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货币政策的时滞特征分析

2020-08-26周福林

现代经济信息 2020年14期
关键词:货币政策分析

周福林

摘要:货币政策对于经济的发展意义不容忽视,但是在发挥作用的时候,其时滞特征则关系到细节政策落实的步伐,因此必须加以关注。本文首先就货币政策时滞特征展开分析,而后进一步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中的具体情况,对于这种时滞特征加强理解。

关键词:货币政策;时滞特征;分析

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必然需要宏观政策的调控,以保证发展的平稳,并且抵消单纯市场环境可能带来的不利因素。而在宏观政策框架之下,货币政策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货币政策也被称为经济金融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用量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总称。而在货币政策实施的过程中,时滞问题不容忽视。所谓货币政策时滞,指的是货币政策从制订到获得主要或全部的效果的时间间隔。只有切实加强货币政策时滞自身的构成阶段,深入了解货币政策的时滞特征,才能更为有效地展开货币政策的优化,切实推动我国经济有序发展。

一、货币政策时滞特征分析

货币政策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并不是对经济产生直接的刺激,而是通过一系列相关的细节才能施加影响。因此时滞的发生也是一种必然,具体而言,货币政策的时滞可以分为两类,即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

所谓内部时滞,即来源于中央银行内部的货币政策时滞。具体而言,就是从分析特定的经济形势,一直到中央银行实际采取行动来进行落实这一段的时间。内部时滞可以进一步划分成为两个阶段,即识别时滞和行动时滞。对于前者而言,重点是指从对于特定的经济形势进行识别和分析,到确定有针对性的货币政策之前的一段时间。而行动时滞则是指从货币政策的确立,一直到依据货币政策而采取对应的行动的时间。内部时滞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中央银行专业水平以及工作效率的影响,是一种相对而言比较可控的因素。

而外部时滞,则是指从中央银行采取行动一直到对应的货币政策发挥作用,在实际经济环境之下产生影响的这一段时间。具体而言,外部时滞可以进一步分为中期时滞阶段、决策时滞阶段以及作用时滞阶段三个部分。其中,中期时滞阶段主要是指从中央银行展开必要行动,一直到对社会环境中的金融机构产生影响的时间段。这是一个着力于社会金融机构各项行为的阶段,主要的影响方面包括金融机构准备金水平、利率以及信用等。在第二个阶段内,决策时滞主要是指从利率以及信用条件的改变开始,一直到社会上诸多经济主体依据这些金融机构的改变而做出对应的决策改变为止,这是一个社会环境中诸多个人以及企业不断适应的过程。而作用时滞阶段,则是社会中各个经济主体在调整了对应的行为对策之后,进一步对整个社会各个方面的经济微观细节产生影响的阶段。这个阶段是货币政策的影响力进行二次扩大的阶段,也是其在整个社会范围内深入作用的阶段。

二、我国货币政策时滞剖析

我国在漫长的经济发展历程中,货币政策占据了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对应的时滞也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而对不同阶段货币政策时滞的特征加强分析,则是深入认知我国经济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侧面。只有加强货币政策在经济发展历程中每一个细节表现的分析,才能体会到货币政策的时滞效应以及对应的表现特征,才能在未来的货币政策落实工作中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调配,达到货币政策效果的最优。

(一)20世纪90年代的货币政策时滞特征

从1990年4月到1991年2月,我国中央银行连续三次降低利率,这一政策成为刺激投资的首要因素,也因此带动了国民生产的大幅度上升。而与这一货币政策对应的,则是在1990年到1992年之间的通胀压力,以及在这种压力进行释放的时候,产生于1990-1994年间的通胀率。在这个时间段内,我国GDP增长由3.8%上升到了11.8%,而通胀率则从3.1%上升到了24.1%。1994年,中央银行开始收紧货币政策以缓解当时存在的通货膨胀,促进物价回落。第二年,为了进一步达成这一目标,人民银行又连续两次提升利率。

从上述一系列的政策行为可以看出,我国紧缩的货币政策,其时滞十分突出,反映了从政策展开一直到执行、落实,并且最终实现反馈和调节的一系列节奏。

(二)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我国反通货紧缩的政策时滞特征

具体来说,应该是从1998年到2004年期间所呈现出来的时滞特征。1996年的中国,物价持续下降,对应的经济增长十分缓慢,加之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波及影响,当时我国的经济情况相对低迷。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央行于1998年展开面向资产负债比率以及风险两个方面的管理。不但对准备金制度加以改革,还讲存款准备率从13%降低到了8%,在第二年,为了推动内需,进一步将存款准备率降低到6%。并且从2000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还放宽了消费贷款标准,这一消费态度,一直维持到2002年仍然存在,当时已信贷创新等十条指导意见作为里程碑,表明中国人民银行对于消费贷款的态度从未改变,并且逐步深化。

从诸多细节中可以发现,在反紧缩的货币政策之下,国内各项价格字数总体却保持下降,并且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生产价格指数的下降十分突出,除此以外,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样处于下降状态。虽然这一趋势在2000-2001年期间略有反弹,但是浮动很小不足以说明问题。整体状态自2003年开始发生变化,各项指数开始朝向正方向变化,由此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货币政策的时滞特征。

(三)2008-2010年期间我国货币政策的时滞特征

一直到2007年,我国的货币政策基本都保持相对的静态和稳健,对应的GDP和CPI数据也保持大体平稳。这种状况到2007年开始有所改变,这一年GDP的增长达到了11.9%,CPI则上升到了4.8%。随之而来的美国金融危机,更加成为影响国内经济的一个外在因素。2007年底,中央经济会议确定了“从紧”的货币政策方向。在这一货币政策的影响下,一直到2010年,CPI才降低到3.3%,而2008-2009年虽然也有回落,但是十分轻微,不足以说明货币政策的影响力。

三、结语

正确认识货币政策的时滞特征,是提升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基本依据。实际工作中唯有谨慎对待,深入考证,才能切实了解其运行要点,才能確定出更优的货币政策以及行动方案。

猜你喜欢

货币政策分析
两次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比较及启示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正常的货币政策是令人羡慕的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走势的“量”与“价”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的“变”与“不变”
“猪通胀”下的货币政策难题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的思考
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100例分析