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讨

2020-08-31张海涛周龙军

广西教育·C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实施路径三全育人

张海涛 周龙军

【摘 要】本文针对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中学校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视不够、缺乏整体设计和教育效果不佳等问题,以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提出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实施路径:构建“教学+管理+服务”齐抓机制,全员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构建“系统设计+分类培养+层级推进”教学模式,全过程推进人文素质教育;构建“必修课+选修课+社会实践”课程体系,全方位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构建“氛围营造+活动养成+考核比赛”教育模式,提高人文素质教育效果。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人文素质教育  三全育人  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5C-0050-03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推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对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索以“三全育人”理念统领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整体设计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创新人文素质教育模式,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推进,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视不够

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一线高技能人才,强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因此,许多高职院校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培养,却忽视人文素质教育。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先生指出,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人文素质欠缺;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学术视野与学术基础不够;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与扎实的基础训练不够;过强的共性制约,使学生个性发展不足。事实证明,人才质量的差别不仅在于他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在于人的基本素质,其中人文素质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缺乏整体设计,教育效果不佳

就现阶段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开展情况来看,还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缺乏学校层面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顶层设计和规划;人文素质课程开设随意、零散,不成体系;只靠几门人文课程或人文课程老师,没有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没有形成人文素质教育的合力;人文素质培养载体缺乏,培养模式单一;注重课堂教学,忽略平时生活的养成;传统的考核办法与机制不适应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求,等等。

二、“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

(一)构建“教学+管理+服务”齐抓机制,全员实施人文素质教育

1.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专业课中蕴藏着丰富的可开发的人文因素,专业课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完全可以有機融合。比如在会计专业教学中涉及珠算要用到算盘,算盘是我们祖先发明的一种简便的计算工具,起源于北宋时期,一直以来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普遍使用的计算工具,即使现代最先进的电子计算器也不能完全取代珠算盘的作用。教师通过介绍和讲解算盘,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

2.在管理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渗透人文教育不仅是大势所趋,也是时代使然。为了在管理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学校总结出“将人文精神渗透于校园文化建设中,将人文关怀渗透于学生管理制度中,将人文理念渗透于日常管理方式中”的“三渗透”模式。比如学校制定的《教师教学工作考评办法》,将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内容专设“为人师表”项,要求举止文明,行为世范,衣着整洁、文雅端庄和大方,以身作则,起榜样作用,教师着装不当,有不文明现象需扣相应分数。

3.在服务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学校要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基础保障和服务。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宿管员、物业、保安、食堂工作人员等都需要为学生提供服务工作,他们的品德言行及服务态度都会对学生产生较大影响。学校应制定各岗位的工作规章制度,促使各部门的管理和服务工作趋向标准化、专业化,让学生在实际服务中感受后勤工作的人文关怀。同时,组织学校的各类人员参加定期的学习培训,培养专业的素质和素养,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构建“系统设计+分类培养+层级推进”教学模式,全过程推进人文素质教育

1.做好“系统设计”。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对学生三年的培养进行总体设计。学校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这一中心任务,制定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将“专业技能+外语能力+人文素质”定为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制定《素质教育学分管理办法》,同时印制每生一本的素质教育学分登记手册,将隐性课程纳入专业教学计划,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单列素质教育学分,确保人文素质教育全过程覆盖。

2.坚持分类培养的教学模式。人文素质课程的设置既考虑所有专业的普适需要,也考虑各专业的特殊需要。既有普适的课程系列,如“思政课”“大学语文”“普通话训练”等,同时也根据具体专业的特殊要求,建立特色课程系列,如在经贸类专业开设“商务礼仪”“职业口才”等课程,在文秘类专业开设应用写作课程等,使人文素质课程既满足健全“社会人”的培养需要,也突出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

3.实施分层级推进的教学策略。在课程体系中,根据教育教学规律、课程结构特点以及为专业课教学服务的要求,人文素质课还需要分层级推进,科学合理安排。如应用写作课程,可安排在第五学期,让学生在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相关应用文的写作,学生的理解接受效果更好,更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普通话训练课程可安排在第一学期,学生刚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同时接触到一群陌生的同学和老师,如果此时能坚持提高自己的普通话,会显得比较自然而且教学效果好。

