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精准扶贫实施困境与对策研究

2020-08-26张彪

现代经济信息 2020年14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对策

张彪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它是实现我国农民脱贫致富、减小城乡发展差距、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战略部署,而打好脱贫攻坚战正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现阶段,我国在乡村精准扶贫工作上还存在资源配置不够合理、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这样才能顺利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本文笔者就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精准扶贫实施困境与对策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实施困境;对策

我国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扶贫工作的,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扶贫成果,但与此同时,也在扶贫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贫困问题本身具有阶段性、区域性等多方面的特点,不同的历史阶段以及不同的地区在贫困问题及其治理上都存在极大的差异性,这就给扶贫工作的进一步推进造成了阻碍,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将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这就为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推进指明了方向。

一、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之间的联系

习近平总书记是精准扶贫概念的最早提出者,他强调精准扶贫的“精准”主要在于“扶贫对象必须精准、扶贫措施必须精准、资金利用必须精准、项目规划必须精准、人员安排必须精准、脱贫目标必须精准”。和以往的粗放式扶贫不同,精准扶贫指的是结合不同贫困地区在具体情况上的差异性,制定科学化、高效化的程序,对帮扶对象进行准确识别、准确管理的一种扶贫模式。而脱贫攻坚工作是乡村振兴战略得以进一步推进的基本前提,是走向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

(一)精准扶贫是构建新型农村帮扶模式的关键任务之一

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是与当今国计民生直接相关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将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党工作的重点环节,而精准扶贫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突破点,或者说是处理“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一直以来,我国政府都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作为基本执政原则,把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放在重要位置,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最终归宿都是为人民服务,做好农村地区的脱贫工作是全面提升政府执政水平,达到乡村振兴这一最终目的的必然选择。对于政府来说,必须始终将农村脱贫工作摆在首要位置,不断改进和创新工作理念,处理好城市与乡村之间、不同区域之间以及利益分配之间的关系,着力解决扶贫对象与扶贫工作者之间的角色冲突,保证社会改革成果以及物质财富由所有人民共同分享,进一步推进农业规模化经济的发展,提高村民的就业率,并解决贫困人口的再就业问题,尽可能减少贫困地区面临的“三农”问题。

(二)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之间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来看,要实现贫困人口完全脱贫、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就必须进一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精准扶贫主要针对的是我国在脱贫工作中长期存在的项目指向不明确、缺乏针对性、贫困户数量摸不清等问题,重点解决“哪些属于贫困居民”、“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以及“如何进行有效帮扶”等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是为了打赢“三农”这场战役、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之所以要把扶贫工作放在首要地位,主要是由于贫困人口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一大瓶颈,只有突破这一瓶颈,才能使各项事业的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乡村振兴战略的立足点与归宿在于“振兴”,而阻碍乡村发展的关键问题就是贫困,因此,实现农村人口脱贫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也是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实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的切实保障。

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精准扶贫的实施困境

(一)扶贫的主体较为单一

精准扶贫工作是在政府部门的主导下开展的,其采取的是由中央政府统筹协调、省级政府肩负主体责任、市县乡镇作为主要落实者的贫困治理模式。这一治理模式的主要优点是能充分发挥出体制的作用,汇集各方力量全面攻克难关,但同时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如社会力量参与度偏低、很难全面盘活社会资源等,具体来说,政府包揽的扶贫工作主要存在下列问题:首先,扶贫工作存在形式化的弊端,部分地区完全不顾自身的实际状况,在产业扶贫上盲目随大流,致力于搞面子工程,同时,还有些地区由于扶贫压力较大,为了走捷径而弄虚作假,营造出虚假脱贫的现象。其次,社会组织和个人在扶贫工作中的参与度偏低,某些地区甚至完全拒绝社会组织加入扶贫工作。此外,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也不够充分,无法有效利用市场力量来实现真正地脱贫。

(二)扶贫流程的精准度还有待提升

首先,在贫困户的识别上不够精准,一些地区存在“被脱贫”“假脱贫”等不良现象,这些都体现出贫困户识别不准的问题,如对农民收入的估算不够准确、受人情的干扰而把亲友列入贫困户筛选名单。由于农村地区本身人口流动性就比较强,外出务工人员较多,这就进一步增大了对贫困户的动态监测难度。其次,政府所出台的扶贫政策缺乏针对性,扶贫政策与贫困户的实际需求存在偏差,部分内容过于形式化、表面化,扶贫资金也未有效落实到位,部分资金甚至被随意改变用途,或出现私自挪用、贪污等现象。最后,扶贫考核机制不够完善,对乡村基层干部的激励力度偏低,扶贫工作的监督问责制度也没有落实到位。

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精准扶贫对策

(一)打造多主体参与的扶贫模式

扶贫工作不能完全由政府包揽,而应当充分调动各方力量。首先,要更好地发挥出政府的主导作用,全面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着力解决形式主义等问题,增强基层治理能力。其次,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通过市场对贫困地区的劳动力、土地等要素进行合理配置,让市场主体充分参与到扶贫工作之中,着力发展地方特色优势资源,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最后,还要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引导社会组织加入到扶贫工作中来,进一步提高扶贫资源总量,同时还要调动个人参与扶贫的积极性,对有意愿回到家乡创业的优秀人才给予适当的补贴和帮助。

(二)构建完善的多维识别机制,提升扶贫流程的精准性

我国应在现有的识别机制上,添加多维度识别标准,不能仅仅把人均年收入作为判断是否贫困的标准,而应当充分考虑到农户家庭成员信息、不动产等多方面的情况,全方位了解农户的实际生活水平。与此同时,还要及时更新和补充现有贫困户的基本信息,对农村家庭恩格尔系数、可支配收入情况、收入能力等进行全面考量,构建一个科学完善的贫困户识别机制。另外,还要根据贫困程度、致贫原因、帮扶方式等对贫困户进行分类,以便更好地集中相关资源来帮助某一类型的贫困户实现脱贫。

四、结语

总之,目前我国在精准扶贫工作上还面临扶贫主体单一、扶贫精准度偏低等困境,需要结合乡村振兴这一战略背景,构建多主体参与的扶贫模式以及多维识别机制,提高扶贫流程的精准性,并提高对产业扶贫的重视度,加快精准扶贫的信息化发展步伐,这样才能實现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精准扶贫的最终目标。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党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层治理创新
浅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