的有生力量。这是付出血的代价换来的理智与清醒。新生的共和国诞生后,举国上下建设新中国的热情高涨,由于缺少经验,加之国际因素的影响,一度冒进情绪严重滋生,冒进的恶果初见端倪。周恩来身处一线,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深入调查,认真研判形势,主动调整计划、压减关键性指标,采取了一系列反冒进措施,一定程度减缓了“大跃进”的负面影响。

在实践中反复重申“欲速则不达”体现了顽强的定力。周恩来的这一定力源于对党的思想路线的秉持。周恩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坚持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工作,积极倡导“讲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并且身体力行,始终不渝。他在不同场合、不同领域多次强调“欲速则不达”,不厌其烦地阐述类似的观点与“忠告”,折射出他的执着与坚韧。新中国诞生前夕,周恩来在向广大青年发出《学习毛泽东》的号召时指出,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不是急躁所能做到的,要有很大的坚持性、忍耐性,不屈不挠地把革命推向前进,这样才能达到最后的胜利”。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他又明确指出:“我们要经过一个相对长的时期,使我们的国家健全地、有步骤地、不急躁地走向社会主义。”翌年,面对广大的科学家,他郑重地强调指出:“方向和目标是确定了,但道路是要我们一步一步去走的。”又说,“我们决不能随随便便地在破烂摊子上建设高楼大厦,那是不稳固的,必须先打好基础才行。”1956年2月,在国务院全体会议上提醒与会同志说:“社会主义积极性不可损害,但超过现实可能和没有根据的事,不要乱提,不要乱加快,否则就很危险。”基于这样的科学态度和务实精神,周恩来还经常教导领导干部要“戒慎恐惧”,要“如履薄冰”地工作,保持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恒心与定力。

在实践中大胆修正“欲速则不达”体现了勇敢的担当。周恩来的这一担当精神源于对党的根本宗旨的坚守。他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宣言“像条牛一样努力奋斗”,“为人民服务而死”,反复强调“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的”。对“欲速则不达”可能或已经对人民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造成的伤害,他不仅及时提出善意的“忠告”,而且挺身而出,逆势而动,不遗余力地采取补救措施。1956年初,全国从南到北都在大张旗鼓地推广新型农具双轮双铧犁。当他了解到这种农具在南方有“水土不服”的问题后,明确指示立即调减生产计划,并明确指出:“既然不行,何必提倡?”在同年4月下旬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针对增加20亿基本建设投资的问题展开争论。周恩来清醒地意识到,追加预算将造成物资供应困难,增加城市人口,更会带来一系列严重问题。在会议上他“发言最多”,态度鲜明地表示不同意见。会后他坦率地说:“我作为总理,从良心上不能同意这个决定。”周恩来的担当精神由此可见一斑。

在实践中长期信守“欲速则不达”体现了深厚的修养。周恩来的这一修养源于对党的优良品质的传承。虚怀若谷、淡泊名利是共产党人的高贵品质。周恩来是共产党人的杰出代表,他尽管长期身居高位,但官而不显、公而不私,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不急功近利,胸襟坦荡,忍辱负重,勇于承担责任,善做、乐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为了祖国的繁荣和事业的发展不贪一人之功,不計一己之利,不为虚名遮望眼。1958年的南宁会议,反冒进受到了公开的严厉批评。周恩来作为反冒进的主角,面临巨大的压力。在之后不久召开的成都会议上,他做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报告,依然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没有违心地迎合冒进潮流。因此,由他主导形成的意见方案,在当时还遭到非议,进而成为当时成都会议上通过的30几个文件中唯一具有“促退”色彩的“异类”。也正因为这一正确决策,避免了三峡工程的仓促上马。在后来总结“大跃进”教训时,周恩来尽管曾因有先见之明而背过反冒进的“黑锅”,蒙受过严厉批评,但他仍毫无怨言,没有推卸责任,还诚恳地说:“我是总理,中央、国务院决定的事,我都有责任。”他高度的党性自觉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令人感佩!

周恩来发出的“忠告”虽然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今天咀嚼回味,依然感觉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对于我们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实现新跨越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发表新年贺词中引用李大钊的名言“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名”,昭示了共产党人的求真务实精神。在多次重要场合告诫领导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保持历史耐心,发扬钉钉子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引经据典、充满诗意和哲理的话语,掷地有声,催人奋进。抚今追昔,穿越时空,我们深感,这响彻云霄的呼声,既是时代的召唤,也是历史的回音,它彰显了传承的力量和开拓的气魄。

置身新时代,我们要铭记“忠告”,行稳致远,为担当使命砥砺前行。

(作者系江苏省周恩来研究会常务理事,淮安市周恩来邓颖超研究会常务理事,研究员)

责任编辑:彭安玉

猜你喜欢

忠告会议
欧洲理事会会议
探险者大聚会
画与理
画里有话
三条忠告
主席团会议
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一次主席会议、常委会议
螃蟹的忠告
一场会议和它的记录者
目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