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理经济与“一带一路”倡议

2020-08-26邵可欣

经营者 2020年16期
关键词:人口一带一带一路

摘  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世界范围内国际贸易联系的加强,地理经济学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中国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最大限度地合理运用地理经济学理论选择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除文化、制度、政治因素外,地理位置也是不可或缺的考虑因素。本文基于地理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经济理论,研究地理分布对人口、运输成本和区域发展的影响,分析“一带一路”倡议如何运用地理经济理论,从中总结经验,获得启发。

关键词: 一带一路;地理位置;地理经济学

一、现阶段地理经济学理论

新经济地理理论于20世纪90年代初由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明教授提出,基于厂商面对垄断竞争和规模效益递增的假设,分析经济行为和地理位置的关系。由于规模效益递增,经济活动通常在产生集聚效益的地区,达到“中心—外围”的均衡状态。生产者最初青睐距离消费者和供应商近的区域生产,节约成本,由于集聚规模效应,生产者越来越集中在交通便利等地区,周边的劳动力资本等也向中心聚拢,形成“中心—外围”的分布。

新结构地理告诉我们,对一个国家来说,“中心—外围”的模式是“城镇—农村”的模式。城市的交通便利、信息技术发达,城市吸引经济体聚拢,出现城市化现象。对于世界来说,“中心”指发达国家,“外围”则是发展中国家,距离发达国家近的发展中国家可以享受溢出效应,逐步赶超发达经济体。

“一带一路”的提出背景是中国现阶段国内产能过剩,并且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总结出了宝贵的经验。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为周邊邻国和贸易伙伴带来了巨大的“溢出效应”,“一带一路”致力于从“中心”到“外围”,形成互融互通、互利互惠的经济发展格局。

二、地理位置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地理位置影响人口密度和生产力

地理位置决定一个地区的气候、距海远近等,这对人口的分布有很大的影响。人口分布的衡量指标有总人口,沿河、海人口占比,内陆人口占比等。可以看出,内陆人口密度最大的南亚,GDP最小;东亚地区人口总量最多,GDP排名第二。

人口数量与人口的分布决定劳动力资源的充足与否。人口密度大,劳动力丰富的地区,更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开发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生产规模,带动经济发展。反之,人口密度小的地区,劳动供给小于劳动需求,因此工资更高,会提高生产成本。当然,数量并不是衡量劳动力资源的唯一标准,最重要的还是劳动生产率。若人口增长率过高,会降低人均消费水平,使社会物资不足,如人均资源匮乏的中国。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2016年人口和经济分布状况为:沿线65国人口总量为46.4亿人,占世界总人口的62.3%。沿线国家的人口分布比较集中,中国、俄罗斯、印度、菲律宾等6个国家的人口总量超过1亿。沿线国家的GDP也比较集中,2016年,沿线国家的人口密度达到84人每平方千米,GDP为45.97万美元每平方米。中国人口总量和GDP总量最大,分别为13.8亿人和11.2万亿美元。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土耳其、印度和印度尼西亚5个国家GDP总量超过5000万亿美元。

(二)地理位置影响与经济中心之间的运输成本

在沿海和靠近世界主要经济中心地区开展生产活动可以大大降低运输费用。降低的运输成本对新地理学理论至关重要,因为它有利于生产的专业化和集聚,从而提高经济效益。从世界部分地区与海洋的距离、与中心市场之间的距离可以看出,离中心市场最近的西欧国家,GDP最大,距离中心市场最远的撒哈拉以南的非洲GDP位居倒数第二。

“一带一路”战略的路线主要有:中俄蒙经济带、中国—南亚—西亚经济带、海上战略堡垒,途经中国南海、南太平洋、印度洋。“一带一路”建设的“血管”是交通运输,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是其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都需要发达密集的交通网络,实现交通设施的互联互通。自2013年以来,发达的交通网络使中国和沿线国家的交通运输成本大大降低,运输效率大大提高。例如,“一带一路”的建设使马六甲海峡多年来对中国的阻碍逐渐消除。