(三)构建“必修课+选修课+社会实践”课程体系,全方位实施人文素质教育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逐步形成了基础性课程为主、限定性选修课程为辅、自主性选修课程拓展的多元人文素质课程体系。

1.以基础必修课程为主。根据人文素质内涵、学校培养目标、专业特色及学生今后工作的需求,学校开设了中国文化概论、商务礼仪、职业口才、商务写作与沟通等近30门与人文素质有关的课程。把培养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的课程列为必修课,因为它们是培养健全社会人、转岗提升能力与终身学习能力的核心课程。如文秘专业把应用文写作作为必修课,市场营销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把职业口才作为必修课等。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沟通能力,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根据高职学生在校时间短的实际情况,学校将商贸应用文写作、职业口才两门课程精简合并成为商务写作与沟通,并组织骨干教师编写相应教材,从2019级开始作为所有专业学生的基础必修课。

2.以限定性选修课程为辅、自主性选修课程为拓展。学校建立了限定性选修课、自主性选修课平台,作为必修课的有力补充。限定选修是学生必须在指定的范围内选择的修习方式,如每个学生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2个学分方可毕业。自主选修是学生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条件,自主选择的修习方式,比如学生喜欢国学可以选择国学精粹及应用课程。同时,学校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设人文素质系列课程,与超星公司合作,开设100多门人文素质通识课供学生选择学习。

3.以社会实践课为补充。通过组织学生暑期“三下乡”、开展社会调查、文化知识宣讲、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布置暑假社会调研作业等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奉献精神、服务社会的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全方位实施人文素质教育。

(四)构建“氛围营造+活动养成+考核比赛”教育模式,提高人文素质教育效果

1.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影响人文素质教育的诸多因素中,校园文化氛围被学生排在首位。人文素质的培养包括“教化—示范—养成”三个环节,难点在“养成”。通过办学理念、学术精神、规章制度、校风校貌等所形成的人文氛围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精神与品格,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励志、笃学、诚信、创新”校训文化的引领下,学校围绕现代商务应用人才培养特色,建设了一系列以“中国—东盟商务文化”为主题的文化体驗基地:“乘风破浪”主题雕塑、中国—东盟文化长廊、民族文化(瑶族铜鼓习俗)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基地、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海上丝绸之路展示厅、六堡茶民族文化传承创新技能大师工作室、铜鼓文化体验中心等,再结合相关的校园活动,形成了“诚信为基、和谐为贵、特色为魂、卓越为道”的现代校园文化。

2.开展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学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形成“以重大节日为契机、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以科技、文娱、体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校园文化活动新格局,充分利用“五四”青年节、端午节、“七一”建党纪念日、国庆节、教师节、体育文化节等重大节庆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学校每年定期举办中华经典诵读大赛、职业口才大赛、演讲比赛、主持人大赛、行指委商务礼仪大赛、征文比赛、书法大赛等活动,并固化为学校的校园文化平台;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专家大讲堂、优秀文化进校园、文艺学堂、非遗文化进校园等活动,经过连续多年开展,这些均已成为校园知名的文化品牌。

3.实施素质拓展认证机制。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素质教育学分,将学生参与各类社会实践、第二课堂活动、职业技能竞赛、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公益服务等统一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参加规定活动核计相应学分,参加比赛获奖核计奖励学分。学生入校报到每人发放一本《素质教育学分登记册》,在申报素质教育学分时,由学生本人在指定时间内,填写好“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素质教育选修学分申请表”,以及获奖证书、企业见习证明等资料交给班主任或辅导员,由班主任或辅导员进行审核并在系统录入相应素质学分。学生素质学分总量修不够的,不能拿到毕业证。

【参考文献】

[1]赵式坪.对高校人文教育的再认识[J].教育与职业,2007(9).

[2]张海涛,吕桂宁.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索与实践[J].才智,2013(6).

[3]周龙军,陆琦.构建文化基础课基本技能训练考核体系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9(5).

[4]徐国莉,程忠国.构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初探[J].职教论坛,2014(32).

【作者简介】张海涛(1981— ),男,河南汝南人,硕士,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文教学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责编 卢 雯)

猜你喜欢

人文素质教育实施路径三全育人
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研究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以患者为中心”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改革思考
人文素质教育视角下医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研究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人文素质教育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