2017年,“一带一路”运输在铁路、公路、海运、民航、邮政等领域继续取得新突破。第一,在铁路方面,成功建成蒙古内铁路、亚吉铁路等境外铁路,中泰和中老铁路也开始动工,中欧班列专线运行量累计超过13000列。第二,公路建设取得多项突破。例如,中巴经济走廊公路实现互联互通,喀喇昆仑公路全程时速达40~60千米每小时,部分路段的时速可达100千米每小时,使物流效率和运输成本大大降低。昆明到万象和南宁—谅山—河内公路的建成使偏远的内陆地区与中心经济区互通,运输效率大大提升。此外,与沿线国家成功签订公路运输协议达18个。第三,海路运输路线途经所有沿海国家,海外港口的建设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当中,海运互通指数位居世界首位。第四,航空运输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中国已经成功和62个沿线国家达成双边空运合约,和25个沿线国家签订直航协议。

(三)地理位置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

地理位置影响着区域间贸易壁垒的设置和世界经济的融合。区域经济一体化存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自由贸易区,经济共同体,关税同盟等。形成一体化集团的国家往往地理位置相邻,经济体制相似,文化背景类似。如世界范围的欧盟和东盟,中国内的京津冀经济带、珠江三角洲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这些地区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如相邻的地区运输距离近从而降低运输成本,邻海的区域运输效率高,人口密集的区域劳动生产率高,发达地区科技创新技术领先等,鼓励自由贸易,消除贸易壁垒。区域国家的合作带来的经济效益又推动了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从而推动世界经济的大融合。

“一带一路”倡议有利于推动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首先,中国对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投资,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了工人的收入,为亚洲区域一体化带来红利,巩固了经济基础。截至2018年,我国已经建立了56个贸易合作区,为沿线国家增加了约11亿美元的税收收入(下转第页)(上接第页)与约18万个就业岗位。其次,“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文化交流和医疗合作,与沿线国家共享全球化的“果实”,为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机遇。此外,“一带一路”战略加快了亚洲整体市场的形成。众多多边合作组织已与“一带一路”战略达成合作,成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同时,我国也与沿线国家形成了更大的自由贸易区,如上合组织、亚太组织、中国-东盟“10+1”等,并形成了中日韩自由贸易合作机制。

三、“一带一路”发展的阻碍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在交通运输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存在挑战。

首先,沿线国家的公路交通建设的推进受政治、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公路投资面临的风险较大。尤其是当今逆全球化潮流涌动,基建易受恐怖主义和犯罪分子等危险因素的影响。这些负面因素使合作难度加大。

其次,基础建设投资、融资较难。部分国家的法律机制不健全,交通建设规划不合理,诚信度不高,市场开放程度参差不齐,易使投资模式单一,融资难度加大,使投资面临更大的风险。

第三,沿线國家恶劣和极端的气候易使战略实施遇到困难。公路建设,资源开采可能会遇到高温、严寒等极端天气,生态脆弱的地区则容易发生自然灾害,这对我国的基建技术而言,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四、结语

“一带一路”倡议有利于促进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减少贸易成本,促进自由贸易,推动经济区域一体化进程。在战略推进过程中虽然存在重重阻碍,但中国应该勇敢前行。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国应该结合现有的施工技术和自然环境、政治经济因素等,在重点区域开发投资,根据具体需求提供资源和技术。“一带一路”倡议的伟大构思体现了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成果的美好心愿,中国将携手世界各国一起谱写人类共同体的新篇章。

(作者单位为香港岭南大学)

[作者简介:邵可欣(1995—),女,山东济宁人,香港岭南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发展经济学。]

参考文献

[1] 陈伟光,郭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的潜力估计与区位选择[J].宏观经济研究,2016(09):148-161.

[2] 王燕.第二次地理大发现——“一带一路”[J].地理教育,2015(05):60-61.

[3] 雷洋,马军海,张玉春,等.“一带一路”沿线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19,21(4):14-21.

[4] 曾群华,邓江楼,蔡红丽.“一带一路”的地理知识教学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0(01):82-86.

[5] 吕延方,王冬.“一带一路”有效实施:经济规模、地理与文化距离[J].经济学动态,2017(04):30-40.

[6] 刚志荣.“一带一路”重塑地理新格局[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09):23-24.

猜你喜欢

人口一带一带一路
人口最少的国家
“一带一路”:大美友邦
坐井观天石头国
重庆在“一带一路”中的地理位置
重庆与“一带一路”的缘分
印度人口2025年超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